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歇后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服务员走过来问他吃什么,他头也不抬:“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服务员一笑,转身奔向后厨。
B.他废寝忘食地发明了一个洗碗的小玩意儿,可这对我们来说,完全是“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啊!
C.公鸡在鸡舍里打鸣,响亮的声音传到了村外,我不禁感叹:“这可真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啊!”
D.哥哥严肃地对我说:“我们‘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你要是把我的书弄坏了,可是要赔的!”
2、下列猜字谜答案错误的一项是( )
A.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日)
B.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驼)
C.耳朵贴在门缝里,听听有无好东西。(闻)
D.一只狗,两个口,谁遇它,谁发愁。(吕)
3、找出表示“不能预测(数量、价值或影响等),常用于形容人的潜力或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的词语是( )
A.深不可测
B.不可捉摸
C.不知不觉
D.不可估量
4、读拼音,写汉字。
zhèng shí zhēng fā róng huà yāo xié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nà hǎn( ) xún si( ) chǐ xiào( ) cáo cāo( ) dū du( ) lǔ sù( ) zhē dǎng( ) shuǐ zhài( ) jǐng yáng gāng( )
chā mǎn( ) yǐn jiǔqǔ lè( ) yī yǐn ér jìn( ) qǐng wù zì wù( )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 léi gǔ(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
2.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______)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__)
8、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________
②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________
③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________
④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________
9、储蓄人生
雁鸣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目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四字词语。
(1)受益匪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倾囊相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的“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存单”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结合文章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波浪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5】本文告诉我们“储蓄人生”具体指的是要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可以储蓄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和氏璧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意料 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________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________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
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大家(仍然 果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仍然 果然)有一块宝玉。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________是卞和所献,________这块玉就被称为和氏璧。
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玉石看上去是很普通的,只有有经验的玉匠才能分辨出隐藏在石头中的美丽宝玉。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__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________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
②________是卞和所献,________这块玉就被称为和氏璧。
【2】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意料 意外)________的发现 (仍然 果然)________坚持
(仍然 果然)________有
【3】这块宝玉为什么被称为和氏璧?它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
A.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也有宝玉。
B.一般的人不识得宝玉,只有非常有经验的石匠才识得。
C.有才华的人虽然可能一时不被人赏识,但他的才华最终将会显露。
11、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A.在__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B.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1】将下面的词语填在语段A合适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巍峨雄奇 ②风光旖旎 ③碧波万顷 ④无边无垠
【2】语段A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界各地月亮的“_______________”。语段B中“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是个_________句,我可以换一种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先写了世界各地的月亮,又写了朗润园的月亮,联系全文,我知道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
12、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
“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脚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望而生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筋疲力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互相抱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山途中,徐霞客做了哪三件事帮助他朋友克服困难?概括一下写出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1)本文记叙的方法:
①先总述后分述。( ) ②先概括叙述后详述。( )
③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
(2)本文赞扬了徐霞客:
①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
②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
③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 )
【4】登上峰顶,举目远眺,会使人想到诗句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①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②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1】文中“我”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
【2】“祖父就把锄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句中“头” 上的引号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的两个片段中共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件事,其中_____________这件事写得最详细。
【4】阅读片段,联系全文,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 )的园子 ( )的我
( )的祖父 ( )的童年
【5】用“______”划出可以概括段落②主要内容的句子。
14、课内阅读。
郑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傍晚时的湖光山色,只见艘艘渔船上( ),( ),一弯新月映照湖面,细浪如银。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郑板桥触景生情,脱口吟道“半湾活水千江月……”
【1】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是文中( )这个词语的意思,它的近义词是( ) ,反义词是( )。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半湾活水千江月”的下联是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我爱乡居
记得有一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上说:“台湾的鸟不语,花不香。”我相信这位作家一定是住在台北市,看到的是高耸的洋楼,蛛网般的电线,根本看不到鸟,自然听不到鸟语。台北市早已是寸土寸金,即使有豆腐干大小的一片院子,一般都铺上了水泥,偶然在阳台上有一盆花,过多的二氧化碳,使花朵发暗,叶子发黑,连新鲜都谈不上,自然不会散发香气,只有住在郊外的人,才知道位于亚热带的台湾,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吐香,一天到晚都有鸟语不休。
我爱乡间的清晨,早上从屋子的后窗望出去,是竹梢树影,农夫荷锄从河堤上走过,把黑色的剪影投在窗上,窗棂切取了远山的一角,作为背景。在背景的树梢修竹、蓝天白云之间,点缀着人物,构成了一幅逼真生动的画。
我爱乡间的黄昏,晚霞染红了田野,微风吹过,秧苗摇曳,田埂上有牛在默默地啃着青草,偶然抬头,长鸣一声,是那么悠扬悦耳,这是大自然的另一幅动人图画。
太阳下山了,带着孩子,沿着野草没径的小道散步,让晚风轻拂着发丝,让蝴蝶绕身飞舞,从缀满野花的山坡上回来,满身都是花香。
生活在乡间的人,一般都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我在不读书、不看电视的晚上,总是熄了灯,听着蟋蟀唧唧,偶然有蝙蝠噗噗飞过,会自然想起“唯闻古塘里,青蛙跳水声”的诗句。在无风无云的晚上,我会拉开窗帘,想起他曾经在信上写过的两句:“明月装饰了窗子,你装饰了我的梦。”
我爱乡居,因为在乡间无须购画,有大自然的杰作供我欣赏。不必种花,却有四季闻不尽的花香。虽不养鸟,每天有盈耳的鸟鸣。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鸟语不休(______) A.停止 B.不要
②农夫荷锄(______) A.荷花 B.扛着
③树梢修竹(______) A.长 B.修建
【2】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请连一连。
第2段 夕阳晚风蝴蝶图
第3段 清晨竹林农夫图
第4段 黄昏晚霞牧牛图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写台北是“鸟不语,花不香”,是为了反衬郊外鸟语花香。
B.文章2、3、4三个段落之间是按由近到远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C.尽管乡下环境优美,但是作者还是安居在市区内,因为乡下太贫穷。
【4】作者为什么热爱乡居呢?请在文中找到答案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①今天,我发现屋檐下蜘蛛结了一张大网。这网结得真好看,蛛丝很有规律地一层层结在网上,网中有一个大蜘蛛。从远处看,整张蜘蛛网像座八卦阵。
②我正吃着饭,一只苍蝇飞来飞去,嗡嗡叫着,真讨厌。我一巴掌打去,苍蝇向上一飞,正好撞到了蜘蛛摆下的“八卦阵”上,一下子被网粘住了苍蝇为了逃命,使劲挣扎,整个网也随着颤动。
③蜘蛛被惊动了,它伸出八只细长的脚,使劲一撑,身体就站了起来,然后钩住蛛丝,轻快而敏捷地来到了苍蝇附近。在离苍蝇约一寸的地方,蜘蛛停了下来,左右来回走了几步,仿佛是在观察对方,制定擒敌方案。
④半分钟后,蜘蛛发起了进攻。它向前一步,一只脚一下子钩住了苍蝇。苍蝇也毫不示弱,猛地向前亠冲,挣脱出来,然后拼命振动翅膀挣扎,想飞起来。无奈身上缠着蛛丝,飞不起来。蜘蛛当机立断,猛冲上前,几只脚同时抓紧了苍蝇。然后围着苍蝇转圈,每转一圈,苍蝇就挣扎一阵子。怎么回事呢?我再仔细一看,原来,聪明的蜘蛛用丝把苍蝇缠紧,以防对方逃跑呢,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精疲力尽,蜘蛛才意足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⑤我亲眼目睹了这场精彩的搏斗,想起了幼时的一首歌谣:“南阳诸葛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1】文末划线的歌谣,联系短文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应的选项。
A.我 B.苍蝇 C.蜘蛛 D.蜘蛛网
(1)“诸葛亮”指________;
(2)“八卦阵” 指________;
(3)“飞来将” 指________。
【2】给短文取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蜘蛛与苍蝇
B.享用美餐
C.殊死搏斗
D.勇捉“飞来将”
【3】选择合适的词语评价这只蜘蛛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 )
A.小心谨慎
B.有勇有谋
C.自强不息
D.心满意足
【4】我们可以从蜘蛛的“进攻”中读懂“擒敌方案”,具体分以下几步:
抓住苍蝇→_______→_______→______→享用美餐
【5】文外链接:蜘蛛网如此神奇,那它是如何结成的呢?读下列句子并排序蜘蛛织网的过程。
( )以后的进程比第一根丝要快多了。尽管很复杂,但蜘蛛对此十分熟
( )它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翘起尾部,一步一步向前爬行。
( )收第一根丝要半个多小时,直到成一条直线。
( )这网结成了,蛛丝一层层,整整齐齐,真好看!
( )蜘蛛结了一张大网。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
( )它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看好高度把丝收紧。
17、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1】“挤过去”中“挤”的正确解释是( )
A.(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B.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
C.用压力使之从空隙中出来。 D.排斥、排挤。
【2】用一个成语替代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用“_____”画出来。
【4】“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在江南。家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个村庄,连接着一户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十八座小桥才怪呢!
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中间,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连成一体,像个很大很大的圆月,两边的几十级石阶形成个大大的“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家乡小桥的名字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根据桥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则取自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记得有一年清明节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一桥,我大声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血脉(xuě xuè) 穿梭(suǒ suō) 荡漾(yàn yàng)
【2】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气派——( ) 告诉——( ) 炎热——( )
【3】下列选项中不是围绕“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一句来写的一项是( )
A.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
B.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C.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D.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4】短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难以忘记家乡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
到得松树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喝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丢了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团团血迹。李逵见了,一身肉发抖;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李逵把不住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倒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搠那两个小虎儿。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孽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1】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下面的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和李逵都打过老虎,他们打虎有哪些不同?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遇虎起因不同:武松为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李逵接母上梁山,途经沂岭。
B.杀虎原因不同:武松自卫;李逵报吃母之仇。
C.杀虎难度不同:武松在明处,且醉酒,无防备;李逵在暗处,而且是偷袭老虎。
D.杀虎后心情不同:武松心情释然;李逵尚存余悸。
【4】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逵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乐园。
【1】曹操被周瑜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2】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3】我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我们要对读物进行认真的选择。(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上面每组中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4】将句子写具体:
天空真蓝啊,蓝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改写成拟人句)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真爱如茉莉。(扩句)
2.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缩句)
3.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怒号,桑娜感到心惊肉跳。(改成反问句)
4.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成拟人句)
5.在我们班里,都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修改病句)
23、作文。
小学生使用或玩手机的情况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利大还是弊大?请以你周围使用手机的同学为调查对象,做一项调查工作,试着写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