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在下面这两段话的①处放个过渡句应该是( )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①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A.老师讲课,他用心听。
B.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
C.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D.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仙子 可伶 菊花
B.穿带 打扮 早晨
C.宝贵 风景 翠鸟
D.准备 几乎 观查
3、《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铁罐比陶罐结实,不容易破碎。
B.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4、(审题训练)选一选,填一填,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
审清体裁:这篇习作属于( )类的文章。
A.记事 B.写人 C.状物 D.写景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的会面 (_____)的窗户
(_____)的塑像 (_____)的日子
(_____)的雕塑 (_____)的神情
(_____)的启示 (_____)的老人
(_____)的境界 (_____)的手法
6、我能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一个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不断 ____________盗铃 邯郸____________ 画______添______
____________不忘 ____________求剑 杞人____________ ______弓______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比一比,再组词
妙( ) 针( ) 精( ) 幼( )
秒( ) 什( ) 晴( ) 幻( )
8、看拼音,写词语。(24分)
9、阅读。
中华世纪坛
( )的一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中华世纪坛。中华世纪坛坐北朝南,东临军事博物馆,西接中央广播电视塔,南望( )的西客站,北依( )的玉渊潭公园。
我们从南门进去,来到圆形的圣火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是弧形的石阶,石阶上各有一道清水缓缓流下,分别象征着黄河、长江永远流淌。广场中心的“中华圣火”跃动着永不熄灭的火苗,爸爸告诉我,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永不停息。
圣火广场的北边是一条长270米、宽15米的甬道,甬道正中由3米宽的青铜板铺成,上面刻着从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甬道两侧的绿化带葱翠碧绿,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我们沿着甬道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到了世纪坛下。
踏着石阶上去,气势雄浑的圆形坛体展现在我们眼前。坛体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面部分的斜面上,耸立着27.6米高的“时空探针”,坛体外周墙上刻着56个民族的图案浮雕,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我惊奇地发现,这部分坛体正在转动。下面部分的坛体是不动的,它内部的环形回廊里,摆放着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40位文化名人的青铜塑像。
沿着回廊,我们进入世纪坛内。这里共分三层,由世纪大厅、东西方艺术馆、现代艺术馆和多媒体数字艺术馆组成。世纪大厅内环形的浮雕壁画,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看着壁画,听着爸爸的介绍,我的心里又激动又自豪。
中华世纪坛,是首都又一处壮丽景观,是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永恒纪念。
【1】将“风景秀丽、风和日丽、车水马龙”这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2】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从南门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廊→进入世纪坛内。
【3】世纪坛的坛体是______形的,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面部分的斜面上耸立着_____________,下面部分的坛体内部的回廊里,摆放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永不停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的团结统一。
【5】为什么说中华世纪坛是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永恒纪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课文填空。
本课是一篇通讯,请你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11、阅读
狐狸和猴子
河中央有一个小洲,洲上长着一株桃树,树上结满了大桃子。
狐狸想吃桃子,可是过不了河。猴子想吃桃子,可是也过不了河。
狐狸便和猴子商量,一同想办法架桥过去,摘下桃子,各分一半。
狐狸和猴子一同花了很大力气,扛来一根木头,从这边架到河中央的小洲上,成了一座独木桥。这桥太窄了,它们不能同时过去,只能先过去一个,再过去一个。“让我先过去,你再过去吧!”狐狸对猴子说。
狐狸走过去了。狐狸想独自吃桃子,便故意把木头推到河里去了。
“猴子,请你回去吧!”狐狸哈哈地笑了起来,说,“你没有口福吃桃子。”猴子非常生气,可是它也马上笑了起来:“哈哈!你能够吃到桃子,但是你永远也回不来啦!”
狐狸听了非常着急,没有办法,只好苦苦哀求猴子:“猴子大哥,我们是好朋友,请你替我想个办法让我回去吧!”
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
【1】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选择正确的答案。
(1)“猴子,请你回去吧!”句中“请”表达的感情色彩是( )
A.讽刺 B.尊重
(2)“猴子大哥,我们是好朋友,请你替我想个办法让我回去吧!”句中“请”表达的感情色彩是( )
A.讽刺 B.尊重
【2】阅读文章,比较下列两个“笑”字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和情感。
(1)“猴子,请你回去吧!”狐狸哈哈地笑了起来,说,“你没有口福吃桃子。”
笑:__________________
(2)猴子非常生气,可是它也马上笑了起来:“哈哈!你能够吃到桃子,但是你永远也回不来啦!”
笑:________________
【3】“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这是因为( )
A.猴子没有吃到桃子,很生气。
B.看着狐狸吃桃子,猴子只好无可奈何地走了。
C.它知道不能和狐狸这样的坏家伙交朋友。
【4】狐狸看见猴子独自走了,此时的狐狸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与理解。
家乡的桥
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的两端,就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的、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各有几十级石阶,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人们根据它们不同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是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撷取而来的。有趣的是,请石匠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跟外婆坐船去扫墓,每过一桥,我大声地念一遍桥的名字,接着就听外婆讲一个关于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火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1】家乡的桥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2】短文第三自然段先概括写______________,接着简略介绍______________,再具体介绍______________,最后写作者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四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这段话中,作者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内容。
【4】仔细读一读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这句话你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文段一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明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也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白居易借中秋感怀:“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但中秋节盛行却在宋朝,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元月》中以“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一句,借月亮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至明清时,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非常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文段二
端午节,又称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受到尊崇的官吏,却被一位嫉妒他的官吏陷害,他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mì)罗江自尽。出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蛟龙的怒气。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唐代诗人文秀赞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端午节时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制成的。
农历五月,也就是端午节所在的这个月份,对中国人而言,除了纪念屈原,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最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用来驱除灾害和疾病。人们还会挂带香包,这种香包是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1】请从短文中各摘抄一句你喜欢的关于中秋节和端午节的诗句。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段,梳理文章的内容。
(1)文段(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________,结尾处简单介绍了有关中秋节的____________。人们在中秋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文段(二)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________和________。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下面对两个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的第1~2自然段都是围绕“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句话来写的。
B.文段(一)中引用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是为了说明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C.文段(二)重点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D.文段(二)的第2自然段是围绕“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这句话来写的。
【4】仿照下面的句子,简要介绍一种节日食品或地方特色食品的制作过程。(提示:如饺子、煎饼、麻花等)
例: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我最棒。
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就在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鹿看到自己的腿时,有什么表现?心里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这句话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最后一个自然段鹿的话语中,能看出他对腿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苦练——贝多芬的故事》完成小题。
苦练——贝多芬的故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副精神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楼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道:“真努力呀!怪不得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句子中“高亢”读音和意思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读音:gāo kàng 意思:声音高而洪亮
B.读音:gāo kēng 意思:声音高而洪亮
C.读音:gāo kàng 意思:地势高,气势大
D.读音:gào háng 意思:声音高而洪亮
【2】为什么“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
A.旅客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副精神弹琴。
B.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好。
C.贝多芬的琴弹得这么好。
D.服务员告诉他楼上那人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
【3】画横线的部分依次可以换成哪一项成语( )
A.全神贯注 情不自禁
B.目不转睛 难以抑制
C.精神抖擞 情不自禁
D.专心致志 情难自制
【4】这篇短文赞扬了什么( )
A.贝多芬会想办法,用冷水浸发烫的手指。
B.贝多芬会弹琴,琴声十分优美。
C.贝多芬顽强的毅力和勤学苦练的精神。
D.旅客十分大度。
【5】“他正在纳闷儿”是因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再照样子写一写。
那泡沫啊,高得能够着云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水啊,清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云啊,白得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
(1)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花园里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风一吹,它们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我真希望变成__________,这样________________。
我真希望变成_________,这样_________________。
17、名人走廊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点是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弯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做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做“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你还知道海上丝绸之路上哪些人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想一想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并试着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修改下列病句。
(1)语文对我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
(2)星期天,我在家里写了一篇文章和一幅图画。
________________
(3)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玩具。
________________
(4)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________________
20、修改下列病句。
山坡上新栽种了苹果树、梨树、枇杷树和果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练厅里摆满了准备练习的学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次运动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展示台。
你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听话、懂事、坚强、勇敢、顽皮……大家都好想认识你!请你介绍一下自己吧。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