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日照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 )( )       ( )( )之众       得意( )( )

    ( )( )会神        垂头( )( )       跃跃( )( )

    (1)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的词语是______;上面词语中AABC式的词语是______,这样的词语我还会写____________

    (2)遇到再大的困难,你也不要______,要相信自己。(选词填空)

  • 2、把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

    1.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

    2.迢迢牵牛星,______

    3.有意栽花花不发,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又日新。

    5.好雨知时节,_______。随风潜入夜,________

  • 3、读拼音,写汉字。

    ____   āi____   lián____ ____

    jùn____   ju____ cāo____ zhǎng____

    tǎn____ shang____ xiōng____ yòu____

    xiào____  hèn____   shēn____ ào____

    chú____   zòu____   sháo____ dūn____

  •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顾个人安危,奋勇直前。___

    (2)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___

    (3)前后相接,连续不断。___

    (4)处在高处,俯视下面。___

    (5)比喻白费力气,不可能达到目的。___

  • 5、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1默写古诗。

    2“江上往来人”中“往来”是因为(  

    A.江上风景美 B.江上鲈鱼美 C.江上一叶舟美 D.看渔民打鱼

    3反映了渔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的对比,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 7、阅读《长歌行》,回答问题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理解词语。

    ①曦:  

    ②少壮:  

    ③朝露:  

    ④阳春:   布:   德泽:  

    ⑤焜黄:

    ⑥徒:白白地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这首诗借物言理,由眼前(   )想到(   ),鼓励青年人(   )。

  • 8、阅读理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 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C. 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 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理解。

    记错的生日

    ①下班前,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让我回她那里吃晚饭。进屋的一刹那,发现饭桌上已经摆好我爱吃的红烧鸡翅油焖大虾和松鼠桂鱼。望着颇为丰盛的几道大餐,贪吃的我惊讶地问母亲:“妈,今天是啥日子?咋做了这么多好菜?而且样样都是我最爱吃的!

    ②母亲看了看我,笑着对我说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啊!看你整天忙得像陀螺,定是把它忘在脑后了!”“我的生日?上个月不是刚过完吗?咱们全家还去了附近的火锅店呢!”我接过话茬,嘴里早已迫不及待地塞进一只虾仁。母亲凑到日历前翻了翻,之后不好意思地自责起来:“瞧我这烂记性!又把日期记错了,真是老啦,不中用喽!”

    ③我的眼眶瞬间湿润起来。为了掩饰尴尬,我只得埋头猛吃,心里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刺痛感。

    ④不到半年时间,在母亲身上已发生过多起类似的事情了。她不是忘记我的工作日,便是记不起我的休息日,总是不分忙闲地把我叫到家里来,或是蹭饭,或是闲聚。尤其是近俩月,母亲的健忘症变得愈发严重起来,她根本记不住随时发生的某些事情:新买的白糖和甜面酱明明放在了冰箱的抽屉里,却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到;热衷的电视剧明明看了多遍,到头来却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叫不出。最令人担忧的是,她出门常常走过两个以上的街口便时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有几次居然是站在小区的楼下给我打电话,说是打不开自家的电子门……

    从前的母亲并不是这个样子,她一直是全家的“活电脑”。家里各种物品的存放之处,她闭着眼睛也能找得到;自家财物簿上的每笔收入和支出,她样样都能不差毫厘地说出;对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日及特殊纪念日等,她也能如数家珍般地叫得准;至于平日乡邻间的人情来往和红白喜事等,她均能得心应手地从容应对。

    ⑥时光真是一个不讨喜的贼,于悄无声息中偷走了母亲的青春,也带走了她的好记性。这期间最令我动容的是,无论岁月多么无情,滞留在光阴深处的母亲依然能时刻记得住我,及与我有关的细碎故事,许多时候虽然只记个片段,却也是一种爱的惯性,无休无止,悠远绵长。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箱倒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④、⑤段分别着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项选择)下列选项对原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章以“记错的生日”为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③段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C.第④段开头写母亲总是记错事情,要我回家,表现了作者的不满与懊恼。

    D.第⑥段写“时光真是一个不讨喜的贼”,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母亲的忘性大。

    【5】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蚂蚁

    (1)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2)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3)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4)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5)(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

    (6)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7)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8)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音节。

    【2】在(5)、(8)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________

    【4】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_这两种精神。

    【5】读了这篇文章,你从蚂蚁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

  • 11、阅读与理解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月光饼》

    月光饼是故乡一种特有的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会用一根红丝带穿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中间加上一丝红糖,面上撒满了密密麻麻的芝麻。供过月亮之后,拿下来在平底锅上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

    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却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能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地掰开细细地嚼。家里亲朋好友送过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一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都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图画,还印有说明。我就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还把它订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到我家过中秋节,她特别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月光饼,我跟她要五张。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有一些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还吃!再吃,脸上的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一样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她掩面哭了起来,把一大叠画纸撕成了碎片片,一阵风刮过,满天飞舞,我也气得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看到一地的碎饼,我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地一声哭起来,母亲发现了严厉地训了我一顿,又捧了一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又抬头望着母亲问:“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拍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长大后,雀斑就没有了。”母亲又笑了笑说:“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让你越来越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呆愣愣地和我对望了一会儿,突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了吧。”我看看地上撕碎的画纸和踩烂的饼屑,感谢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去后院,恭恭敬敬地向着天上的月亮拜了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如出水芙蓉一般。我们再见面时谈起幼年抢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了我的祝愿的,我的脸上的雀斑虽然越来越多,可我的两个女儿却越来越漂亮。”

    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再回家吃月光饼啊!

    【1】用“严”字组词填空。

    ______的态度 ______的要求 ______的组织

    ______的形势 ______的纪律 ______的表情

    【2】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从_______、制作原料、________描写了月光饼。

    【3】贯穿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时隔多年,作者为什么会对家乡的月光饼还能记忆犹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花灯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 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习俗是________。

    七月,节日名为____,习俗是_______。

    八月,节日名为____,习俗是_______。

    九月,节日名为____,习俗是_______。

    以上的月份指的都是___________历月份。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在____历____月,习俗是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

    【5】请默写两句描写中国某一传统节日(除春节外)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

  • 14、按照答题模式,回忆双引号的作用完成问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è)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dí)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zī)孜不倦,竟拥有白炽(chì)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

    “不教一日闲过。”中的双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这样用是为了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对我说:“我今晚加班,回家会晚一点儿,你先睡觉。”(改成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改成陈述句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句子加工厂。

    (1) 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一个汉语家园。(修改病句)

     

    (2) 乡亲们说:我们要做好生态农业。(改为直接引语为间接引语。)

     

    (3) 人类 语言 发展  变化 (连词成句)

     

    (4) 农民们把米粉出口到美国。(改为被字句)

     

    (5) 难道你不认为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吗?(改为肯定句)

     

     

  • 19、江南风景如画,怎比得上我的家乡美丽?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①你是最出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 文章中讲述了几个小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