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带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燕(yān)园 倭(wěi)瓜
B.徘徊(huí) 擂(léi)鼓
C.踉(niàng)跄 手绢(juàn)
D.桅(wéi)杆 发怔(zhèng)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蓟北(jì) 五千仞(rèn) B.绷带(běng) 参谋(mú)
C.拟定(ní) 黯然(àn) D.金镯(zuó) 威吓(xià)
3、将下列关于年龄的词语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蔻年华 及笄 弱冠 古稀 期颐
B.弱冠 豆蔻年华 及笄 不惑 期颐
C.弱冠 豆蔻年华 及笄 不惑 古稀
D.及笄 豆蔻年华 弱冠 不惑 期颐
4、古诗理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出自(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____》。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农村晚景图:四周长满青草的(____________)、似被山含住的红红的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____________)横坐在牛背,用短笛在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5、请你默写一首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并在题目旁边写出朝代和作者。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形近字组词。
拇(__________) 纽(_________) 憎(_________)
梅(__________) 扭(_________) 增(_________)
7、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的词语,描写一下某一季节的美丽景色。
一元(_____)(_____) (_____)红(_____)绿 (_____)象(_____)新 (_____)(_____)如茵
(_____)(_____)似火 (_____)(_____)交加 (_____)(_____)倾盆 (_____)(_____)送爽
(_____)(_____)袭人 (_____)(_____)无云(_____)(_____)如流 一刻(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为设果,果有_______。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
2.《手指》一文告诉我们在五指中,最肯吃苦的是__________;工作最复杂的是________;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曲线优美,养尊处优的是________;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的是_______和_________。
9、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梅花魂(节选)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这段话中的“她”是指______________。
【2】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表现在______________。
【3】作者仅仅是赞颂梅花吗?事实上,作者在赞颂谁呢?______________
【4】几千年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和气节的人物,你能写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及其简单事例吗?
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
拥你入怀
①她病了,去医院诊断,是绝症。
②医生要她务必及时入院治疗,否则顶多只能再活一年。她拒绝了。那笔庞大的治疗费足以压(跨 垮)大多数中国家庭,更何况她还是一名单身母亲,一个月只挣800元钱。她的女儿才八岁,念小学二年级,很聪明,读书也很用功,上学期还拿了三好学生奖状,得了几支圆珠笔与一大摞作业本。
③她回了家,女儿还未放学。她泪流满面。家里穷,相片还是女儿周岁时照的。那时女儿的父亲还在南方做生意,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不仅 虽然)埋葬了他,还在她肩上添了一大笔债务。这些年,她与女儿相依为命。她尝尽了人情冷暖。如今,她要走了,女儿……女儿,她还能指望谁?她想:与其让女儿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不如和我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④她抹掉眼泪,出了门。屋外,寒风凛冽,像一把三棱尖刀。她吐出了一口痰,痰里有血。她买了很多菜,拎回家,做出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有鱼有肉,还有女儿最喜欢吃的小鸡炖蘑菇。女儿回来了,兴(xīng xìng)奋地大叫,忙问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她心如刀绞,坐下来,不停地为女儿夹菜。女儿吃得很开心,似乎没有注意到隐藏在她眼角的泪水。
⑤这天晚上,她紧闭窗户,扭开了煤气阀,然后早早地上了床,把女儿搂入怀里,使劲地亲吻女儿的额头。这种死法应该是最安静的吧!她默默想着。
⑥就在这时,她忽然听见女儿喊:“妈妈,妈妈!”“怎么了?”她问。“妈妈,今天考试了。我语文囗数学都是一百分。”女儿得意地说。“真乖!”她差点哽咽(yàn yè)出声。
⑦“妈妈,你上次说我考了一百分,你就答应我一个愿望!”女儿仰起脸,一双眼睛因为(等待 期待)而闪闪发亮。女儿噘起小嘴:“妈妈,你不会耍赖吧囗”“妈妈不……耍赖。”她用枕巾挡住女儿的视线,并把枕巾一角塞入自己的嘴里。她整个身子都在颤抖,已经没法控制泪水。这种液体似乎能烫伤人,脸上火辣辣的。
⑧“那你以后再也不准哭,好吗?妈妈!”女儿的声音有些迟疑。“不哭……妈妈不哭!”她(敢 赶)忙用枕巾擦去眼泪。“还有,妈妈,如果你实在想哭,那就请等我长大,能把你搂入怀里时,再哭好吗?”女儿小声说道。“好的,妈妈一定做到。”她“哇”地一下哭出声。
⑨她松开女儿,下床,关了煤气阀,打开了窗户。
【1】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汉字或词语。
【2】在文中的“囗”里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1)相互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________)
(2)内心难过得像刀割一样。(________)
【4】文中两次写到“窗户和煤气阀”:第一次出现在第______段,妈妈这么做是想________,她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第二次出现在第________段,她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
【5】用“﹏﹏﹏”画出文中两处点明题目的语句,并分别写出你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妈妈做出了两次选择,你更赞同哪一种选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灯祭》片段,回答问题。
虽然做这样一盏灯总要花上一些工夫,但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到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在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着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就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得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了。”
“还真顾家呀。”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篷勃灿烂的光,亮丽之极。
【1】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符合心意,感到满意。( )
(2)繁荣 兴旺。( )
【2】选文中的“笑吟吟”和“打趣”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第一自然段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结合全文,我们得知诸葛亮借箭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箭的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在文中用“﹏﹏﹏”画出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诸葛亮那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一定”说明什么?你从诸葛亮的谈笑风生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雨中水城威尼斯(节选)
深秋时节,我们在靡靡细雨中乘船走进了威尼斯的怀抱。烟雨蒙蒙,孤岛座座,水城威尼斯在一片朦胧中似乎向我们漂来。是的,这就是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威尼斯,一个经年累月漂在海上的城市。
威尼斯是个名副其实的水城。它位于亚得里海深入内陆的一个泻湖之中,由100多个小岛组成,177条河道、2300条水巷构成了城市的大街小巷,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把城市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四周为海洋所环绕,只有西北角有一条4公里长的人工长堤与大陆连接,10万人口的城市没有一辆汽车,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全市共有轮船、汽艇、小木船8400多艘。河巷两边人家,门前多停着房主人自备的小摩托船或游艇,一些星级宾馆亦不例外。
威尼斯也是一座历史名城。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古迹,也是威尼斯的最佳旅游景点,这里往往游人如织。有着“欧洲最豪华客厅”美誉的圣马可广场周围有庄严神圣的圣马可大教堂,挺拔雄伟的方形红砖钟塔,富丽堂皇的托卡雷王宫等宏伟建筑。到威尼斯,这里是必游之地。
【1】“经年累月”的意思是___________。它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威尼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威尼斯还有哪些了解呢?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快乐阅读。
爱母“双簧”
妻子叫他“车夫”,周围人也都叫他“车夫”。
他的车是一辆三轮车和一辆轮椅。坐在车上的是他多病缠身的老母亲。
每天,街坊邻居们都看着他们娘儿俩有说有笑地出门,有说有笑地回来,回来的时候,车上就多了一些新鲜蔬菜。
有一天,一个老太太把他拉到一旁问:“小伙子,这些年我天天看你推轮椅带妈妈上街,你妈每月退休金有1万吧?”
他说:“我妈没有退体金。”老太太脸一沉,说:“不讲实话!父母没钱孩子哪会这样孝敬?你妈的存款是50万还是100万?”
他苦笑道:“大娘,我妈( )没有存款,( )每月的医疗费就得好几千。”老太太愣了片刻,流着泪走了。
其实,他带母亲出门买菜,不仅是让母亲透透气,聊聊天,还为了让母亲有机会展示她砍价的特长。
每次商贩讨价还价成功,省个5分1毛的,母亲都格外高兴,一路上神采飞扬,回来跟他说:“看看,儿子,妈妈比你强吧,我今天买菜省了不少钱呢!”母亲感受到自我价值的那种成就感,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于是,他再辛苦也要带着母亲一块儿去买莱。
有时候,遇到一些死板的小贩,( )母亲怎么砍,人家( )不肯让步,他就偷偷地戳戳商贩,或使个眼色,意思是:“你就先按我妈出的价卖,余额我过会儿补给你。”心领神会的小贩照办了,砍价成功的母亲又能高兴一整天。
时间一长,小贩们都知道了他们娘儿俩的故事,也都很乐意配合他“演出”,每次他带着母亲出现在菜市场,他一开口问价,商贩们总是把价格叫得高高的。而等到母亲出马的时候,小贩们总是很快便“无可奈何”地“就范”了。
他和小贩这样的“双簧”演出一直持续了10多年。
有时候,给母亲的爱一个出口,也是一种孝顺。让母亲感觉自己仍有价值,这样的“精神赡养”比任何物质都显得珍贵和重要。
这个为母亲演“双簧”的“车夫”叫王春来,是洛阳监狱一级警督,“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中华新二十四孝奖”获得者。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形容人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__________)
(2)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__________)
(3)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__________)
【2】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管……都…… 不仅……而且……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小贩们都知道了他们娘儿俩的故事,也都很乐意配合他“演出”。
句中的“演出”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到母亲出马的时候,小贩们总是很快便“无可奈何”地“就范”了。
这句话中“就范”的意思是________,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中的“车夫”拉着母亲去买菜的原因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带母亲出门买菜,是为了让母亲透透气,聊聊天。
B.为了让母亲发挥她砍价的特长,让她感觉自己仍有价值。
C.为了发挥母亲砍价的优势,节省一些钱。
【5】你能写出两句关于孝心的名言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记忆中,贫穷落后的家乡有一座小山,人们都称它白头山。小时候并没有怎么在意?现在想来,真是名副其实。我从懂事时就记得,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它的山顶总是光秃秃的,尽是白石头。也许这就是它所以得名的原因吧!
30年过去了,我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如果要问有什么感受,我只能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了:过去连自行车都难得一见,如今摩托车在路上穿梭往来。有几家的门前还停着锃亮的“桑塔纳”呢!低矮的石房小屋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漂亮的幢幢小楼……大概游子总爱追寻儿时的记忆吧!在家乡转了儿圈之后,我突然发现,白头山不见了。我好纳闷,忍不住和一位老乡谈起这件事。老乡哈哈一笑,说:“白头山还在呀! 可是它早就不叫白头山了。”“那它现在叫什么山?”“翠云山!”老乡用手往前一指说,“山还是原来的山,名却不是原来的名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展目望去,只见眼前的这座小山上一片碧绿,有如翠云密布。松树、柏树以及其它一些叫不出名儿的树木,挺拔直立,茁壮成长,显得生机勃勃。我恍然大悟,禁不住赞道:“好名字!真是好名字!”
这样看来,小山“改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前面横线上。
【2】从文中摘录4个成语,并选一个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描写白头山“名副其实”的词句。
【4】“白头山”为什么后来改名为“翠云山”?
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听完老人最后一席话后是怎么想的?展开丰富想象,为短文加上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
16、 父亲的“名片”
父亲整体只知道干活,我便少了管教,成了一条小狗,整天上房爬坡,撵鸡赶狗,无所不为。这时,村里人看见父亲,总是笑着打趣:“老三,你可养了个好儿子!”父亲脸一红,摇头叹息:“别提了,败家子,丢人现眼!”言罢,还恭恭敬敬地给人家递上一支烟。
上学后,我仍然顽性难改,有一回竟严重到要请家长的地步。当那位戴着“瓶底” 的老师见到父亲的老实相时,惊讶得险些把“瓶底”晃下来 , “您就是他父亲 ? 不像不像 !您那宝贝儿子, 哪一点像您 ?把您的脸都丢尽了。 打架、 逃学、 剪女孩的头发……”
我不记得是怎样回家的,但见父亲 不言不语吃饭时,才真正明白: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的一张“名片”。
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小学升初中我全乡第一,初一、初二均全届第一,参加竞赛获二等奖。“名片”变了,父亲也变了。当父亲被请到颁奖大会上时,激动得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就是这娃的爹。”全场笑了,我也笑了。我终于成为父亲引以为豪的“名片”了,父亲也终于可以在众乡邻面前提起自己的儿子,可以在一片啧啧称赞声中坦然地接过别人递来的一支烟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打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所说的“名片”指的是( )
A. 父亲介绍身份的证件 B. 父亲的脸面 C. “我”的表现
【3】细读文中画“ ”的句子,从写作的角度想一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可多选)
A. 这两处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不同的言谈举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尊严。
B. 这两处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不同的言谈举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尊严。
C. 这两处采用了“说明”的写作方法,通过不同的言谈举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尊严。
【4】“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A. 承上启下 B. 总结全文 C. 总启全文
17、课外阅读。
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来,目光凝视着远方“吧嗒、吧嗒”着。
父亲把希望全倾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 提)着书包,(捏 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铍纹的脸上便(爬 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一进屋,就见父亲正(举 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去城里念书,就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好纽扣,拉顺了衣领……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紧,衣服不大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呐!”
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儿子,似乎要说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掏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拿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沾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吆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山冈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父亲越走越远,高大的背影却一直在我眼前。
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就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儿地吸着。
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他那黑瘦的身体,我的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着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勤劳的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1】给短文加上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猜测下面词语的意思。
鉴赏_______________攀登______________
【3】用“√”在第三自然段括号里选出恰当的动词。
【4】第四自然段选用了父亲________这一典型事例,运用了描写人物的______、______等多种方法,具体地表现出父亲__________的特点。
【5】仿照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写写你的同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个_____________的人。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女孩的梦
在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女孩吃力地抱着几本书,走进图书馆,把书放在了书架上。
女孩被陈列在书架上的书籍深深地吸引住了,她想,能够写出书来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自己写的书陈列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这样的人该多么幸福!
女孩对鬓角斑白的图书馆职员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后长大了我也会成为作家,也会写很多书。”职员放下手中的印章,面带微笑,打量着女孩,真减地说:“以后你写了书,就拿到我们图书馆吧,到那时,我会把你的书摆在书架最显眼的地方。”女孩跟图书馆职员约定,以后一定不会食言。
女孩渐渐长大了,女孩的梦也跟着长大。
读初中的时候,女孩开始发表小短文,体验着,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的幸福。高中时,女孩担任了校报的编辑。后来她到一家杂志社打工,负责关于学校的消息栏。但写书,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她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 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她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书终于写成了。她把稿件寄给了两家出版社,但都被拒绝了。她忍着悲伤,把稿件藏在了自己的抽屈里。
过了几年,女孩的梦想又复活了,她投入了新的创作。她的作品终于被一家出版社选中了。但是,出书并不像出报纸那样快,她必须再等待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她从邮递员手里接过了自己写的书。她捧着书,忍不住失声痛哭。
她的梦想成了现实 , 她想起了小时候跟图书馆职员说的话,想起了她们的约定。
那位慈爱的图书馆职员已去世很久了。她给图书馆新职员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关于一个女孩的梦和一位慈爱的图书馆职员的。新职员打电话来说;“一定要来,我们会等着你的。“她拿着自己的书来到了图书馆,见到了热情的新职员。新职员把她的书摆在书架的中央,她的眼里噙满了幸福的泪水。她们在图书馆门前合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记述着一个梦想实现的故事,其间经历了38年。
【1】文中女孩的梦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食言”一词。
女孩跟图书馆职员约定,以后一定不会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了哪些事情?请按短文顺序简要写下来。
初中里发表小短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画线的句子里都有“梦”字,读这几个句子你有什么想法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初图书馆职员能预知女孩最后的成功吗?先选择(在括号里打“√”)再说明理由
能( ) 不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来学范文】阅读范文,完成练习。
做人当学落花生
——读《落花生》有感
①读完《落花生》这篇短小精致的散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文章记叙了作者一家人种花生、过花生收获节的往事。其中,父亲借谈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孩子们做人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父亲说,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将果实高挂枝头,而是将自己深埋进地里,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花生是谦逊、踏实的,它虽然对人们大有用处,却从不显露出来。我对文中父亲的这番话感触很深,因为它让我想到了自己。上学期,我参加市语文竞赛获得了第一名,从那之后,我便骄傲自满起来,觉得语文学起来太容易了。于是,上课经常走神,课后的讨论活动也不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得也马马虎虎。结果,期末考试时,我的语文成绩排名从第二名降到了第十名,我简直惭愧极了!我真应该好好学习花生这种谦逊、踏实的品格。
③“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就像文中的父亲所说,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价钱也便宜,可用处多多,既可食用,又可榨油,不是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反观社会上有些人,虽然外表很体面,却往往缺乏与外表相匹配的美德。有一次,我看见一群衣着时髦的青年在街心花园聚会,他们一边高声畅谈着人生和理想,一边把果皮、烟头、饮料瓶扔得满地都是。辛勤工作的环卫人员上前劝阻,反被他们嘲讽:“如果我们不扔垃圾,你早就失业啦!”这两幕情景相比,文中父亲的话确实发人深省:我们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④《落花生》记的是寻常之物,语言平淡如水,讲的却是人人都该懂得的道理。我也要学习花生的可贵品格,做个质朴无华的,真正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1】例文运用“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展开。先概括了所读作品《_________》的大致内容,介绍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是__________;再从___________这个角度来写阅读感想;最后写___________,点明主题,首尾呼应。
【2】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落花生的_______之情。
【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概述《落花生》一文的内容,第②、③段清楚、具体地写读后感想,详略得当。
B.第②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想,有真情实感;第③段联系社会实际论述观点,有说服力。
C.本文写感想的部分用了先叙后议的写法,由物及人,把感想写得既深且透。
D.文章题目采用主副标题,用主标题突出了全文主旨,更能吸引读者。
20、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楚王只好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著感动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消息大大增进了中国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对我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山洪淹没了村庄
①改为“把”字句
②改为“被”字句
(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为陈述句或反问句。①洞里空气稀薄,怎么能工作呢?(改为陈述句)
②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改为反问句)
(3)用关联词把下面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加倍珍惜时间。
(4)广场周围,五颜六色的红旗迎风招展。(修改病句)
(5)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改为比喻句)
(6)星星在天上一闪一闪的。(改为拟人句)
(7)这幢楼真高啊!(改为夸张句)
(8)威尼斯入睡了。(把句子写具体)
(9)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进寻常百姓人家。(缩句)
(10)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改为间接叙述)
23、习作表达。
题目:那一刻,他很
要求:在横线上填表示心情的词,如“幸福”“感动”“快乐”“生气”“难过”等,把题目补充完整。把当时发生的事情写出来,写清楚前因后果,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反映他的内心。注意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