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有武松、诸葛亮、宋江、林冲……
B.《牧场之国》从多个方面描写了荷兰,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C.《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主要写了祥子的外貌特征,展示了他旺盛的生命力。
D.《清贫》、《红楼春趣》和《草船借箭》都从多个方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2、“能书善画”一词中“善”的意思是:( )
A.易于
B.擅长
C.友好
D.办好
3、下列画线字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千盈百(满)
B. 化险为夷(平安、平坦)
C. 儿童不解春何在(明白、知道)
D. 应怜屐齿印苍苔(可怜)
4、读拼音写字词。
(1)这个脸上有shāng bā(_____)的男人居然是jiān(_____)狱里的táo fàn(_____),知道真相的人都大吃一惊。
(2)小zhí zi(_____)吃了一口辣椒,辣得抓耳náo(_____)腮。
(3)远处传来hōng(_____)隆隆的响声,大家都zhèng zhù(_____)了。
5、将下面的偏房部首组成一个成语写在括号里。
彐 少 冂 火 纟 艹 亠 女 勹 ( )
6、看拼音写词语。( 6分)
7、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描写动态的词是________,描写静态的词是__________,写出了牧场______________。
8、按要求,填空。
①“扰”的大写字母是( ),读音是( ),组词是( )
②“屈”是( )结构的字,部首是( ),组词是( )
9、课外阅读
彩色的梦
清晨,太阳醒了,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爬上地平线。幼儿们醒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从睡房地出来,唧唧喳喳,蹦蹦跳跳,活像一群小麻雀。
“咦,那是啥!”不知哪个孩子发现了“新大陆”,许多孩子都跟着跑过去。原来,园里出现了一排新栽的小树苗。树梢还没有长叶,刚刚萌发出几个绿莹莹的小芽。
“哎,快来看,转椅变色了。”又一声清脆的喊声,孩子们立刻又朝那边跑去。果真①原先那油漆剥落的旧转椅焕然一新,轴心是白的,底座是绿的,②小椅子是粉红的,旋转起来,③就像一朵朝天怒放的荷花。
小朋友们做完早操,走进教室,看见每人的桌上都摆着一本彩色的小人书,打开扉页,上面写着“送给祖国的花朵”,话相同,笔迹不同。④窗台上新添了一盆盆盛开的串串红,红得那样热烈,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
怎么一夜之间突然生出了这么美好的东西?这是谁干的?
孩子们去问老师,老师笑而不语。或许值夜班的月亮知道,孩子们仰起头,可惜月亮已经下班了。或许日夜飘荡的春风知道,可惜春风只留下一支没有歌词的歌。孩子们茫然了,互相猜测着:是离休的老爷爷?是红领巾大姐姐?是爱做好事的解放军叔叔?还是苗圃的阿姨?……其实,何必要问呢,孩子们,就当着一个美好的、色彩绚丽的梦,留在你们稚嫩的心田吧!
【1】用“‖”把文章内容分三段。
【2】在文中找出一个过渡段,用“~~~”画上。
【3】文中加“____”线的语句属下面哪种描写,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实在事物:( ) 联想:( )
【4】读下面比喻句、按题意要求填空。
“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从睡房里出来,唧唧喳喳,蹦蹦跳跳,活像一群小麻雀。” 作者把___比作___,通过比喻,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
【5】幼儿园一夜之间发生了哪些美好的变化?请扼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本文为了赞扬什么?请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打“√”。
①赞小朋友们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
②赞苗圃阿姨为幼儿园绿化付出了许多的辛勤劳动。( )
③赞全社会对“祖国花朵”的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 )
④赞幼儿园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 )
10、课内阅读。
饿了,也得(dé děi)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kān kàn)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zào zhào)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面画“——”。
【2】“不可靠”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奇怪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夹 jiā( ) jiá ( ) 散 sǎn( )sàn ( )
鲜xiān( ) xiǎn ( ) 泊 bó ( ) pō (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动词,写在横线上。然后用上这些连续动词,仿写一个明确的场景。
(1)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
_____________
(2)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画“______”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对选段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完成填空。
从人们在夜晚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写小艇的作用。戏院散场,人们回家需要小艇。随着小艇的“簇拥”——(“ ”)——(“ ”) ——(“ ”),人们从“拥”——(“ ”) ——(“ ”) ——(“ ”),城市也由( )到( ),“沉沉地入睡”。进一步突出了小艇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课外阅读
阳光下的守望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 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 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A.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 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 凌乱地贴在前额 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B.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C.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 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 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D.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 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守望:______________
炙热: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一处描写最让你感动?用“﹏﹏﹏”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感动。
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文《晏子使楚》片段(18分)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1)比一比,再组词。(4分)
淮( ) 赔( ) 窃( ) 酒( )
准( ) 陪( ) 窍( ) 洒( )
(2)照样子写词语。(4分)
笑嘻嘻
得意扬扬
(3)请用“——”画出表示“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意思的句子。(2分)
(4)“齐国人到楚国做盗贼”的原因是什么?(2分)
(5)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3分)
(6)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3分)
14、阅读理解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段话选自 《_______》,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 )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3】这篇文章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读了这段话,我感受到了 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与理解。
弹性水库
①弹性水库,是指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森林。 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万平方米可蓄水 500~2000吨,“水库”因此得名。 那么,为什么说它是“弹性”的呢?因为这里的植物不但“吸水器”,还是“降雨机”。
②弹性水库在调节降水不均衡问题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植物体内大约90%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蒸腾水分到大气中,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水分的99%都释放出去。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干燥的空气会变得湿润,使旱情减轻。弹性水库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须人工操纵。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弹性水库,对于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那就是能够改善小气 候。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 到温度和湿度都很适宜。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环境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凉爽、舒适的环境。
【1】弹性水库指的是___________,短文主要介绍了它在___________ 和______两方面的作用。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天旱时,植物的叶子蒸腾水分到大气中,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全部释放出去。( )
(2)弹性水库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须人工操纵。( )
(3)弹性水库会使城市冬天的环境不至于过分干燥。( )
【3】第①段中画“ ”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4】第②段,“植物体内大约90%是水”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去掉?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启发
门采尔是德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版画家。他13岁开始作画,非常勤奋、刻苦。他的画比较早地反映了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泥沙匠、马车夫、磨刀人、油漆工、修车工等,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他用四年的工夫画了一幅(fù fú)油画《轧钢工厂》,轰动了全国。
当时,有一位青年画家,他画得很草率(lǜ shuài)。他的画总是很长时间卖不出去。他看到门采尔的画总是很快被人们一抢而空,就去找门采尔,请他介绍成功的秘诀。门采尔告诉青年画家说:“要有秘诀,那就是多看多画。”青年画家说:“我画得不少呀!有时一天就可以画好几张,要卖出去往往得等上一年。这是为什么呢?”门采尔笑着说:“这件事好办,你不妨倒过来试试看。”青年画家莫名其妙:“倒过来,这是什么意思?”门采尔一本正经(jǐng jīng)地说:“对呀,倒过来,就是你要用一年的工夫去画一张画,那你一天就能把它卖出去了。”青年画家苦笑着说:“一年画一张,那么慢呀!”门采尔严肃起来说:“画画是艰苦的劳动,是没有捷径走的。”青年画家回去后,着(zhuó zháo)实认真地画起来,用一年的时间画一张画,果然,不到一天就卖出去了。
(1)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读音。一幅________(fù fú)油画 草率________(lǜ shuài)
一本正经________(jǐng jīng) 着________(zhuó zháo)实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①栩栩如生:________。
②莫名其妙:________。
(3)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了门采尔的画的特点:________。
(4)表示青年画家画画前后不同态度的一对反义词:________和________。
(5)门采尔让青年画家“倒过来”,是指把________倒过来。这是因为门采尔认为:________。
17、阅读短文。
爱国将领吉鸿昌
吉鸿昌被敌人从天津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他,要他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1】画“ ”的句子中的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句话是对吉鸿昌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描写,此时他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能表现出吉鸿昌“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的是( )
A.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B.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
C.临刑之时吉鸿昌表示自己不能跪下挨枪,死了也不能倒下,让刽子手给自己搬了把椅子
D.吉鸿昌不让刽子手在背后行刑,让刽子手在自己面前开枪,他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如何打死自己的
【4】读文中画“﹏﹏﹏”的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感悟
《秦兵马俑》节选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1】文中使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兵马俑的________。为了突出这个特征,作者不仅写了所见,而且写了联想,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表示作者联想的语句出来。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 ,请你发挥想象,补充写出一个兵马俑的神态_____________。
【3】“兵马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艺术瑰宝,你还知道的中国其他著名的历史名胜有:_______、_______。
19、快乐读书吧。
故 乡
只因为我在故乡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几个年头,因而从离开它的那一刻起,思乡便成为一种病:无从治愈,无法自己。
每当深夜,皎洁的月光洒上床头,抑或昏黄的路灯将摇曳的树影投上天花板,我总要想起故乡的一切。在如泻如瀑的月光下,小伙伴们应该都已经甜甜入睡,屋子里只有轻轻的鼻息,衬托起夜晚的宁静;而我的老屋里却空无一人,月光银练般流过窗格,悄然落向闲置的床帷;田野上的小路寂无行人,只有庄稼在微风中长大的阔叶;远处的河堤依稀可辨,桦树林传来遥远的叶动声;更遥远处,不眠人似有似无的歌声飘忽不定……
我是那样地思念故乡,它与我少年的彷徨、青春的无奈共存着。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为它写过无数首思念的诗歌,因为它是我永远的恋人。
故乡,抽象成一种情绪在心头,就像天空里轻纱薄翼般的白云,久久地漂浮着,衬托着天空那种忧郁的蔚蓝。久久地,直到我长大。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摇动—( )空闲—( ) 忧愁—( ) 悄悄—(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无法自已:__________________
(2)轻纱薄翼: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中,“它”指的是__________。
【4】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5】“明月千里寄乡思”,短文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________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20、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
瑞恩被人们称为“加拿大的灵魂”。人们称瑞恩为“加拿大的灵魂”。
①他被孩子们簇拥着,来到一口井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都会产生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我不会怕廉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请你发挥想象,将《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