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跟这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在英伦海峡上,难道没有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吗?
B.在英伦海峡上,难道有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吗?
C.在英伦海峡上,难道所有船员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吗?
2、“痧(shā)”的意思最可能与下面哪个字的意思有关?( )
A.沙
B.廖
C.病
D.莎
3、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崛起(jué) 沈阳(sěn) 抱负 不辛
B.示范(fàn) 淮阳(wéi) 忘怀 赞叹
C.魏国(wèi) 训斥(chì) 哭诉 响亮
D.门楣(mèi) 肇事(zhào) 指望 正当
4、与“剪刀、布匹”所表示关系最相似的一项是( )
A. 玻璃、窗户 B. 粉笔、黑板
C. 缝纫机、衣服 D. 锯子、椅子
5、“哈巴狗”指的是哪一类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埋头苦干,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B.见风转能,阿谀奉承的人
C.没有主张,随声附和的人 D.趋炎附势的人
6、“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 )。
A.中心句,统领全文
B.过渡句,承上启下
C.总结句,总结全文
D.中心句,强调中心
7、下列词语中的“速”字表示“邀请”的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速
B.不速之客
C.速度滑冰
D.速战速决
8、在下面括号里加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
1.( )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 )涟漪。
2.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为( )大地撑起一柄柄( )大伞。
3.更有趣的是,海边长着( )芦苇。
4.我和父亲( )欣赏着这条( )大鲈鱼,看着鱼鳃在( )月光下轻轻翕动。
9、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____________________青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文段一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猫》节选
文段二
小花猫遇到什么东西都会很好奇。有一次,妈妈从菜市场买回一些龙虾,小花猫好像发现了敌情一样,它弓起脊背,翘起尾巴,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然后它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向龙虾靠拢。等靠近时,它用爪子去拨弄龙虾,龙虾张开两只大钳子,也不甘示弱。就这样你来我往,小花猫和龙虾大战了起来。最后,龙虾乘小花猫不注意,张开大钳子在小花猫鼻子上狠狠地夹了一下,小花猫“喵”地叫了一声就跑开了,逗得我和妈妈大笑起来。
——《可爱的小猫》节选
【1】“屏息凝视”中的“屏”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除去,排除;②抑止(呼吸)。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 )(填序号)。在文段一中,这个词语写出了猫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一从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写出了猫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文段二则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写出了小花猫的特点。
【3】用“ ”在文段二中画出一处能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小花猫喜爱的句子,并写出原因。
11、多看了一眼
我年轻时自(以 已)为了不起。那时候我打算写一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去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当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错,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到处是荒凉破落的庄园,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惰混日子的味也找到了——一个满脸乱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当我(绕 饶 挠)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的椅子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予变成一个百折不(绕 饶 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 已)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才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或作结论了。多亏那天我多看了一眼。
1.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富有——( ) 勤劳——( ) 慎重——( )
3.文中写作者看了老人“两眼”,分别看到了什么?请用“ ”划出这两个句子。
4.填空。
“多看了一眼”不仅让“我”看清楚老人是一位__________,感到他是_________________,而且使“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天地。
黄河象(节选)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1】黄河象化石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河象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推想黄河象是怎样失足落水成为化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白鹅(节选)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 )养鹅等于养狗( )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cóng cōng)容,大模(mó mú)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jué jiǎo)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
【2】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高傲___________ 东张西望___________
反义词:奢侈___________ 从容不迫___________
【3】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1)举个例子,打个比方。______
(2)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______
【4】给划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5】“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既是全文的___________句,又是___________句,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_的作用。
【6】读三至五自然段,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画下来。
【7】鹅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样东西下饭。它的吃相令人发笑,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14、课外阅读。
蜜蜂与排雷
有些动物天赋的生理机制和特殊本领,可用来造福人类。
科学家发现,经过特殊训练的蜜蜂可以在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上大显身手。美国蒙大拿大学研究人员还发现,蜜蜂在寻找地雷以及其他爆炸物方面同样具有非凡的能力。与警犬相比,蜜蜂除了容易训练且工作起来更吃苦耐劳外,在寻找“猎物”(各类爆炸物品)的准确性方面也显得高出一筹。
目前世界各地约有1.1亿颗地雷等待排除,每年约有2.6万人因触雷而死或致残。而蜜蜂可以为 这些重大隐患开辟新路并做出贡献。
为什么蜜蜂能有这种本领?因为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的嗅觉十分敏锐,可以识别出狗无法分辨的许多种细微气体。加之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因此在 同样面积的情况下,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更有效。科学研究表明,这些“探雷蜜蜂”只需要接受短短几天训练,就可以适应搜索地雷的要求。
【1】根据下面的提示,联系上下文,将“搜索”“搜寻”两个词语分别填在短文中合适的“ ”上。
搜寻:到处寻找。 搜索: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
【2】蜜蜂探雷比警犬探雷“高出一筹”,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世界各地约有1.1亿颗地雷等待排除,每年约有2.6万人因触雷而死或致残。”这句话中的两个“约”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蜜蜂具有排雷本领的依据是什么?用“ ”在短文中画出。
【5】人类一直在向动物们学习。研究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工作原理,发明出新的设备和工具,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人们对下列生物进行研究后发明了什么吗?读一读,连一连。
蜘蛛的丝是一种高强度纤维,强度相当于同 人造地球卫星控温系统。
等体积的钢丝的5倍。
长颈鹿身上的一层厚皮紧紧箍住了血管,限
制了血压,使得长颈鹿低头饮水时,不会因 “抗荷服”解决了超高速歼击机驾驶员在突
大脑的位置低于心脏,大量的血液涌入大脑 然加速爬升时因脑部缺血而引起痛苦的问
而血压增高,导致脑充血或血管破裂等而死。 题。
蝴蝶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蝴蝶 飞机雷达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
通过张开、闭合这些鳞片,控制自己对阳光 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帮助飞机
热能的吸收,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夜间飞行。
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人的耳朵
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帮助自己判断前方 防弹衣、防弹车、坦克装甲车材料。
是否有障碍物,从而能让自己在黑夜中飞行。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就是从天上偷来的火种。(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不能宽恕他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用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病句门诊。
【1】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所以不会受到伤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语言不得体的是( )。
A.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学校标语)
B.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安全标语)
C.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本院。(医院门口标语)
D.实践“八荣八辱”,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街道标语)
17、修改病句。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培养着故乡的儿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明学习很刻苦,因为成绩优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只有小花在做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庆节到了,大街小巷到处张贴了许多新的标语和口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经常教导我做事要武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下面的语段。
在我做家庭作业时,被一道数学题难了,我想来想去反复思考,总是找不到思路。我忽然想起了老师说的画线段、列图表的方法,赶紧振作精神,动手做起来。原来,只有方法得当,难题就不难。
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展示。
假期里,你一定游览过风景优美的地方,上学放学的路上,你也许会留意过身边公园、花园、村庄。请你回忆那里的美景,再想象出画面,按一定的游览顺序记叙下来,注意把印象深刻的景物写详细些,突出它的特点。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