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一将关联词依次填入下面片段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孩子____在草地上嬉戏,_______爬上树。_______他身上弄得多么脏,母亲_______不厌其烦地帮他清洗干净。
A.时而……时而…… 不论……总是……
B.不是……就是…… 尽管……但是……
C.一边……一边…… 任凭……也……
D.是……还是…… 任凭……也……
2、(本题2分)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严俊 麦杆 B.擦试 临危不俱
C.躲藏 伺候 D.宫廷 优虑
3、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屏障(píng)
B.病灶(zào)
C.晕皱(yūn)
4、下列词语类型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A.心急如焚
B.彬彬有礼
C.焦躁不安
D.提心吊胆
5、下列下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维护(wéi) 王冠(ɡuàn) 呼啸(xiào)
B.宴会(yàn) 脂肪(zhǐ) 神圣(shènɡ)
C.徜徉(tánɡ) 砌墙(qì) 磨蹭(cènɡ)
D.恒心(hénɡ) 机械(xiè) 晕染(yùn)
6、《蓝鲸的眼睛》中,蓝鲸眼睛的最终归宿是( )
A.送给了小女孩 B.沉入了大海 C.归还给了蓝鲸
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 恐龙飞向蓝天,演化出鸟类大家族的历史进程。
(2)我国科学家的发现,向世人 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3)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鸟儿。
(4)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让我们了解了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我们应当对他们 感谢。
A.表示 揭示 展示 显示
B.展示 揭示 显示 表示
C.揭示 表示 展示 显示
D.揭示 展示 显示 表示
8、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的回忆 (______)地闲游 (______)银霜
(______)的流苏 (______)地交叉 (______)溪流
(______)的金晖 (______)地抬头 (______)花穗
9、课外阅读。
乡村四月
[宋]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绿遍山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才”和“又”充分说明了劳动人民的繁忙,各种农活接连而来。(_____)
(2)“闲人少”说明农村的男女老少都必须参加劳动。(_____)
【4】下列对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B.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诗人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向往。
10、阅读。
家乡的小山岗
我的家乡是豫东平原上的一个美丽的乡村,村庄东头有一个小山岗。小山岗南北绵延几公里,就像一条长龙,匍匐在家乡的原野上。
山岗上栽满了杏树,每到初夏杏子成熟的时候,满树黄澄澄的杏子,总会吸引来很多小朋友。大一点儿的爬到树上摘杏子吃,小一点儿的待在树下,看着树上的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馋得直流口水,他们便会朝树上的小朋友大声地喊:“给我摘一个,给我摘一个。”而树上的小朋友却总是故意刁难树下的小朋友,边吃边说:“就是不给你摘,就是不给你吃。”气得树下的小朋友直跺脚,嘴里直嘟囔:“你真坏,你真坏。”
到了暑假,山岗上就更热闹了!孩子们吃过晚饭,在父母的带领下,一只手拿着瓶子,一只手拿着手电筒,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兴高采烈地去捉爬蚱。你看吧,树林里,到处是人影,到处是灯光;你听吧,人影处,到处是笑声,到处是孩子们的叫喊声。你总能听到:“妈妈,我捉到一个!”“爸爸,这里有一个爬蚱!”
家乡的小山岗,虽然很平凡,但它却是孩子们的乐园。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喜欢上了这个小山岗吧!
【1】“气得树下的小朋友直跺脚,嘴里直嘟囔:‘你真坏,你真坏。’”句中“嘟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乡村生活。
【4】乡村生活趣事很多,给了“我”许多欢乐,文中主要写了哪些趣事?请你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化石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种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是这样保留下来的。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称为化石。
从生物体本身来说,要使遗体成为化石,一般要具有利于保存的生物体结构,主要是生物体中的硬体。无脊椎动物的外壳、贝壳、甲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特别是牙齿,植物的树干、纤维和孢子等,这些都容易形成化石。从外部环境来说,必须有掩盖物将遗体迅速掩埋起来,免遭生物、环境和化学的破坏。
一般说来,掩盖物质粒度越小(如淤泥、细砂等)、越多,沉积作用越快,再加上保存时没有外部破坏,就容易形成完整而精美的化石。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但在火山岩、熔岩中有时也有发现。经过变质和地壳变形,多数化石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生物死亡留下遗体(包括落叶、蜕壳等未死亡的生物留下的) ,经沉积物的埋葬、成岩作用和地质作用而最终形成化石。
世界上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人是英国南部小镇萨西克斯的医生曼特尔。1822 年他在一次出诊时,在一个山丘的崖壁上发现一块化石,后经伦敦汉得利安博物馆鉴定为古代爬行动物的牙齿化石。1824 年,这块化石被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命名为“恐龙”。
【1】比一比,造个句。
遗体:________________。
遗迹:________________。
痕迹: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文中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最早的恐龙化石是 1822 年被英国人发现的。
B.化石一般保存在火山岩、熔岩中。
C.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是化石。
【4】要想成为化石,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你认为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
12、开心阅读。
一棵树一座楼
去香港旅游,有一座大楼不可不看,那是太古大厦;有一棵大树不可不看,那是一棵百年老榕树。楼和树相依相伴,好像长在了一起。
为了盖一座大厦,砍伐或者移走几棵树,这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可在香港,在香港的繁华热闹之地,香港人所做的却不是使树让楼,而是让树和楼尽可能地和平共处。
为了繁荣,楼是要建的;为了保护一棵树,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为了确保老榕树在施工中安然无恙,建设者拿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然后双方再商议出最佳的施工方案。这个方案是先完成万无一失的榕树保护工作后,才能在老榕树下掏石取土盖楼。结果是建设者就地造了直径18米、深10米的一个特大树盆,用以固定好这棵老榕树,接下来才转到在大树盆下破土动工修建太古大厦。在修建大厦之前,光为护树一项就花了近2390万元港币!
太古大厦在大榕树下慢慢加高,一朵绿云般的树冠仿佛是一台巨大的空调器,源源不断地给出力流汗的大厦建设者送来凉气。大厦竣工后,成为多余的大树保护设施才被清除。人们从楼底乘电梯或滚动扶梯到大厦顶层,走出后门,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榕树便突然间映入眼帘,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题目中的“树”指的是___________,“楼”指的是___________。文中最能表现它们之间关系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树影响到建楼时,通常的做法是__________。然而,香港人的做法却是__________。
【4】文中画“_____”的句子应该读出__________的语气,这句话和前面哪句话前后照应?请用“﹏﹏﹏”画出来。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啊!”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总之,夜的美丽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句中把 比作 。
【3】文中加点词“扫荡”的意思是___________,从“扫荡”一词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
【4】读选文第四自然段,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看到的景物 | 想象到的景物 |
一粒星,一朵云 | ___________ |
一条黑影 | ___________ |
从中我们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们还可能会看到什么?由此想到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煮 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椅子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啊。”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根据词语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
②一下子就明白过来。( )
(2)书能“煮”吗?爷爷说的“煮书”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煮书”的好处。
(4)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⑴ 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⑵ 用带点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
他说话的表情,布满皱纹的脸,认真而诚恳,一幅完全信任我的样子,我对他说了声谢谢。心里想:一定得赶紧把这十元钱,他这么信服我。
17、修改下列句子。
(1)我爱看《灰尘的旅行》、《穿过地平线》、《小学生学习报》等课外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要我们注意安全,防止不发生事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
我很喜欢唱歌,每天都坚持练习锻炼。我的歌声悠扬动听,歌唱比赛上,都忍不住情不自禁地为我鼓掌,所料不出,评委们全都大加赞赏,我最终取得了一等奖。
19、习作。(30分)
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者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要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写清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