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夜里,我经常听见屋外的树枝。
B.榕树上停泊着不少小鸟。
C.黄昏的时候,寒风整整刮了一个下午。
D.站在山脚下,我仰望群山,景色可真美。
2、以下语句停顿正确的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B.三万/里河/东入海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丽受了很大的委屈,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B.妈妈缝衣服时不小心一针见血,手指受伤了。
C.跑到这里的时候,陈成的额头上已经是汗如雨下了。
D.我们不要老想着发意外之财,还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吧。
4、用“然”字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里。
(1)上联挂出后,( )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茶楼品茶对句。
(2)他连个招呼都没打就走了,( )是生气了
(3)他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 )顶撞了爸爸。
(4)胜利( )属于意志坚强的人。
(5)他( )保持着老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
5、读拼音写词语和句子。
fàng sì duàn liàn nán kān shēng chù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rén yǒu chǐ, zé néng yǒu suǒ bù wé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太阳______的特点。
仿写表现环境安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2.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个句子都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我”说那夜的豆子好吃,其实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____________的情感。
仿写表现家乡风景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强qiánɡ____ qiǎnɡ____ 血xiě____ xuè____
和hé____ huò____ 相xiānɡ____ xiànɡ____
8、把下面加点词语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1.广告上说,喝了某种口服液就能变得聪明,我对此半信半疑。______
2.这真是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啊! ________
3..公安人员在密林中搜索逃跑的歹徒。 ________
4.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________
9、阅读
周恩来的外交幽默
①周恩来是一位博学多谋、辩才杰出、富有幽默感的人。在长期对外交际中,周恩来以幽默一次次地巧解人意,化险为夷,深受众人的敬佩。
②一次,他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他听后没有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对方又说:“总理阁下,在美国,人们都是抬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低着头走路呢?”他又微笑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路了。”寥寥数语,使对方哑口无言。
③1972年2月,他陪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时,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个人经过。”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他又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个人吗?”尼克松听后.赞叹不已。
④50年代的一天,周恩来设宴招待外宾,正当宾客围着工艺品般的佳肴赞不绝口时,突然,用笋片刻成的一个中国民族图案,在汤里一翻身变成了“卍”,来宾大吃一惊,面面相觑。这时,周恩来神态自若,随即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种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转而,他又爽朗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顿时,宾主哈哈大笑,一会儿就把这道菜吃个精光。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化险为夷: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面相觑: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哑口无言——( ) 赞不绝口——( )
【3】文中画“——”的句子,起到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统领全文。
C.总结上文。
【4】短文写了周恩来的哪几件事?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怎样的才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自然段中,周总理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耳朵在此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蚊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在我……我的口袋里!”
【1】知县真正需要的是 ,而不是 。师爷把 听成了 ,也就买成了 。
【2】知县要买竹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县看到师爷买的是___,很生气,问“耳朵哪里去了?”这是知县问的“耳朵”指的是__,师爷听成了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能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看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
【1】从材料中摘录4个能够概括“微博”四个特点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都有麦克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
12、链接阅读,按要求做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要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凝聚了一颗强大的中国心。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
【1】根据所给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a.以开玩笑的态度回答。(______)
b.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______)
【2】把文中提到的诗句补充完整。
a.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漫卷诗书喜欲狂。
【3】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海滨的夏夜
夜,来临了。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还要(美观 壮丽 壮观 雄壮),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照映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呼呼 霍霍 扑扑 猛烈)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山坡上的那一片灯火,它们从半空倒映在蓝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耀,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1】用“ ”画出括号内搭配恰当的词语。
【2】第四自然段属于_____(静态 动态)描写,加引号的“明灯”指________。
【3】“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在这句话中,可用成语“_____”来形容“我”的心情。
【4】前三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方位顺序
【5】文章描写了海滨夏夜哪几个时间段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 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忠骨”指_____,它在文中指_______。这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
【2】“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选段,回答问题。(12分)
爸爸和它讲好价钱了。人在xiè méi( ),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哩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来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总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幼稚的心灵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不喝以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jì mò( )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学,你的想法更美些。”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划上“——”(2分)
磨(mó mò) 嚼(jué jiáo) 系(jì xì) 沾(nián zhān)
(2)在括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2分)
(3)用“﹏”画出描写骆驼外貌和咀嚼时样子的句子(1分)
用“—”画出说明骆驼能沉得住气的句子。(1分)
(4)就骆驼脖子底下系铃铛这个问题,“我”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爸爸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爸爸说:“你的想法更美些。”的理由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_______________。”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鸣地哭了。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2】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 _________ _________
呜呜地_________ _________
【3】照样子,写句子。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
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豪 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 )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急转(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晴 睛)忙极了,不知看(哪 那)一处好。
【1】选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威尼斯是______________(国家)东北部的一座______________。
【2】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词。
【4】选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这是一个________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因此,选段的写作方法是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
【5】画“﹏﹏”的句子所说的意思可以用______________(四字词语)来概括。
18、阅读
绿林深处白鹭飞
①初夏时节,风清日丽。我们终于来到了武安镇清泉村。
②绿绿的秧苗站稳了脚跟,正婆娑着散发出无尽的青春。稻秧田错落有致,田间阡陌纵横,沟渠流水汤汤,清澈澄碧。金色的阳光裹着绿色的风的衣裳,在树梢上舞蹈,在房舍间穿梭,在水洼洼里谈笑。白果树、杨树、桃树、桑树围着一坡又一坡的村舍低声絮语。
③走过一个又一个小山坡,车子停靠在一户人家门前。一棵高大的杏树遮天蔽日,树下落了一地浅黄的杏子。柴垛、沙堆间有小鸡呢喃着觅食,门前、草丛中有狗在撒欢。
④眼睛越过门前的稻秧田,对面是一片深绿色的杉树林,山林外围是嫩绿色的杨树,树林越深,绿色也渐渐由浅至深,至深处则似一块墨绿色的玉镶嵌在广袤的天际。林间不时地传出“咕咕嘎嘎”的鸟鸣。灌入耳郭的丝丝风声捎着鸟鸣声,不断涌动着你宁静的思绪。
⑤放眼望去,树木葱茏,绿荫滚滚。绿林上空,蓝天载着悠悠浮云,天蓝得纯净,云白得耀眼。阳光丝丝透进,在树林间快活地闪烁着,跳跃着,林间点缀着若隐若现的白色,像盛开的广玉兰花。定睛一看,枝头上正密密麻麻地停栖着上千只白鹭!不知是否林间有人惊动,一阵风过,一片白鹭群飞而起,正扑棱着翅膀向空中齐飞、滑翔,再栖落,翅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咕咕嘎嘎”的鸣声不绝于耳,让人疑是误入了“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千年诗行中!
⑥我们惊喜地走在田埂上,向杉树林近处走去。抬头仰望,丛林中,只见它们昂着高贵的头,君临天下。那雪白的羽毛,修长纤细的腿,体态婀娜如舞蹈的少女,姿态优雅又如高贵的绅士。有的在枝头筑巢,嬉戏逗趣;有的引颈吟唱,翩翩起舞。它们体态轻盈,或奋力展翅,跃跃欲飞;或相依相偎,成双成对,带给你一份喜悦与宁静……偶尔回头,也见绿绿的稻秧田里。时有一两只缓缓飞落在明净的水田边洗喙叼鱼,稻田便成了一幅嵌在镜框里的画。让人不由想起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句。
⑦暮色将近。一群群归巢的白鹭自由地滑翔,优美地降落,影影绰绰,还有几只在林间,辗转低回着翩然而落,在薄暮中构成一幅曼妙的剪影。
【1】“满眼都是绿色的世界。”这句话放在文章第几段的开头最合适( )
A.②
B.③
C.④
D.⑤
【2】仔细阅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绿林中的白鹭,先闻鸟声,再观其行。( )
(2)短文两次引用诗句,描绘的景象是一样的,表达的情感也是一样的。( )
(3)短文多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乡间迷人的田园风光。( )
【3】第⑤段是怎样描写白鹭的?请你至少从两个方面来评价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特色和表达效果,分点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画“ ”的部分写了白鹭在枝头的种种活动,最后却说“带给你一份喜悦与宁静”,这前后是不是矛盾了?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春联小史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 ,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是古代的遗风。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滥觞。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10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写的,现在公认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联”这一名称诞生于明朝。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朱元璋还亲题一联赠文臣陶安。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经统治者这么一提倡,自此,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1】“滥觞”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应该是( )。
A. 水少,只能浮起酒杯。
B. 水少,只能浮起坏酒杯。
C. 江河发源的地方。
D. 事情的起源。
【2】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B. 奋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
C. 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D. 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
【3】根据文意,不属于春联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 烘托新年气氛。 B. 驱妖降魔。
C. 嘉节喜庆。 D. 统治者提倡。
20、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缩句
(1)大象曾经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做工服役。
(2)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
22、按要求写句子。
(1)电话是现代通话的一个工具,联系工作办点儿事都比较方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猜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话人人都会打。(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打电话啰唆误了自己的事。 打电话啰唆耽误了别人的时间。(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练笔。(10分)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数不胜数的便利,也标志了科技发展的成果。但是,互联网上也有许多我们小学生不宜接触的东西。?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们该不该上网呢?请用60—100字左右的一段通顺的话谈谈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