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比喻)
B.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拟人)
C.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夸张)
2、《寄小读者》中,“我”乘船来到的“神户”是哪个国家的( )。
A. 日本 B. 意大利 C. 英国 D. 美国
3、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声不吭 手急眼快 神机妙算
B.抓耳绕腮 养尊处优 不求甚解
C.精神抖擞 一叶章目 不堪回首
D.摩拳擦掌 出谋划策 心惊胆战
4、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_________________,也傍______学种瓜。
5、照样子,写词语。
园滚滚(AB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马虎虎(A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声不响(AB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天( )地 不( )( )数 ( )然大( )
烟( )浩( ) ( )井( )乡 ( )此( )疲
( )波( )顷 茂林( )( ) 山( )水( )
7、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1)她(桑娜)的心跳得很厉害,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看到那俩师兄弟为了名利互相伤害时,你想用《七步诗》当中的那两句诗来劝说
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看到老师默默地为教学工作奉献时,你想用龚自珍士那两句诗来赞美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一句很诙谐的话,它婉转地批评了作者读书不认真,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组词
构(______) 简(_____) 关(_____)
吃(______) 胡(_____) 扶(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诸葛亮巧借东风
诸葛亮随鲁肃一同来到周瑜的军帐中,看到周瑜躺在病床上哼哼唧唧的。鲁肃看了越发难过,诸葛亮微笑着说:“我有一个妙方可以治好都督的病。”周瑜眼睛一亮,忙说:“请先生指教。”诸葛亮让手下的人都退出病房,提起毛笔,在纸上写下了四句话:想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好了就送到周瑜面前说:“都督,这就是你的病因。”周瑜接过来一看,万分惊奇:“呀!他竟然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不得不请教诸葛亮:“先生既然已经知道了我的病根,请问,用什么药可以治好呢?事情已经万分紧急了,请马上告诉我吧!”诸葛亮知道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比他强的人,对他不能直说。就故意说自己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需要在南屏山造一座“七星坛”,由他来亲自登坛做法——借东风。周瑜相信了,“病”也一下子好了。他精神抖擞地下令赶紧到南屏山筑七星坛,同时调兵遣将,做好准备,只要东南风一到,就向西北进发。诸葛亮早就嘱咐了刘备,让他与周瑜的大军同时进攻,共破曹军;同时也通知大将赵云,隐蔽在南屏山,到时候接自己回去。
【1】联系上下文说说“调兵遣将”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纸上写的四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西北风刮起了一面旗,旗角正好飘在周瑜的脸上,周瑜不觉一惊,触动了自己的心事。”联系文段内容可以推测他的“心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 ”句子,思考:诸葛亮真的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能用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形容诸葛亮的才干。
10、课外阅读
徐庶走马荐诸葛
徐庶(shù),字元直。他化名单福,投奔刘备。刘备非常高兴,拜他为军师。徐庶几番设计,帮助刘备大败曹军。败军回许昌,曹操大为吃惊,问左右:“不知何人为刘备出谋划策?”谋士程昱(yù)答道:“此人非单福,他是颍(yǐng)川的徐庶。丞相若用此人,召来不难。”便献上一计,曹操按程昱说的,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又让人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假信,让他速来许昌相见,以救母命。
徐庶是个孝子,他幼年丧父,弟弟徐康不久前也死了,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无人照顾。徐庶见信,泪如泉涌,只得拿着信去见刘备,把情况告诉刘备,请求能让他去与母亲相见。刘备闻言大哭,二人相对而泣,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第二日,刘备设筵(yán)席为徐庶送行。
刘备、徐庶骑着马出了城,至长亭,下马相辞。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您不要再送了,咱们就此告别吧。”刘备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说罢,泪如雨下。徐庶挥泪告别。刘备骑马立于林畔,目送徐庶。看着看着,目光被一片树林挡住。“我真想把这片树林砍光,好多看他几眼!”刘备以鞭指道。
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刘备喜出望外:“莫非先生改变主意了?”徐庶勒马对刘备说:“我因心绪如麻,忘了一件大事。有一位奇士,就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您何不把他请来,此人必有大用。”这个人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人物——诸葛亮。徐庶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才德,建议刘备亲往隆中相请。刘备欣然接受。
【1】选文中描写“哭”而不含“哭”字的词语很多,请写出四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每段的主要内容梳理相应情节。
曹操设计骗徐庶——刘备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刘备( )的心理。(填序号)
A.残暴
B.不舍
C.悲伤
D.生气
【4】请结合选文中的具体事例,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徐庶、刘备两人的特点。
徐庶:____________ 刘备: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结尾,你推测下面的情节会是( )
A.煮酒论英雄
B.桃园结义
C.空城计
D.三顾茅庐
11、课外阅读
勤奋的画家——门采尔
门采尔是德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版画家。他十三岁开始作画,非常勤奋、刻苦。他的画.比较早地(反应 反映)了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 泥水匠、马车夫、磨刀人、油漆工、修车工等,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他用四年工夫画了一幅《轧钢工厂》,轰动了全国。
当时,有一个青年也经常作画,但画得很草率。他的画总是长时间卖不出去。他看到门采尔的画总是被人们抢购一空,就去找门采尔,请他介绍成功的秘诀。门采尔告诉青年画家说:“要有秘诀,那就是多看多画。”青年画家说“我画得不少呀!有时一天就可一画好几张,要卖出去往往得(de dé děi)等 上一年,这是为什么呢?”门采尔笑着说:“这件事好办,你不妨倒过来试试。”青年画家莫名其妙:“倒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先生?”门采尔一本正经:“对呀!倒过来,就是要你用一年的工夫去画一张画,你就能-天把它卖出去.了。”青年画家苦笑着说:“一年画一张画,那多慢呀!”门采尔(严厉 严肃 严格)起来:“画画是艰苦的劳动,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青年画家回去后,着(zhe zháo zhuó) 实认真地画起来,用一年的时间画了一张画,(当然 竟然 果然)不到一天就卖出去了。
【1】找出青年画家请教采尔前后两种不同态度的一对反义词。
( )一( )
【2】选择括号里正确的拼音或词语。
【3】解释字词的意思。
(1)“你就能一天把它 卖出去了”中的“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捷径”的“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捷径”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栩栩如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门采尔要青年画家“倒过来”,这里指的是把什么和什么倒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zhǎng zhàng)得通红。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dǎo dào)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2】“我”的脸涨得通红的原因是什么?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把“我”轰出教室。
B.“我”为自己的发现兴奋得脸发红。
C.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3】联系全文,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自我安慰的理由是什么?在文段中用“﹏﹏﹏”画出来。他之所以这样安慰自己,是因为他发现了 ,却被老师 ,这就像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他们的发明、发现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样,如: 。
13、参观完后,奇奇有了颇多感悟,他找到了一篇能体现他的感悟的文章,请你阅读。
笔尖上的中国
佚名
①点、横、竖、撇、捺,一笔一画,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方块字。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
②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神奇,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囊括其间:一个“水”字,撇捺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①_________________;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②_________________,那是“众”字……千百年的风俗礼仪、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之间。
③方块字滋养了一群淳朴多情的女子和后生,培养了华夏儿女诗性的智慧。几十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意蕴丰沛的诗歌;几千个、几万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静立着青瓦白墙,奔跑着羊肥马壮,炫耀着雍容华贵,心痛着骨肉分离……在这字与字、词与词之间,传递出的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而是人类的种种美妙情感。
④方块字证明了文明古国瑰丽雄健的生命力,描绘着中华文化举世无双的身姿。当古埃及文明在波斯帝国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当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交加的侵蚀下消失的时候,当古印度文明在异族文化的蚕食下迷路的时候,只有华夏文明傲然挺立。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变化,汉字公正、永恒地记录下了历史的每一步足迹,记录着美丽中国涅槃的历史。
⑤然而,今天,当我们侧耳倾听汉字的脉搏,不免会心痛叹息:许多人习惯了在键盘上“拼写”,体会不到笔尖在纸面划过时的优雅和洒脱,赏玩不到挥毫泼墨的点画与章法,“提笔忘字”成为文字发展现阶段的困扰……我们发现,汉字和我们的生活似乎渐渐有些脱节。
⑥汉字,一旦远离了我们的笔尖,失去有温度有力度的书写过程,只剩下单调的敲击和僵硬的结果,人们不知道笔顺,不知道汉字的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的美妙,更不能体会汉字中蕴藏的奥妙,那么,我们的文化危机也将要浮出水面,汉字赖以生存的根基就到了濒临被毁掉的边缘。这就意味着我们赖以生存、传承的精神家园将会土崩瓦解,那将是多么可怕的未来!
⑦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来长盛不衰,源于我们的文化基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需要汉字这一载体。因此,我们呼吁文化的回归,让那些从我们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如同生命跳动的脉搏,在神州大地上生生不息!
(文章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由衷的赞美。
B.第⑤段紧承上文,通过“然而”笔锋一转,用“侧耳倾听汉字的脉搏”形象地开启了下文内容。
C.文末呼吁了文化的回归,提醒我们拿起笔体会从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中蕴藏的奥妙。
D.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用倒叙的方式叙写了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你进行赏析。
句子: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②段的相关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使语意前后连贯。
一个“水”字,撇捺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①____________;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②____________,那是“众”字……
【4】第④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你具体赏析,体悟汉字的魅力。[语文要素: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⑤段提出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提笔忘字”的现象,请从你的角度发出你的倡议。(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渔王的儿子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渔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显而易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王”年老的时候为什么苦恼?(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表明渔王在教孩子捕鱼技术上的做法 是:________________(一个成语)。
【4】“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 差?”“渔王”说这句话时的心情如何呢?渔人的失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路人的观点是什么?(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说说如何教育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精彩片段。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间接叙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
(1)算好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
(2)算好受箭方法:_________________
(3)算好人:①鲁肃:___________②周瑜:_____________③曹操: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的结果表面是(_______),实际是(_______)。
A.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 B.诸葛亮如期交箭
16、
每当林巧稚回忆起她中小学时期的生活,总要称赞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比如上地理课时,老师就把她们带到海边,在海滩上做地形的沙盘。大家边玩边做,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经久不忘。
林巧稚从小对生物课就有很大的兴趣。有一次,老师上生物课时,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
不少同学答道:“椭圆的。”
生物老师胸有成竹,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她们带上山去,采集各种树叶标本。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的都有。
一堂生物课结束了,林巧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像“树叶是绿的”那么简单,因而自己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异口同声:
②胸有成竹:
(2)给短文分段,概括各段段意。
(3)本文主要叙述了( ),告诉我们( )。
17、阅读。
不留余地的狼
①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大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
②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前去,羊拼命地逃。突然,羊找到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仓皇逃窜。狼 地堵上那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 了吧?
③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的更小一点的洞口逃生。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狼心想,这下万无一失,别说羊、兔子,就连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了。
④第三天,来了一只小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最终,松鼠从洞顶上的一个口儿跑掉了。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塞了山洞里所有的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 。狼自己非常得意。
⑤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 。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1】读文章第①-⑤自然段,选择下面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穷追不舍 功败垂成 气急败坏 水泄不通
【2】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
日期 | 遇到的动物 | 结果 | 狼的做法 |
第一天 | 羊 | 羊从小偏洞逃生 | 堵上小洞 |
第二天 | ___ | ____ | ____ |
第三天 | ___ | ___ | ____ |
第四天 | ____ | ___ |
|
从第一天到第三天,狼遇到的动物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联系文章内容,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各界人士看法不一。请你选择与人物各自身份相符合的看法,连一连,并写一写你的看法。
哲学家 破坏原生态及其平衡者必自食其果。
环境学家 不留种子就会绝种绝收。
经济学家 一网打尽,下一网打什么。
渔民 预算和计划都要留有余地。
农民 绝对化意味着谬误。
我的看法是:
1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是春天一个明媚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珠,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
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
“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
“能!”她手指向不远的地方,那里放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
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阳光。
“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了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
“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
“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1】给短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写在文前横线处。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在第1段中,作者给树叶上的露珠赋予了人的动作。(______)
(2)“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这是太阳偏西照进了屋里。(______)
(3)“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眼里的世界纯真美好,没有受到半点污染,成人要向儿童学习”。(______)
(4)短文中加点的两字“暖”字的意思是一样的。(______)
【3】“女儿”认为自己捉住阳光的理由是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短文中的女儿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快乐阅读。
爱母“双簧”
妻子叫他“车夫”,周围人也都叫他“车夫”。
他的车是一辆三轮车和一辆轮椅。坐在车上的是他多病缠身的老母亲。
每天,街坊邻居们都看着他们娘儿俩有说有笑地出门,有说有笑地回来,回来的时候,车上就多了一些新鲜蔬菜。
有一天,一个老太太把他拉到一旁问:“小伙子,这些年我天天看你推轮椅带妈妈上街,你妈每月退休金有1万吧?”
他说:“我妈没有退体金。”老太太脸一沉,说:“不讲实话!父母没钱孩子哪会这样孝敬?你妈的存款是50万还是100万?”
他苦笑道:“大娘,我妈( )没有存款,( )每月的医疗费就得好几千。”老太太愣了片刻,流着泪走了。
其实,他带母亲出门买菜,不仅是让母亲透透气,聊聊天,还为了让母亲有机会展示她砍价的特长。
每次商贩讨价还价成功,省个5分1毛的,母亲都格外高兴,一路上神采飞扬,回来跟他说:“看看,儿子,妈妈比你强吧,我今天买菜省了不少钱呢!”母亲感受到自我价值的那种成就感,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于是,他再辛苦也要带着母亲一块儿去买莱。
有时候,遇到一些死板的小贩,( )母亲怎么砍,人家( )不肯让步,他就偷偷地戳戳商贩,或使个眼色,意思是:“你就先按我妈出的价卖,余额我过会儿补给你。”心领神会的小贩照办了,砍价成功的母亲又能高兴一整天。
时间一长,小贩们都知道了他们娘儿俩的故事,也都很乐意配合他“演出”,每次他带着母亲出现在菜市场,他一开口问价,商贩们总是把价格叫得高高的。而等到母亲出马的时候,小贩们总是很快便“无可奈何”地“就范”了。
他和小贩这样的“双簧”演出一直持续了10多年。
有时候,给母亲的爱一个出口,也是一种孝顺。让母亲感觉自己仍有价值,这样的“精神赡养”比任何物质都显得珍贵和重要。
这个为母亲演“双簧”的“车夫”叫王春来,是洛阳监狱一级警督,“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中华新二十四孝奖”获得者。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形容人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__________)
(2)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__________)
(3)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__________)
【2】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管……都…… 不仅……而且……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小贩们都知道了他们娘儿俩的故事,也都很乐意配合他“演出”。
句中的“演出”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到母亲出马的时候,小贩们总是很快便“无可奈何”地“就范”了。
这句话中“就范”的意思是________,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中的“车夫”拉着母亲去买菜的原因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带母亲出门买菜,是为了让母亲透透气,聊聊天。
B.为了让母亲发挥她砍价的特长,让她感觉自己仍有价值。
C.为了发挥母亲砍价的优势,节省一些钱。
【5】你能写出两句关于孝心的名言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根据句式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改变语序,不改变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4)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略了。(修改病句)
给句子治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很久十余年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你这样的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
改为“把”字句 。
(2)山洪从山谷里涌了出来。
改写成比喻句,表现洪水来势凶猛: 。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
(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改为肯定句: 。
(5)《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修改为病句: 。
(6)捐出70元钱。 能帮助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用关联词语把两句子连成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都说“童年不同样”,童年时,你一定经历了许多趣事!请回想一件事情,把它写出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提示: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时刻给我们带来难忘的回忆和不同的感受,可能让人快乐,可能令人自豪,可能让人感动,可能令人难过……请你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简单的习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