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C.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D.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2、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反问)
B.到了下蛋的时候,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夸张)
C.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拟人)
D.她仿佛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一点点地化为泡沫。(比喻)
3、“她那慈祥的面容,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品,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她用圣洁的爱和纯真的情铸成的作品,将永远地流传下去,直到千秋万代!”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因为冰心老人长得慈祥和蔼,所以大家才喜欢她的作品,永远记住她。
B. 也正是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作品才会永远地流传下去。
C. 这句话是对世纪老人一生的赞颂。
4、带点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闷(mèn)闷不乐 B、红叶似(shì)火
C、梦寐(mēi)以求 D、重(zhàng )重叠叠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浙江(zhè)
B.绮丽(qí)
C.朴素(shù)
D.鸡冠(guàn)
6、下面哪一篇童话是安徒生的作品( )
A.《白雪公主》 B.《豌豆公主》 C.《青蛙王子》 D.《小王子》
7、描写景物时,所在位置不同,观察角度及视野就不同,下面句子中观察视角不正确的( )
A.站在郁金香前,我的目光聚焦在那毛茸茸的黄色花蕊上
B.大树眺望着脚下的小草
C.来到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环顾四周,满眼绿色
D.彼岸,没有灯塔,我,依然,张望着
8、近义词。
集中——(________) 重叠——(________) 交叉——(________)
好像——(________) 指挥——(________) 整齐——(________)
飘动——(________) 仿佛——(________) 洁白——(________)
朦胧——(________) 潇洒——(________) 寂静——(________)
徜徉——(________) 凉爽——(________) 温柔——(________)
炫耀——(________) 胆怯——(________) 尘垢——(________)
9、请先把古诗补充完整,再答题。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
洛阳亲友如相问,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中表现诗人坚持操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形容恭敬师长和对有高深学问、精湛技能者的仰慕。
此典出自《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晩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北宋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程颐,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伊川先生”。他和他的哥哥程颢,都是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得意门生。他的学说以“诚”字为基础,即是专心一意,不自欺欺人;其次是要存“疑”,有了疑问,再去“穷理”,这便是求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到真知;得到真知之后,才能确己所讲的道理,力行而不惑。
由于程颐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因此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读书。后来在学问上有很大成就的游酢和杨时,就是程颐的学生游酢和杨时第一次去见程颐,谈了一会,程颐因年老体弱,容易疲倦,就闭目养起神来,两人不敢惊动他,就耐心地侍立在旁边。待程颐醒来,发觉他们还站在那里,忙对他们说:“怎么你们还在这里啊?快回去吧!”两人走出门外,只见原先没有积雪的地上,已经下了一尺多深的雪,可知他们两人已在程颐面前站立了很长时间了。
【1】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点词的意思
伊川瞑目而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出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短文内容填空。
“程门立雪”讲的是______和______去拜访_______时发生的故事,现在这个成语形容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游酢和杨时第一次去见程颐时,他们站在门外雪地里等待。(____)
(2)程颐很没有礼貌,人家来访他睡觉。(____)
(3)程颐人称“伊川先生”。(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仔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鸡和鸭都有翅膀,却为什么不能飞?
①人类不能像鸟儿那样飞,是因为鸟儿有翅膀,人类没有。鸡和鸭像鸟儿一样也有翅膀,可是为什么它们不能飞呢?
②在很久很久以前,鸡和鸭也是能飞的。那时候的鸡和鸭不像现在这样住在鸡窝鸭棚里,而是生活在野外。那时的它们是体形比现在要小一点的野鸡、野鸭,是擅长飞行的鸟类。它们在野外自由地飞来飞去,寻找食物或者嬉戏玩耍。
③我们的祖先那时靠狩猎为生,他们捉野鸡、野鸭,捉得多了,一时吃不完,就把它们放到笼子里圈起来。人们给它们喂食,它们便不用自己飞来飞去寻找食物,也不用害怕敌人的追击。就这样,经过了好多代,渐渐地,野鸡、野鸭就变成了肥胖的家鸡、家鸭。后来,它们飞翔的本领也就慢慢退化了。
④其实现在的鸡鸭也能飞,不过只能飞2-3米高而已。
【1】一位同学想知道“鸡和鸭飞翔的本领为什么会退化?”你会提醒这位同学阅读第( )段内容解决问题。
A.② B.③ C.④
【2】下面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鸡和鸭像鸟儿一样有翅膀,可以像鸟儿那样自由飞行。
B.鸡和鸭原来能飞行,后来因被圈养,飞行能力慢慢退化。
C.鸡和鸭是能够飞行的,只是飞的高度很低,而且飞不远。
【3】下面表述,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鸡和鸭飞行能力退化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B.很久很久以前的鸡和鸭比现在的鸡鸭大多了。
C.现在的鸡和鸭需要自己找食吃,常被敌人追击。
【4】关于鸡和鸭有翅膀不能飞的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们给它喂食,不用自己寻找食物,也不用害怕敌人的追击。
B.它们住在鸡窝鸭棚里,不是生活在野外,没有飞翔的空间。
C.经过好多代,野鸡、野鸭变得肥胖,它们飞翔的本领退化了。
【5】关于本文的写作特色,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疑问引起读者的好奇和思考,吸引读者去探究原因。
B.语言简单易懂,使用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得清楚明白。
C.短文用人类与鸡、鸭做对比,突出鸡和鸭不能飞行的特点。
【6】本文与老舍笔下的《母鸡》相比,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重在介绍科普知识,而《母鸡》侧重表达赞颂之情。
B.两篇文章都和鸡有关,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本文除了写鸡,还写了鸭,而《母鸡》一文只写了鸡。
【7】下面一定不是出自《十万个为什么》的是( )
A.肚子饿了为什么会“咕咕叫?
B.斑马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
C.为什么纳米技术作用那么大?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动物也有“身份证”
①每个人的身份证上都有自己的个人信息。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出示了身份证,别人就能确认你的身份。这样,你办事就方便多了。
②如果动物有了身份证,那么人们监测、研究、保护起表也全方便许多。为此,研究人员想了许多办法。比如,给动物节上记录它们信息的项圈或脚夹等。这些项圈、脚夹就成了它们的“身份证”。只不过,这些“身份证”是人类附加到动物身上的,可能会影响到动物的活动,从而降低它们保护自己的能力。
③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用来识别身份。科学家们想:每个动物是不是也有独一无二的外貌特征呢?如果有,就可以把这些特征当成动物的天然“身份证”,取代原来那种侵入式的“身份证”,在尽量不影响动物生活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和保护。
④生物学家发现:每只斑马都有独特的条纹组合。2011年,美国的生物学家设计了一个小程序。拍摄斑马臂部外侧的照片后,这种程序可以将照片生成该斑马独有的条形码,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小程序也适用于其他长着鲜明条纹或斑纹的动物,比如老虎、长颈鹿等。
⑤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考拉鼻子上的自然花纹已经成为识别考拉身份的标志,事实证明,这种识别技术在监测和保护考拉的工作中很有效。
⑥《实脸动物》杂志上的一篇文幸说,科学家可以通过拍摄老鼠耳朵上独特的血管图案来识别每一只老鼠。
⑦为了监测、研究和保护动物,人们真是用心良苦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更多动物会获得自己的天然“身份证”。
【1】第③自然段中,“原来那种侵入式的‘身份证’”指( )
A.在动物腿上加的夹子
B.识别动物的高科技方法
C.动物头像制作的卡片
D.含有动物信息的附加物
【2】下列动物的天然“身份证”与短文介绍不一致的是( )
A.斑马:身上的条纹组合
B.老鼠:耳部的血管图案
C.考拉:鼻上的自然花纹
D.老虎:嘴边的白色胡须
【3】短文介绍了动物的“侵入式‘身份证’”和“天然‘身份证’”。哪一种介绍得较为详细?这种“身份证”的优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身份证”?
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第⑥自然段,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请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一次,他在海滨游泳,一个青年问他:“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méimò)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年轻人干(gāngàn)脆地答道。
“对。”苏格拉底接着说:“如果使上这股劲儿,还怕不能获得知识?”
【1】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括号中不正确的拼音划掉。
【3】(1)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这股劲儿”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 书是精神食粮嘛 既是食粮 怎么不可以煮呢 煮熟了 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么多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给第三自然段加标点。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并填在括号里。
①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________
②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________
③一下子明白过来。________
【3】从短文中找出带有“不仅……还……”的句子,读一读,再造句。
不仅……还……________
【4】按要求填空。
①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 ________
②“我”认为“煮书”是________,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________
③“煮书”的好处是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写出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_________________
15、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填一填。
(1)“六一”搞“让利促销”活动的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代金券每人一次限用一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使用。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彤彤想去那家店买童鞋,可是不知店在哪儿,她可以拨打电话13628625195咨询。(____)
(2)儿童节那天,彤彤买了一双二十五元的旧款凉鞋,用掉一张代金券,鞋只花了十五元钱。(____)
(3)7月1日,君君也去那家店买新款童鞋,一下子用掉两张代金券,真优惠。(____)
16、修改病句
1.大厅里摆满了看演出的观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站在操场上,仔细地看着练习身体的同学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班取得了竞赛第一名,大家的心里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讨论会上,大家的发言很猛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异口同声地说:“赞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1.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文写好以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一双手几乎完全冻僵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到了“六一”儿童节前,我们班的同学准备了精美的节目,准备在文艺联欢会上大显身手。许多同学累坏了为了准备节目,还好有李老师的鼓动,大家才坚持下来。表演那天,同学们唱起了优美的歌和舞蹈,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
19、习作。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如想发明会飞的鞋,会飞行的木屋,多种功能的汽车等来方便我们的生活,想一想,将你想发明的东西介绍给大家吧!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