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语境填写内容。
(1)《长歌行》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遇到困难,我们可以用《竹石》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自勉;当老年人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我们可以用苏轼《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来劝慰他。
(2)“________,____________,通则久”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性,还得多与他相处。
(3)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诗人触景感怀,写下不少吟咏之词。写寒食节的“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七夕节的“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描写________节的“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
(4)《两小儿辩日》中,一个小孩从视觉角度阐明观点:一儿曰:“_________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按要求填空。
(1)《缩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2)《竹石》二诗中,诗人咏诵了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________的高尚情操。其中“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现了劲竹________的品质。
(3)《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在________。
3、用文中的词语填一填。
(__________)的圆球 (________)的小松鼠 (_______)的目光
(__________)的高楼大厦 (________)的灵活劲 (_______)的小“俘虏”
4、比一比,再组词。
籍( ) 歼( ) 憧( ) 扭( )
藉( ) 纤( ) 幢( ) 纽( )
徽( ) 漆( ) 爆( ) 震( )
微( ) 膝( ) 暴( ) 振(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紧靠森林,为什么还要种树》。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一个(________)句,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文中以一个叫(_______)的傣族小村寨为例,写了村寨里的人如何爱护森林,自觉保护这个(________),并合理利用(_________),发展生产的事。课文告诉人们保护(_____)就是保护生物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6、阅读短文。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
_____________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1】将诗歌补充完整,写出题目的意思。
【2】写出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代的______。这首诗是一首_____诗,诗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___,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竹子_______的精神。诗中表现竹子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咬”和“立”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借物喻人,表面在写___,其实是写_______,表明了诗人________的精神。
7、课外阅读我最棒。
七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将最后两句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第三、四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1)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嫉恨有才华的弟弟曹植。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内作成了这首诗,因而题目为《七步诗》。(____)
(2)《七步诗》前四句描述了煮豆燃萁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最后两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____)
8、课文在线。(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词语解释。
朝雨:___________ 浥:_______________
故人:____________
【2】诗歌的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点明离别的时间是_________,离别的地点是_______,作者短短两句就把平常景物点染的风景如画了。
【3】写出最后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充分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完成题目。
在美好的节日里, (yōu)雅的少女和小伙和着音乐的节拍,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尽情欢乐,形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1】结合义项和语境判断,句子中的“yōu”最可能是( )
A.优,美好的,指人的举止端庄。
B.忧,发愁的,指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
C.悠,闲适的,指心理状态。
D.幽,僻静的,指居所环境等。
【2】句子中加点的字“和”的正确读音是( )
A.hé B.hè C.huó D.huò
【3】给画线部分换一个词语,最恰当的是( )
A.欢歌笑语 B.能歌善舞 C.载歌载舞 D.手舞足蹈
10、阅读大舞台。
《巨鲸腹中历险记》(节选)
按原先的安排,史蒂夫将在鲸腹中待到一个小时。他身上携带的无线定位发报器可以让考察船及时跟踪巨鲸以及它腹中的史蒂夫。考察船将紧紧尾随那头蓝鲸,随时接应从鲸腹中脱身的史蒂夫,另外,当史蒂夫遇到危险时,留在考察船上的助手将采取紧急措施,营救史蒂夫。
当史蒂夫进入鲸腹后,那头蓝鲸似乎恢复了刚才的平静,它依然悠然自得地时而浮出海面,时而潜入水中。一个小时过去了,考察船上的人们未见史蒂夫出来;15分钟又过去了,史蒂夫仍未出来,船上的人们开始沉不住气了。史蒂夫的助手皮特与随船的鲸类保护组织人员达成协议,如果再过半小时仍不见史蒂夫出来,他们将射杀这头蓝鲸,展开营救行动。
正当船上的人们焦急不安,为史蒂夫的命运担忧时,身陷鲸腹的史蒂夫也在经历一场生死考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到自己的力量在慢慢丧失,由于特制的潜水服十分笨重,史蒂夫活动起来并不方便,但他仍然在继续努力,试图摆脱周围物质的羁绊。随着胃酸将鲸腹中的食物慢慢地腐蚀掉,史蒂夫终于获得了更大的行动空间。他伸手在黑暗的鲸腹中摸索,试图找到通往咽喉的食道出口,然而,他在那些滑溜的腹壁上摸索了半天,也无法确定哪儿是食道出口。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史蒂夫知道,此刻时间就是生命,他必须找到一个方法,从鲸腹中脱身。
突然,史蒂夫的脑子里一亮,他有了一个主意,但这却是一个十分冒险的主意。可此时此刻,他也只能孤注一掷了。史蒂夫打开压缩氧气的另一个出口,只给自己留了一点点,然后将全部压缩氧气放入鲸鱼腹腔,顿时,鲸腹中仿佛翻江倒海一般,咕噜咕噜直响,史蒂夫也不断用四肢在里面搅动。腹中的极度不舒服使这头巨鲸在海水中上下翻滚,最后,它实在是忍受不了,将腹中的东西连同史蒂夫一起呕吐出来。
史蒂夫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将他快速地向前推去,他翻滚着,身不由己地向前冲去,这股力量是如此之大,史蒂夫就仿佛一枚炮弹一样,从巨鲸口中被冲了出来。
史蒂夫眼前一亮,他又看到了蓝色的海水,不一会,蓝天也映入了眼帘。正打算杀鲸救人的皮特看到鲸口中喷出了史蒂夫,不禁又惊又喜,赶紧放下一艘摩托艇,将史蒂夫拉了上来。
史蒂夫的潜水衣上沾满了黏滑的液体,那气味十分难闻,类似腐败的鸡蛋和鱼的味道,人们用海水将他冲刷干净,随后给他打开潜水衣,史蒂夫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全身早已被汗水湿透。但他依然朝大伙举起双手,用洪亮的声音喊道:“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史蒂夫·凯伦的这次行动不仅在人类冒险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目前,史蒂夫正在策划他的下一次冒险行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
【2】文中写船上的人们开始沉不住气和焦急不安的心理,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
【3】史蒂夫是采取什么办法让自己脱身鲸腹的?用“____”在选文中画出来。
【4】分析史蒂夫能够成功脱身鲸腹的原因。
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1】选文的主人公是( )。
A.“我”
B.母亲
【2】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的那天,选文中写可能是去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如此记忆深刻的一天却记不清楚去哪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
A.记叙
B.议论
C.描写
D.抒情
【4】“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这句话中的“那是个春天的早晨”指的是_________,“阳光明媚”衬托了母亲答应要带“我”出去玩,“我”______的心情。
12、课内阅读。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1】画“____”的句子写出了曹小三怎样的感受?这样写对表现刷子李的“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刷子李故意在徒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让徒弟对自己刮目相看,心服口服,把自己当作榜样。
B.刷子李以“身上没有白点”为自己的功夫的最后标志,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
C.曹小三在这段文字中的感情也是一波三折的,从一开始对师傅的失望、惋惜到由衷的赞叹。
【3】曹小三为什么最关心刷子李的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成全善良
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位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挽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才把父亲扶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位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着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您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您还要坐!”
“你呀,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所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着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人满为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姑娘在给老人让座的过程中,她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一连串的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姑娘____________
【3】“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在文中,“隐情”指的是___________
【4】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
A.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B.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
C.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
【5】“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中的第一个“善良”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善良”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联系短文内容,谈谈你对“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她的一双小手几乎( )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她(
)。( )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象坐在( ),( )装着( )的( )和( ),( )得( )的,( ),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 )。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异—— 暖烘烘——
(2)“她终于抽出一根”,“终于”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4)用“~~”画出这个片段中的联想。
(5)找出比喻句,并抄写下来
15、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小心地说道:“我没有开玩笑,请救救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都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肯定很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缓缓到来。(仿照句子写一句表现景物变化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劝阻呢?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告诉我们:“当时,我让你们传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你们根据错误信息得出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支钢笔是他的,不是我的。(改动标点,使句子的意思相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你这样做,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不改变句子原意,给句子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大黑猫得意扬扬地念了一阵经。(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题目:最美丽的
要求:1.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心灵”“语言”“瞬间”“画面”“风景”等,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将语句写通顺,内容写具体,字数在450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