1、下列句子不是病句的是( )。
A. 浪平沙细的浅水湾游人如织。
B. 虽然天气这么冷,但是他果然在坚持长跑
C. 我忘不了那件有意思的趣事
D. 《一路花香》的作者是靳华写的。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象?( )
A.黄山
B.庐山
C.泰山
D.华山
3、选词填空。
藴藏 储藏 躲藏
(1)我国各地( )的矿产资源很丰富。
(2)秋天,蚂蚁忙着( )食物,准备过冬。
(3)老鼠白天( )在黑暗的洞里,夜里岀来偷东西吃。
4、下列词语搭配恰当的一项是( )。
A. 改进缺点 B. 说明立场 C. 传承文化 D. 发展想象
5、比一比再组成词。
榆( ) 渗( ) 喂( )
愉( ) 参( ) 偎( )
秆( ) 烛( ) 样( )
杆( ) 独( ) 详( )
6、看拼音写词语。
tòng kǔ suī rán jìng zi tòu míng féi zào pào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shǒu duàn shǒu qiāng chī kuī qiáng dà cháng láng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7、词语模仿秀。
源源不断(AABC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心二意(含数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叮叮咚咚(AABB的拟声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葡萄灰(表示颜色的词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zēnɡ tiān luǒ lù kū lonɡ páo xiào tè shū
jiǎn yuè wǔ dǎo jí dù yuán gù ān wèi
9、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跳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这段主要是写___________。是从人物的_______来介绍的。
【2】用文中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10、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盛在荷叶上的露珠,在微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滚动。槐花落在荷叶上,露珠就更加起劲地跳跃起来。
【1】这段话描写的是_____。
【2】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这里是把_____当作_____来写的。
11、课外阅读。
小燕子“说谎”
冬天到了,燕子从北方向南方迁徙(xǐ)。有一只燕子飞过沙漠上空,鸵(tuó)鸟看见了,邀(yāo)请小燕子停下来休息一下。小燕子接受了邀请,落在一株仙人掌的旁边。鸵鸟和小燕子攀谈起来。
“您从哪里来?”
“北方。”
“那儿的天气比这儿要热吧?”
“不,已经下雪了,到处是白茫茫的。”
“这雪一定很烫(tàng)吧?鸵鸟用脚试了一下被太阳烤热了的白色的沙子。
“不,雪是冰凉的。”
“你年纪轻轻,怎么能那么不诚实……”鸵鸟态度严肃,瞪圆了眼睛,盯着小燕子。看到鸵鸟怀疑的样子,小燕子的脸唰(shuā)地一下红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没有说谎,雪的确是冰凉冰凉的。”
鸵鸟不相信地看了小燕子一眼,又说道:“雪不是白的吗?既然是白的,就一定是很烫的,比如这沙子是白的,也是滚烫的。”
“可……那是雪,不是沙子。”小燕子急得快要哭出来了。它想不通,雪明明是冰凉的,鸵鸟为什么一定要说它是烫的,而且还说自己说谎呢?
只在一个环境中生活,没去过别的地方,眼界就会很窄,还会误解别人,就像鸵鸟一样。所以,不知道的事情不要乱说,而且,人一定要见多识广。
【1】读一读,想一想,“迁徙(xǐ)”在本文中的正确意思应该选( )
A.被征发而远途服役(yì)。
B.变易;更改。
C.动物为了找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2】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ABB)__________ 结结巴巴(AABB)__________
冰凉冰凉(ABAB)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上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既然是白的,就一定是很烫(tàng)的。
既然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
【5】小燕子是在说谎吗?鸵鸟为什么认为小燕子是在说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剃头大师》选段,完成练习。
“嗬!”小沙高兴了,“你真把头发剪下来了!”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闯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1】“闯了祸”是指____。
【2】选文中画“ ”的句子将____比喻成_____,这样写说明了_____。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猕猴
①到过峨眉山的游客,一定忘不了山上那逗人喜爱、活泼机灵的猕猴吧。
②在峨眉山上,有好多野猕猴,它们往往结伙成群,多则上百只,少则几十只。在它们当中,有凶猛强壮的公猴、老猴;有温柔顺从的母猴;有既可爱又可怜、胆小怕事的小猴。它们都长着一身灰毛,有着一个红屁股,样子不算美,但不使人讨厌。
③初到峨眉山,猕猴给你的第一个印象是可爱。你看它们:坐着、躺着、跑着、吃东西时的姿势多么像人啊!加上那个圆圆的脑袋,那双调皮的眼睛,那对大招风耳,那条短尾巴,真是迷人。特别是你摊开手,在手心上放下一丁点儿食物,送到它身边。它开头会看了又看,肩膀一动一动地,身体也坐不稳。到了最后,它急了,飞快地用那只长满毛的小爪一抓,食物就到了它嘴里。这时,你会觉得手心被细毛轻轻一碰,一痒,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难怪“老外”也高兴地手舞足蹈,嘴里直叫:“( )K,( )K。”
④在峨眉山猕猴中,那些满嘴尖牙的大猕猴不但可爱,也很可怕。记得我们一家初到峨眉山游玩,刚爬上“九十九道拐”,就听到一阵阵獾一般的叫声,向从山上下来的游客一打听,知道是猕猴群在叫。一位阿姨对我们说:“上面的猴子太多了,太可怕了,你们四个人恐怕过不了关!”
⑤后来,我们硬是等到有了一大群人,才一起走上山。天啊!那些大猴子坐在路旁,比我这一米四几的个头也矮不了多少。我们从小路上过,要贴着它们的身子走。我努力冷静下来,学着大人的样:把手摊开,表示身上没有食物可供它们食用。不知道为什么,一只大猕猴张牙舞爪地向我前面的一位年轻阿姨扑去,背包被抓开了,糖果落了出来。那阿姨尖叫一声,再看,那只大猕猴还在她脚上抓了一下,即刻起了好几道红印子。那只大猴一边吃糖果,一边还对着阿姨吐气,那样子好像在说:“你要是张嘴再叫,我还给你一下。”我走在后面,被吓得心惊肉跳,连大气也不敢喘。
⑥这时,游客中不知谁忽然叫了一句:“滑杆来了!”我吓得差一点叫出来,妈呀!这时候还敢和猕猴斗嘴。我正想着,却见猴群忽然惊了,由那只抢糖果的大猴带队,一齐跳下山崖,往丛林中去了。这下,游客们高兴地叫了起来。那位叫“滑杆来了”的叔叔很有经验地对大伙说,猴群最怕峨眉山下扛滑杆的人打它们,只要听到抬滑杆的响声或是听到“滑杆来了”的吆喝,它们就会像风一样马上跑散。嘻,真想不到这些顽猴也有怕头哩!登山的游人都笑了.笑猕猴的乖巧、欺软怕硬,也笑在顽猴面前,大家手足无措的滑稽窘态。
⑦当然,登峨眉山见到的远不是只有猴子。比起那连绵不断的山峰,那丛丛的树林,猴子太渺小,然而,正是这几乎不值一提的猴子,给峨眉山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1】“难怪‘老外’也高兴地手舞足蹈,嘴里直叫:‘( )K,( )K。”’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时候“老外”的状态,比较恰当的词语是( )
A.洋洋得意 B.无精打采 C.兴高采烈 D.闷闷不乐
【2】“我们从小路上过,要贴着它们的身子走”中“贴”的意思是( )
A.粘上东两 B.紧紧靠着 C.糊上墙 D.书法字帖
【3】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在文中起( )的作用
A.承上启下 B.总结全文 C.开篇点题 D.照应开头
【4】有游客大喊:“滑杆来了!”这样喊的目的是( )
A.嘲笑怕猴子的游客
B.吓走欺负游客的猴子
C.告诉游客别怕猴子
D.告诉游客对付猴子的工具来了
【5】文中第⑦段写道“正是这几乎不值一提的猴子,给峨眉山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此乐趣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 )
A.猕猴像人一样的姿势,让人感到可爱。
B.猕猴的野性让游人手足无措。
C.连绵不断的山峰令人心旷神怡。
D.猕猴欺软怕硬的样子让人哈哈大笑。
【6】找出短文中一处描写猴子外形的句子,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峨眉山的猴子既可爱又可怕,可爱在哪里?可怕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小小蚂蚁本领大
①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认识。
②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③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④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景物辨别。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蚂蚁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⑤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你认为短文③④段空白处最合适的关联词依次是( )
A.只有……才…… 如果……就……
B.如果……就…… 只要……就……
C.虽然……但是…… 只要……就……
D.如果……就…… 只有……才……
【2】短文是按( )的顺序介绍蚂蚁的生活习性。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分——总——分
【3】短文没有对蚂蚁的( )进行介绍。
A.寻找食物
B.如何进食
C.传递信号
D.怎么认路
【4】和⑤自然段划线部分句式相同的是( )
A.你是谁?竟敢盯着我!
B.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C.难道彼得不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D.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
【5】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把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也不会四散乱跑起来。
B.蚂蚁传递消息靠声音。
C.所有蚂蚁都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
D.我们只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研究它的习性。
15、阅读理解。
坚持写作一丝不苟
俄国作家果戈里总是天刚亮就起床,稍稍活动一下,就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次,一个朋友问他:“您天天都写吗?”他肯定地说:“必须每天写作。”“如果有一天没有写呢?怎么办?”朋友问。“没关系。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因为什么我没写。今天不知因为什么我没写。把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写下去,直到写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
果戈里不但坚持天天写作,而且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按照往常的惯例,他每写完一篇作品,总要请别人提意见,然后再反复修改。这一次,他请来了颇有名望的作家茹科夫斯基。午饭之后,正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时候,果戈里捧着剧本,一字一字地朗读起来。茹科夫斯基十分疲倦,听着听着,渐渐睡着了。茹科夫斯基一觉醒来,觉得有些难为情。可果戈里对他说:“我曾请求你对我的著作加以批评。你睡觉就是给它的最好批评了。”说着,果戈里毫不犹豫地马上把自己的手稿扔进了火炉里。那熊熊燃烧的闪亮的火光,照着他坚毅的面庞。
【1】下面的内容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果戈里是德国的作家。________
(2)“颇有名望”的“颇”字是“很”的意思。________
(3)“难为情”的意思是难以同情。________
(4)这篇文章只写了一件事。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
【3】你认为果戈里是个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
16、口语交际。
班里的一位同学考试考砸了,作为他的老师,我会说:“_____________”作为他的家长,我会说:“_____________”作为他的朋友,我会说:“_____________”(如果能用上一些名言、格言就更好了)
17、按要求写句子。
1.太阳带着温暖和光明向我们走来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忘不了那只松鼠。 我在聚餐上说漏了嘴。(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国做的一切怎能不让人们感动呢?(改成用句号结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便宜”的不同意思造句。
(1)价钱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应得的利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修改)
瑞恩的募捐活动还在陆续。
20、修改病句。
阳春三月,沉睡的柳树蒙蒙细雨唤醒。她吮吸着那雨露甜润的,慢慢地长出了惹人喜爱、讨人喜欢的嫩枝绿叶。
________
21、写作。
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如一朵花、一片景、一件事、一个人等),并把它记录下来,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