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蚌埠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微笑的原因是:(

    A、爸爸想到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祖国的边疆茁壮成长,感到欣慰。

    B、爸爸有儿女陪伴,心情很好。

     

  • 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也桑阴学种瓜(傍晚)

    B.稚子金盆脱冰(早晨)

    C.草满池塘水满(池岸)

    D.短笛无信口吹(曲调)

  • 3、下列词语与现在的说法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印信—书信   郎中—医生

    B.客舍—旅店   墨客—木匠

    C.掌柜—店主   驿站—车站

    D.榜文—公告   货郎—小商贩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酒家道:“俺家的酒,( ) 是村酒,( ) 比老酒的滋味。”

    (2)( ) 酒家怎样劝武松不要上冈, 武松( ) 不听, 执意上冈。

    (3)( ) 武松不把老虎打死,( ) 会被老虎吃掉。

  • 5、课文综合回顾。

    《自相矛盾》选自《________》,是一则________故事。故事讲述了________(谁)夸耀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结果被人问得________。这真是应了那句俗语“________”啊!

  • 6、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藏______(   )   朝______(   )   转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

    2.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在指导我们写作时,常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观察要多角度,多层次。有时我们遇事会感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引用诗中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积累展示。

    1.王维的《鸟鸣涧》中用鸟鸣声来衬托山间的幽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船借箭》让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的曹操,__________的周瑜,__________的诸葛亮。

    3.本单元名著之旅激发了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我了解到《三国演义》中广为流传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认识了《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豹子头__________、花和尚__________、智多星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画鸡斗架

      受爸爸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画国画,还是校美术组的组长呢!

      一天早上,我正坐在阳台上吃早饭。突然,一声声沉闷的“咯咯”声从院子外面传来。我出门一看,哟,原来是两只大公鸡在斗架:一只红公鸡伸着涨得通红的头冲着对方,颈上一囤勃发的羽毛竖起,两只翅膀由于使足了劲微微地(晃动  抖动)着,鸡冠像小山一样耸立着,双腿微微向后弓着,随时(准备  打算)向对面那只芦花鸡扑去。对面那只芦花公鸡也毫不示弱,张开的翅膀使劲拍动着,红里透绿的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红公鸡,似乎在寻找机会袭击对方。相持片刻,终于相搏了。两只公鸡随着两脚一进一退,整个身子也是一扑一闪,(疯狂地  发疯地)“咕咕”叫着。双方慢慢在地上转着圈子。或攻或守,斗一阵,歇一阵。我默默地凝视着相斗的公鸡,突然心头一闪,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画面吗?我马上拿来铅笔和画板,(飞快地  迅速地)勾画着这个决斗场面。

      晚上,我铺开宣纸和早上画的草图,回忆着平时看到的斗鸡场面,并把回忆起来的场面与图上画的场面融合起来。渐渐地,一幅公鸡相斗的画便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挥动毛笔急促地画着,雪白的宣纸上出现了两只神气十足的大公鸡:大的一只微微蹲着,稍小的一只则是拍着翅膀正伺机待扑。两鸡争强斗胜,互不相让。这不是奋发竞争、敢于拼搏精神的体现吗?这幅取名为《相持不下》的图画,在市里举办的“六一”儿童画比赛中得了一等奖。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鸡(   )   拼(   )   清(   )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写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括号内用得合适的词语上画“√”。

    (4)结合上文,解释下列词语。

      毫不示弱:__________   袭击:__________   伺机:__________

    (5)找出短文中的反问句,抄写一句,并将它改写成陈述句。

      抄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3个自然段拟出小标题。

      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理解

    慈母情深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

    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_____

    (2)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_____

    (3)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_____

    (4)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_____

    【3】文章写了母亲还写了另外一个女人,“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写这句话对表现慈母情深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

    【4】画出描写母亲脊背的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

    【5】本文是著名作家___________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内阅读。

    商人jiā jià)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xiān xiǎn)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半夜,戏院sǎn sàn)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huá huā)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

    【2】用“×”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3】照样子,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沿河做生意)的商人______的青年妇女

    ______的孩子______的庄严老人

    【4】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威尼斯由_____________的过程。

    【5】根据你对威尼斯的了解,为它写一句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理解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到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至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各写一句夸赞圆明园和痛恨侵略者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理解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片断中划线的句子是司马迁的的心里想法,这里用了引号表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请你写出下面几句话中引号的作用。

    (1)写文章开头要简洁明了,这就叫开门见山”。_________

    (2)有些人在公交车上,尽管自己还没有到站,就抢在车门口,为的是方便自己下车,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好。 _________

    2文章划线的句子出自司马迁的一句名言,请你把他的原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就这样死了是怎样的一种死?完成下面的填空。

    司马迁想我如果就这样死,就是 ___________  的死;就是___________ 的死;

    就是___________的死……这样的死就是轻于鸿毛的死。而只有意义的死,才是重于泰山的死。

  • 14、课内阅读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午,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1】选文选自课文 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龟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母亲的______描写和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_________ 的母亲。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①德国著名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年幼的他,还不会说话就自己学习计算。在他三岁时的一天晚上,他竟然帮助算工钱的父亲纠正了一个计算错误。

    ②长大后他成为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③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孩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④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

    ⑤“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⑥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⑦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⑧老师头也不抬,挥着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⑨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⑩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候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这样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老师头也不抬就说高斯算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文中的高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综合性学习。

    材料1: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材料2:汉字书法以“文房四宝”为工具书写情感,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颜真卿作品的“庄严正直之美”、苏东坡书法的“潇洒飘逸之美”和毛泽东书作的“大气磅礴之美”都是例证。

    材料3:四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A B C D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3中D是__________(名)的作品。

    【4】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A.

    B.

    C.

    D.

  • 17、课内阅读(13分)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这是齐王第三次侮辱晏子,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多于10个字)

    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晏子的表现很出色。他把淮南比作了______________,把淮北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比作______________,把比作________________。言下之意是说________________。

    晏子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官。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某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钟

    18.91分钟

    98.95分钟

    材料三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

    【1】根据材料一,人们读书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周国平阅读观点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认为所有书籍中都藏着一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B.他认为真正的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C.他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也是一种阅读。

    【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周国平认为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______

    (2)我国国民读书、读报的时间远远超过看电视的时间。______

    (3)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阅读书籍是在和右脑交流”这一观点。______

    (4)电视主要是在和人们的心智对话。______

    【4】读完上述材料,请你给那些爱看电视、不爱看书的朋友提出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内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裏尸还”是清代诗人________写的。“忠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在这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引用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画“_____”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中”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毛主席给电报记录稿签字,可以看出毛主席的什么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描写一位在车站焦急等待亲人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弟弟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声不吭,这和平时活泼爱闹的他可是截然相反呀,他一定是做了什么错事吧。(仿写句子,表现出人物前后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志敏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泻了无限的父爱。(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按要求写句子。

    ①电话是现代通话的一个工具,联系工作办点儿事都比较方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话人人都会打。(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打电话啰唆误了自己的事。打电话啰唆耽误了别人的时间。(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作文:(28分)

    题目:我终于成功了

    要求:无论干什么事都不是一方风顺的,通过一件成功的事来写出你成功前付出的努力、成功时的喜悦及成功后的感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