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盆鲜花摆在餐桌上,太美了,真是画蛇添足呀!
B.小明天天望着空中的星星,害怕它掉下来,这真是杞人忧天。
C.我们应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不要做井底之蛙。
D.他刚才说的话自相矛盾,肯定是在说谎。
2、下面哪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模仿别人。”( )
A.刻舟求剑
B.杞人忧天
C.邯郸学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多读课外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B.《蜜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布尔写的。
C.我们讨论并制定了班级公约。
D.看了这幅名扬中外的画,非常兴奋。
4、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 )
A.切
B.推
C.拉
5、加偏旁,变新字。
宗( ) 龙( ) 每( ) 占( )
乏( ) 长( ) 列( ) 路( )
6、组词。
竖( ) 捧( ) 胎( ) 勺( )
坚( ) 棒( ) 抬( ) 勾( )
扯( ) 翅( ) 芹( ) 扁( )
止( ) 翘( ) 琴( ) 翩( )
7、辨一辨,再组词。
佛________ 芬________ 罐________ 谦________ 期________
拂________ 纷________ 篇________ 羡________ 欺________
8、书写展示台。请把下面两句诗工整的抄写在答题卡的格子中,标点符号单独占一格。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乡村的秋夜(节选)
草丛中,秋虫,在低唱着丰收的曲子,蛐蛐卖弄着自己的特长。细细聆听,有的仿佛是在高谈阔论,有的仿佛是在喁喁私语,有的仿佛是在对天悲泣……它们以自己的声调在浅吟低唱。没有曲谱,也没有规定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只要跟着感觉走,只管自己唱就是了。真是“一虫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各种不同的声音组合成天籁般的夜曲,这是不可复制、不可模拟,也永不可重复的音乐会,让乡村的夜晚沉浸在梦幻的音乐声中……
萤火虫提着自己的灯笼,在院子里,在野地,在田埂,寻来觅去,仿佛在寻找丢失的宝物。它那闪烁的灯笼照射在晶莹的草叶上,草叶有了光泽,秋虫的叫声有了光泽,秋虫的翅膀有了光泽,夜幕有了光泽,农忙的人们也有了光泽。
朦胧的月光下,蜿蜒的乡间小路清晰可见。我漫步在小路上,秋虫打盹时,月下长空,万籁俱寂,村庄沉寂在一种谁也猜不透的安静里……
脚下的小径,弯弯曲曲地沿着河岸没落在迷蒙的夜色里不知去向,但我知道它与所有的小径一样是一条纽带,一定与田地、村庄或者某一扇屋门相连。我迎着小径走下去,齐膝的稻叶摩挲着我的裤腿,小径上突起的石头也在硌着我的脚,草丛里秋虫再一次唱响,仿佛在为我伴奏,一切是这样的原生态。它们浸润在夜色里,怡然又温馨,( )诗情画意,( )像是一杯浓浓的美酒,我慢慢地沉醉在其中。
夜越来越静,几颗星星眨巴着眼,陪伴着朦胧的月光洒向大地。此时,鸡鸭睡着了,猪牛睡着了,劳累一天的人们睡着了,守门的大黑狗睡着了,连大地都睡着了!我畅游在月光铺洒的田野上,迟迟不愿回去。这乡村的秋夜,是这样美好!
我爱秋天,更爱乡村的秋夜!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 摩擦( ) 陶醉( )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照样子,写句子。
(1)草丛中,秋虫,在低唱着丰收的曲子,蛐蛐卖弄着自己的特长。(另写一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
(2)细细聆听,有的仿佛是在高谈阔论,有的仿佛是在喁喁私语,有的仿佛是在对天悲泣……(另写一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
【4】乡村的秋夜有____的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写了_____等昆虫的歌声来反衬秋夜的静。
10、课外阅读。
大诗人的童年
童年的时光就像天边的云霞,美丽短暂却让人难忘;童年是一首歌,因为它是由无数个跳动的音符组成的。让我们一起走近大诗人的童年!
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可是,这位大诗人小时候还逃过学呢!
那时,李白一天到晚读的是深奥的古文。小孩子不懂得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是跟着老师咿咿呀呀地读书。如果背不出,严厉的老师就要用一块竹板打屁股。李白觉得读书很难,于是就不想上学了。
有一天,李白独自跑到一条小溪边去玩。他玩得快活极了,顺着溪岸不知不觉地走了很远。他看见溪边的茅屋外,有一个老婆婆正在一块石头上磨一根铁棒。她一边磨一边浇着水,磨下的铁锈随着水流到溪里,铁棒被磨得越来越亮。那老婆婆聚精会神地磨着,没有发现李白。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说:“磨铁杵!”李白又问:“磨了做什么呢?”“做针。”李白听了很惊奇,脱口而出:“这么粗的铁棒做针,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婆婆十分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完,仍低下头磨她的铁棒。
李白听了,心想:老婆婆年纪那么大,还有决心把铁棒磨成针;我小小年纪怕上学,还不如她。
从此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
【1】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1)有一些深奥的道理,我们没有弄懂。( )
(2)李白听了很惊奇,脱口而出:“这么粗的铁棒做针,要磨到什么时候呀!”( )
【2】我会连。
一根 竹板
一位 小溪
一块 诗人
一条 铁杵
【3】“聚精会神”一词形容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与它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填写你选择词语的序号)
①一心一意 ②全神贯注 ③尽心竭力 ④全心全意
我还会用填入的这个词写一个句子呢!_____
【4】倾心交流。你怎样理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
___________
【5】李白写了许多首诗,你一定能默写一句。
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挨挨挤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片段中第_______句描写荷叶。这句话中,写荷叶颜色的词语是_________,写荷叶形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写出荷叶__________的特点。作者细致观察了________种白荷花开放的姿势。
【3】照样子写一写:
挨挨挤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
【5】“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中“冒”能否换成“长”或“伸”,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可以吗?交换吧。”老板冲我打着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1.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描写出“我”的神情的词语是
2.与“趔趔趄趄”相近的词语是( )
A.磕磕绊绊
B.踉踉跄跄
3.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吃力”“趔趔趄趄”表明“我”已经 ,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我” 的态度,可以感受到“我”对国旗的
13、阅读《翠鸟》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6分)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jǐn jìn)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瞪开苇秆(ɡān ɡǎn),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小鱼可机灵了,本片段中哪一句话说明了它的机灵,请抄下来。(2分)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2分)
(3)用“——”画出一句比喻句。(2分)X| m
(4)给下面的词语选择近义词。(3分)
机灵——( ) 锐利——( )
(5)“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请你用“尽管……还是 ……”写一句不同的话。(3分)
(6)翠鸟捕鱼的动作非常敏捷、迅速,请你把它捕鱼时的几个动作的词语用“﹋”圈出来。(2分)
(7)从“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句话知道了什么?(2分)
14、童年生活
冰心4岁时,随父母迁居山东烟台。冰心常常穿着黑色带金线的小军展,佩上短军刀,跟着父亲学打抢、骑马、划嘉,黄昏后,就在入泊的军舰上参观,夜晚又来到旗台上看星星,蔚蓝的天空,辽阔的大海,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
冰心不仅是终日贪玩的、天真活波的孩子,同时也是个聪明好学的小姑娘。她4岁时就开姑跟母亲认字卡,6岁进私垫。堂屋的对联,墙上的字画,包括果脯的商标纸,都是她最初的“课本”。丰富多彩的民同故事,使成了她最好的精神食粮。7岁的冰心自己拿起了《三国演义》来看,看完“三国”,她又读了《水浒》、《聊斋志异》,整天手不释卷。11岁时,她已读完了《西游记》、《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等书。这时,她还对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老师学习作诗。老师要她先学对对子,当老师出了上句“鸡唱晓”时,她几平不假思索地就对出了“鸟鸣春”;老师又出了“榴花照眼花”,她对以“柳絮笼白衣”,老师很赞赏她的才思敏捷。此后,她除了课堂上作文章外,课余时间就自己作诗,请老师修改。后来当父亲与朋友开诗社的时候,她也跟着去旁听,从不肯放过一次学习的机会。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文学熏陶,最终使她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
【1】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位置(zhǐ zhì) 活泼(pō pē) 思索(sǒu suǒ) 辽阔(láo liáo)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的天空 (_________)的大海 (__________)的心灵
(__________)的孩子 (_________)的兴趣 (__________)的作家
【3】解释词语。
手不释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加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一个过渡句,用“ ” 画出来。
【5】冰心奶奶成为一位著名作家的原因是( )。
A. 因为冰心是个终日贪玩的,天真活泼的柱子。
B. 固为冰心是个聪明好学的小姑娘。
C. 因为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文学熏陶,而且她还聪明好学。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他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画着说:“你的耳朵虽然聋了,但是你的眼睛还是明亮的,你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了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瞎了,但你的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耳聋可以避免一切干扰,使他的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失明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艺术超凡;耳聋的孩子,终于成了音乐家,誉满天下,技巧卓绝。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誉满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技巧卓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孩子一开始遇到了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耳聋的孩子,成了___________,耳聋的孩子,成了__________ 。
【4】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赶快告诉大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听读短文,回答问题。(短文读两遍)
(1)根据听到的内容作出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那人听取了朋友的劝告,改变了出发的方向。(______)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方向走错了,那么离自己最初所想的方向便会越来越远。(______)
(2)按听到的内容先后排序。(只填序号)
那人听了朋友的规劝,说:“没关系,我(______)”
①车夫是个好把式。 ②马跑得快。 ③带的盘缠多。
(3)故事的题目跟下面哪个词语意思相近?(______)
A.相背而行 B.异途同归 C.东张西望
17、造句。
熟悉——
出色——
18、按要求写句子。
1.用自己的话转述郑国人的话。
那个郑国人说:“我宁肯相信我量好的尺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句子中有三处错误,请你修改。
螃蟹享受着午后的阳光在小河边。螃蟹看到不远处有蚯蚓一只正在忙着挖洞,就向它蚯蚓打招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判断下列句子的病因并修改句子。
A.成分残缺 B.搭配不当 C.语义重复
D.前后矛盾 E.用词不当 F.语序不当
1.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考古学家发现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句子病因:(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
风貌。
句子病因:(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句子病因:(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说话算数的孩子。
句子病因:(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的错误。
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全体同学每一个人都赶快走近教室,立刻安静下来。老师进来了,他的灌了铅似的腿,缓慢移动到讲台。原来老师生病了。
21、习作。
题目:家乡的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补充小桥、小河、竹林、小路等家乡的自然景物。通过细致而有条理的描写,表现家乡景物的特点和童年生活的快乐。3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