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芜湖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欣喜狂(如,像) 尽尽责(职务,分内应作的事)

    B.息凝视(抑止) 天高地 (面积或范围宽广)

    C.田园杂(高兴) 一丝不(马虎,随便)

    D.空翱翔(升高) 无无虑(使人忧愁的事)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越(zuó zhuó)     手腕(wàn  wǎn

    漫(ní mí)     甲(guī k uī

    士(suò shuò)     行(zhí zí

     

  • 3、《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 )

    A.宋代诗人杨万里

    B.宋代诗人范成大

    C.唐代诗人杜甫

    D.宋代词人辛弃疾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她表演了一个精致的节目,赢得了大家热情的掌声。

    B.我估计他今天不会来参加活动了。

    C.大量的阅读,使我增长了知识和写作水平。

  • 5、《夏洛的网》里夏洛是一只( )

    A.小猪

    B.老鼠

    C.蜘蛛

  • 6、下面句子中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是(   

    A.我们家那个淘气包不知道又跑到什么地方去玩了。

    B.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C.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D.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

  • 7、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爷爷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

    B.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喜欢在雨里跑跳。   妈妈戴了一蓝色花边的帽子。

    C.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来暖气了,家里真暖和

二、填空题 (共1题,共 5分)
  • 8、辨析形近字组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古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词牌名是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

    【2】“她”指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质,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春到”交代了梅花开放的时间,也表明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B.作者相信“春天”就要到来了,表现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C.是为了以梅花的高尚反衬春天的美好。

    【4】作者赞颂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5题,共 25分)
  • 10、麦哨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嫩荚 (   )的萝卜花

    (   )的穗儿 (   )的音符

    2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是把   比作   ,把 比作  

    4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试着自己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理解

    登山人

    一天,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了,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适可而止吧!也退下来了。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jīnɡ)斩棘( ,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něi)。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无所畏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毫不气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短文中的三个词语概括三个人的登山情况。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第一、第二个人登不上顶峰,而第三个人却能攀上顶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含义最深刻?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在文中用   画出)

     

  • 12、课外阅读。

    鸡毛信

    海娃14岁,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有一天,①海娃从龙门山山顶,看到平川的鬼子像蚂蚁般向龙门山走过来。海娃扳倒“消息树”,跟大家报信。这时候,爸爸来了,他叫海娃把一封粘着三根鸡毛的信送到三王村,在第二天天黑之前一定要送到,千万不要落到鬼子手里。

    海娃一听便赶着羊向三王村急急地跑去。到西山时海娃远远地看见有一队鬼子向这里走来,②海娃心想:把鸡毛信藏在哪里呢?扔了肯定不行,埋起来万一找不到怎么办?这时他看见头羊那又大又粗的尾巴,心中有了一计,他把信绑在头羊的尾巴底下,这样一来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鬼子来到了跟前,歪嘴黑狗搜遍了海娃的全身只搜到了一个大地瓜,歪嘴黑狗便放了他。但鬼子看上了海娃的羊群,便把他和羊群带回村里。晚上,几个鬼子把海娃挤在屋里头。鬼子睡着了,海娃取信巧妙地逃走了。

    天亮了,海娃继续赶路,又遇到站岗的鬼子,他脱下白褂子向远处的鬼子示意,混了过去。眼看就要到三王村了,可海娃发现信丢了,好在有惊无险,信又失而复得,可海娃又落入了鬼子手中。

    鬼子让海娃带路,海娃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鬼子知道上当了,便向海娃开枪。一颗子弹打中了海娃的腿,八路军把海娃救起,海娃嘴里不停地说:“羊尾巴下面有鸡毛信。”然后就昏过去了。

    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的情报,端了鬼子的炮楼,打死了很多鬼子,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海娃被称赞为“小八路,小英雄”!

    1文中句①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句②,我觉得当时的情况可以用词语__________(千钧一发 危在旦夕)来形容;“心中有了一计”可以用_________(有勇有谋 计上心来)替换。

    3认真阅读短文,根据文章的内容给每一个自然段写一个小标题。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5)__________  (6)__________

    4阅读本文,你认为海娃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三)危机(15分)

    ①宁静的小区道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谁也没有想到,平时停得好好的车,瞬间惨遭毒手,被利器划得伤痕累累。停在路边的几十辆小车,无一幸免。粗略估计,仅这些划伤的修理费,就需要四五万元。有人报警,愤怒的车主们发誓要揪出恶意划车的人。

    ②小区的监控被调了出来,从监控录像上可以看出,是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干的。大一点的像个小学生,脚下还踩着滑板,小的估计才上幼儿园。他们一路走,一路划……这是谁家的孩子?胆子也忒大了!太没教养了!但监控看不太清,没人认识这两个孩子。

    ③警方开始调查。网络和第二天的报纸上,都报道了这件事。

    ④第二天下午,一位妇女给派出所打电话说,划伤汽车的是她的孩子。

    ⑤她也住在那个小区。她是第二天,才从网上看到了小区车辆被划伤的帖子,帖子中描述的两个孩子,大的很像她的孩子,而小的是她同学的孩子。当时,两个孩子下楼去玩,时间、地点、两个孩子的特征都吻合。她赶紧跑到小区物业处,调看了监控录像,果然是她的孩子。

    ⑥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冷静下来后,她是这样处理的——

    ⑦给派出所打电话,毫不犹豫地告诉民警,车是自己的孩子划的,我们将承担全部责任。

    ⑧晚上,儿子放学回家。她问他,是不是你干的?儿子低头不说话。她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是你做的,就要勇于担当。儿子承认,是他干的。又问他,如果你的折叠车被人划伤了,你心不心疼?儿子说,心疼。她说,你的折叠车几百元就可以买到,而人家的车,一二十万,有的甚至上百万,你说会不会心疼?儿子向她连鞠了几个躬,说:“妈妈,我错了!”

    ⑨她打印了一份致歉信,向所有被划伤的车主表达歉意,并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和修理费用。致歉信复印了几十份,张贴在小区所有的出入口和楼梯口。

    ⑩她还联系了一家信誉很好的汽车修理厂,负责修理所有被孩子划伤的汽车。

    ⑾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两个晚上,等儿子做完作业,她领着孩子,挨家挨户登门道歉。她要求,门铃都由儿子自己来摁。这是让儿子面对错误的第一步。儿子在课余折叠了很多张纸船,上面都醒目地写着“对不起”三个大字,他要将这只船作为礼物,送给车主们。每到一家,孩子一进门就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划车的后果这么严重,请你们原谅我。”车主们笑着接受了孩子的纸船和道歉。

    ⑿她对儿子说,叔叔阿姨都很包容,原谅了你。但是,你要记住,千万不要把别人的包容当成自己犯错的借口,你要敢于担当,知道什么叫责任心,学会感恩。

    ⒀一场危机,被这位母亲成功地化解了。剑拔弩张的人们,怒气消去:一张张冰冷失望的脸,露出了笑容。而作为犯错孩子的母亲,自始至终,她没有推卸责任,没有逃避,也没有雷霆大怒。事情圆满解决,车主都很满意,更重要的是,孩子认识了错误,学会了担当,获得了原谅。

    1“网络和第二天的报纸上,都报道了这件事。”中的“这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事情发生后,文中的母亲是怎样处理的?请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小标题式的概括。(3分)

    致电警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理汽车——___________

    3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

    (1)有人报警,愤怒的车主们发誓要出恶意划车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派出所打电话,毫不犹豫地告诉民警,车是自己的孩子划的,我们将承担全部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的题为“危机”,根据全文内容以此为题有怎样的含义?好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当母亲带着儿子挨家按户去道歉时,母亲要去儿子自己来摁门铃。因为她认为这是让儿子面对错误的第一步,体现了母亲的教育智慧。

    B.“有人报警,愤怒的车主们发誓要揪出恶意划车的人”和“车主们笑着接受了孩子的纸船和道歉”前后对照,形成对比,表明划车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也从侧面烘托出母亲处理危机的智慧。

    C.“一场危机,被这位母亲成功地化解了。”这场危机之所以能被化解都是因为儿子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和车主们的宽容大度。

    D.文章第8自然段是母子之间的语言描写,母亲懂得保护孩子的心灵,没有大声呵斥孩子,也没有粗暴地指责孩子,而是在保护孩子幼小心灵的前提下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 14、(二)课外阅读。

    盯住你手上的石头

    一天,我走进一位石刻家的工作室。面对那一件件镂(lòu)刻精美的艺术品,我不禁赞叹不已。我随手指着一个最小的石刻作品问石刻家花了多长时间雕成的,石刻家轻描淡写地告诉我用了10年。

    “啊,10年!”我惊诧地张大嘴巴,感觉那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石刻家没有解释,拿起一块绘好图案的花岗岩,旁若无人地镂刻起来。在那坚硬如钢的石头上运刀如笔,其难度叫人看着吃惊,因为他手上丝毫的颤动,都直接影响这镂刻的最终效果。

    石刻家全神贯注地盯着手中的石块,一点点地挪动着刻刀,认真得像一个眼科医生正在为婴儿做眼球手术。那会儿,时间仿佛都凝固了。

    半小时后,石刻家开始歇息。我不禁问道:“这个花岗石刻能卖多少钱?”

    “不知道,也许能卖10元,也许能卖10万元。”石刻家很淡然。

    “你在雕刻时,心里想到它能卖多少钱吗?”我追问道。

    “根本没想它能卖多少钱,我的眼睛只能紧紧地盯着手上的石头,只能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在上面。至于它最终的商业价值,那就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决定的了。既然我在做石刻,就必须做好它,这才是最重要的。”石刻家不紧不慢的话语中渗透着玄机。

    “哦,我明白了!”我恍然大悟地向石刻家深鞠一躬。

    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谁的心中都可能有许多美好的憧憬,但谁都必须首先把目光凝聚到眼前,凝聚到最真切的现实中。盯紧手上的石头,用智慧和执著去精心镂刻,石刻家才能让普通的石块变成“金块”。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不停地赞叹。形容十分欣赏。(       )

    (2)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       )

    (3)一下子完全明白了。(       )

    【2】用“——”画出一句反映石刻家工作态度的句子。

    【3】第三、四自然段运用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石刻家,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要向石刻家深鞠一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石刻家不紧不慢的话语中渗透着玄机。”其中的“玄机”是(  )

    A.石刻家故弄玄虚,所说的话非常难以理解,让“我”摸不着头脑。

    B.石刻家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知道每一块石头的价值。

    C.盯紧手上的石头,用智慧和执著去精心镂刻,石刻家才能让普通的石块变成“金块”。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文中画“——”的句子给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共1题,共 5分)
  • 15、罗丹忘我工作的精神打动了我。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修改病句 (共3题,共 15分)
  • 16、修改下面这段话。(错字、病句、标点有错误都要修改哦。)

    秋天的早晨,当你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就会看到美丽的鲜花和诱人的香味。有桂花,月季花,菊花和桃花等,它开得最美。操场上空,五星红旗迎风飘荡;教室里,窗明几静,同学们大声地阅读着课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漂亮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修改病句。

    (1)上海的春天真是个迷人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安门城楼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红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修改病句。

    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老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老师的讲解,使同学们都明白了这个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上街买了许多东西,其中有铅笔、笔记本、橡皮、文具及水彩笔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园里到处可以听到悦耳的鸟叫和盛开的鲜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19、想象一下陈小龙后来的故事,简要地写一写。(不少于二百字,字迹工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95
题数 1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古诗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五、语言表达
六、修改病句
七、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