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慰籍 闪烁 呵斥 譬如
B.泥沙 甜蜜 警戒 隐形
C.隧道 描会 藤萝 舞蹈
D.旗干 支撑 解闷 逃气
2、对于现代诗歌的特点,说法有误的是( )
A.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B.常常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
C.往往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D.字数相等,大致押韵,讲究平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太阳热辣辣地照着大地。/他羞愧得脸上热辣辣的。
B.喷香的饭菜摆上了桌面。/我用风景照片作电脑桌面。
C.房间的窗口可以采光和通风。/整洁的街道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D.潜水运动能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他在微信群中总是潜水,从不发言。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是( )
A.埋伏 埋怨 埋没 埋藏 B.扎辫子 挣扎 包扎 扎针
C.挣钱 挣扎 挣脱 挣命 D.划火柴 划动 划船 划算
5、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与“儿童急走追黄蝶”中“走”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月亮 B.走亲戚 C.奔走相告 D.走投无路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篱落/疏疏/一径/深 B.日长/篱落/无人/过 C.溪上/青青草 D.大儿锄/豆/溪东
【3】“最喜小儿亡赖”中“亡赖”的意思是( )
A.蛮不讲理 B.游手好闲的人 C.顽皮、淘气 D.刁钻泼剌
6、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7、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英雄雨来》表现了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B.《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两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完全相同,没有区别。
C.作家夏丐尊、周而复、老舍都曾以动物“猫”为题材撰写文章,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D.《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并抓住个人的感受着力描写孔隙狭小的特点。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 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学多通 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成,弃##dot##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是溪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诗阅读
材料一: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材料二: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群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这两首词以一个“________“字为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真可谓是词短情长。第一首是总写对________的回忆;第二首则是对________的忆念、向往.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
【2】材料二中,描写的是江南________季的美景,可以从“________”中看出。
【3】这两首词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春潮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 荫)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朝阳处雪已(溶 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更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乐!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 艰)冰崩溃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训 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春水在阳光下欢笑这,在清风中舞蹈着,仿佛在告诉沿途碰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株刚刚露出地面的小草: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恰当的打“√”。
【2】从第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请抄写在下面(写三至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挤”和“扯”这两个词表现了什么?这个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中,春水告诉大地一个什么消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海上日出(节选)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光亮 亮光 光彩 光芒)。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园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光亮 亮光 光彩 光芒),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亮 亮光 光彩 光芒)。
【1】用“ ”画出括号内搭配恰当的词语。
【2】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手法,详细的写出了____________的经过。
【3】选文按___________的顺序,写了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4】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奇怪的电波
加拿大有座城市叫满地可。夏季,对于满地可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没有夜晚的季节。那里不是真的没有夜晚,而是因为居民们晚上都不能睡觉,这一切都是由成群的蚊子造成的。
满地可的蚊子应变能力特别强。一般的蚊香、驱蚊药水,开始还灵验,可是用了几次,这些蚊子就不害怕了,又成群结队地潜入千家万户,吮吸着人们的血液。连那些住在高楼大厦的人也躲不掉。满地可的居民就怕夏天夜晚,“嗡嗡”叫的蚊子弄得全城居民夜不能眠,一片哀怨声。
这件事惊动了加拿大的整个科学界。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验,科学家建议在满地可城外的高地上建造一座有“特异功能”的电台。
电台开始广播了,节目主持人是位年轻的姑娘。她说等到电台发出信号,十分钟以内就可以把城里的蚊子赶得一干二净!为大家提供一个非常安宁的睡眠环境。
不一会儿,电台向全市发出一种轻微、尖细的声音。人们纷纷躺下,闭上眼睛。果然,藏在暗处的蚊子如鬼使神差一般,不约而同地飞向窗外,越飞越远,最后消失在黑暗中。
这一夜,满地可城的居民睡得特别香,“呼噜——呼噜”的鼾声此起彼伏,像_______________。
据科学家研究,叮人吸血的都是雌蚊,它们只要听到雄蚊的召唤,就马上飞走。于是,人们通过电台,发出一种与雄蚊飞翔时相同的振动声,一下子把千千万万的雌蚊一股脑儿地骗走了,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无穷的好处。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鬼使神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起彼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像什么呢?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充完整。
【3】“这件事惊动了加拿大的整个科学界”中的“这件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后来人们利用电台的电波发出一种_______、_______的声音解决了“这件事”。
【4】电波奇怪在哪儿?用“~~~~”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5】对于“人们通过电台,发出一种与雄蚊飞翔时相同的振动声,一下子把千千万万的雌蚊一股脑儿地骗走了”中“骗”字的看法,下列说法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骗”字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狡猾,突出了蚊子的愚蠢。
B.“骗”字形象地写出了电波的神奇,突出了人的智慧。
C.“骗”字是贬义词,这样写有损人类的形象。
13、阅读短文,按要来做。
“诺贝尔奖”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地位?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另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发明,获得过85项发明的专利权。
诺贝尔非常关心和平与进步事业,希望用自己的发明造福于人类。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科学事业。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瑞典克朗(相当于100多万英磅)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和平、文学5项,从1901年开始,在每年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授奖。获奖者被授予一份证书,一枚带有诺贝尔头像、铭文的金质奖章和一定数量的奖金。从1969年起又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也是每年颁发一次。
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去世的,所以在1901年第一次颁发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以后,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做法就一直被沿袭下来。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负( ) 遗( ) 浙( )
贡( ) 遣( ) 逝(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毕生——______________
沿袭——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人们选择每年的12月10日为“诺贝尔奖”授奖日?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至少两个自己知道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春天,两鬓斑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角栽下了一株芭蕉苗。
当秋风送爽的时候,芭蕉成熟了。老师领着学生采下了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枯萎的芭蕉。
不久,从芭蕉根部生出了几个浅红的嫩芽,嫩芽又渐渐长成了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茂盛,而老芭蕉却越来越憔悴,终于完全枯萎了。学生跑进了老师的办公室,伤心地说:“老师,老师,老芭蕉病得很厉害。”正在备课的老师摘下眼镜,抬起头来和蔼地说:“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都输送给了小芭蕉。…那老芭蕉。里一定不好受。”老师深情地望着学生肯定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静静的夜晚,老师生在桌前批改作文。她翻开一本作文,只见上面写道:“我们的老师就像老芭蕉,我呢,是一个嫩嫩的小芭蕉。”又翻开一本,上面写着:“我长大也愿意做一位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哺育更小的朋友,就像老芭蕉一样。”老师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
【1】在第二自然段结尾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按要求写词语。
写近义词:厉害——( ) 哺育——( )
写反义词:枯萎——( ) 和蔼——( )
【3】本文运用了 写作手法。 “老芭蕉”比喻 “小芭蕉”比喻 。
【4】文中歌颂了人民教师的哪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下面的句子,再选两幅图画,照样子写一写。
1.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2.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面这段话。
赵慧敏同学不光智慧、还很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她爱躺着看书,结果不到半年眼睛就近视了。赵慧敏后诲极了,她说,我一定要改进躺着看书的不良的坏习惯。从此,她坚定做眼保健操,养成保卫视力的良好习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下面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一个病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很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但是挺着脖儿,表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蹄叫,顶尖锐,顶凄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1)大约有八十左右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到齐了,只有张莉没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表达。
题目:第一次________
提示: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详细叙述你某个“第一次”的经历,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