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匆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
2、填名言警句。
①班会课上,大家对我的严厉批评,我都愿意虚心接受。因为我深深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__。”
②时间的力量在于它的平静而又强大,它帮你筛选所有与你擦肩而过的人。正所谓:“路遥知马力,_______________。”
3、用“严”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入句子中,注意词语不能重复。
(1)局势越来越_______,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2)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_______,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
(3)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_______态度,没有像他们讲任何道理。
(4)老班长忽然_______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
4、走进文学名著,你可以从《三国演文)中会感受到诸葛亮的 _______________ ,从西游记中我们认识了 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 。
5、看拼音写词语。
jiǎo zi biān pào nián gāo jiǎo bàn fēng zhe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ān fàn luò tuo zhǎ yǎn chén cù rán fà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阅读。
清平乐 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欲:________________ 道:________________
未:________________ 独: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郁郁葱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再写出一首你知道的毛泽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词语。
无声:___________ 野径:___________
花重:___________ 独明:___________
【2】题目中的_____字是全诗的字眼。
【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时节,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的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8、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赞扬了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9、课内阅读我最棒!
A.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B.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1】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______的描写。
【2】A段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_______的李大钊。
B段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虽然相貌普通,但表现了________的骆驼祥子。
【3】有人说这些描写无关紧要,可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址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下图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根据图表“打包比例”显示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
A.20岁及以下
B.21~30岁
C.31~40岁
D.41~50岁
E.51~60岁
F.60岁以上
【2】根据图表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________ , 理由: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文本中“必剩客”是指________;“光盘族”是指________;“兜着走”是指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填人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 )(多选)
A.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1、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 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 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 损。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 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帐篷中的旅行者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感到高兴。一位说:“我敢肯定,东坡也曾长过杂树,只是由于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1】“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文中反复能换成其它词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之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棕子
每年端午节,住在怡保的家婆便大忙特忙。
白天,她抹粽叶、洗糯米、腌猪肉、剥栗子、切鱿鱼丝、浸冬菇。
忙到子夜,桌上堆起像山样高的棕子。不是传统的三角形的,而是厚实的椭圆形,每个足足一斤重。
凌晨一时,她正式生起炭火把粽子放入巨型的大锅里煮,彻夜地煮。她自己呢,也彻底夜不眠,守在炭炉边,不断地往火堆里添柴,在大锅里加水。垂在耳旁的鬓发,为汗湿透,火光一照,银亮银亮的。
此刻,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她脸上那股专注而执著的神 情,让我想起烧陶的艺人。
天泛鱼肚白了,粽子还在锅里滚。
她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乏一股脑儿地抹到湿湿的面巾上,又去守她的粽子。棕子足足嘶叫了10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
把粽子从锅内提出来,摆凉,然后,平均地分成了几份,搁进竹篮里,让她几个远道而来的儿子携回家去,给媳妇、给孩儿们吃。
粽子里各种材料的香味,深深地渗进了粒粒分明、绝不粘口的糯米里,食毕,余香犹存。
别人问她秘诀,她说:“我的糯米不浸水,煮它十个小时,让它自然熟、自然香。”别人学她,总学不成。
原因是:别人买不到她独有的两项“材料”一一耐心与爱心。
【1】按照原文填空。
(__________)的大锅 (________)的面巾 (__________)的糯米
(__________)地添柴 (________)地渗进 (__________)地煮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横线,再试着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婆的粽子都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什么传统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按要求做。孝女绳
每天清晨5时,城市里大多数人还在酣睡,这时,一根细细的尼龙绳动了动,一个女孩便强迫自己起床,利索地穿衣穿裤,熟练地烧水做饭……这个女孩叫李根,她的童年是苦难的。父亲长期卧床不起,母亲不堪重负,悄然离家出走。她,成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的脊梁,她用她那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这个重担。
那根细细的尼龙绳不是一根普通的绳子啊!这是一根凝结着父女之情的“孝女绳”啊!因为李根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肺病、一侧肺坏死、两耳失聪、语言能力基本丧失,所以父女之间的沟通只能用纸和笔,可李根发现,这办法并不好,父亲晚上要吃药,很难把李根弄醒。于是,她找了一根尼龙绳,一头系在父亲的手腕上,一头系在自己的脚腕上,当父亲有事时,拉拉绳子就可以叫醒她。每天清晨、深夜,这根尼龙绳总会在父亲的万千不忍中拉动啊!
如果李根也像她妈妈一样逃避现实,舍她父亲而去,她也许不会过得这么辛苦。但是,李根没有,她不但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担,而且没有荒废学业,从第一个学期到第九个学期,她带回了九张“三好学生”奖状和“优秀学生干部”奖状……
【1】给下面的划线字选择正确含义。
不堪重负:________
A.可以,能,足以
B.忍受、能支持
【2】给下面的划线字选择正确含义。
摇摇欲坠:________
A.需要
B.想要
C.将要
【3】为什么说那根细细的尼龙绳是“孝女绳”?
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语句回答问题。
一个女孩便强迫自己起床,利索地穿衣穿裤,熟练地烧水做饭……
从句中的划线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李根身上的哪些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你?
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日本女军医佐乡渥洋子
佐乡渥洋子1936年从东京医科大学毕业后,佐乡渥洋子任日本部队军医。她亲眼目睹了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血泪苦难,越来越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的不义与野蛮,越来越同情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
数年中,佐乡渥洋子怀着对中国军民强烈的同情心,不顾日军禁令,秘密地免费为中国老百姓治病,甚至为负伤的中国抗日军人治伤。为了治疗一些危重病人,她常常把被日军严格控制的、当时十分稀缺、珍贵的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品赠送给中国军民。当日军对她查问与责罚时,她说 我是医生 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人道主义是没有民族与国家界限的
佐乡渥洋子医术高明,她有与中国医生一样的职业道德,对求医者自始至终负责到底。1941年夏,年仅16岁的杨徐和患疥疮兼发痰阻性呼吸道感染,咳嗽发高烧,求医于佐乡。她每天为杨徐和清洗一次皮肤,涂上疥疮药,打两次针。一周后疥疮结痂,体温恢复正常,只有痰阻还没有清除。佐乡为此又专程到上海,拿来吸痰器,用酒精炉的火力催动发动机将痰抽出。前后不到十天,杨徐和就两病皆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佐乡渥洋子终于看到了她所憎恨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心中十分高兴。她几经考虑,决定留在南京,永远为中国人民服务。
以后,佐乡渥洋子在江浦,借住在一家佛堂开业行医。佐乡渥洋子在中国十年,始终尽到了医生的天职。她是日军反动营垒中的叛逆者,她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对中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秘密—( ) 野蛮—( ) 憎恨—( )
(2)在文中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文中第三自然段画“ ”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 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对我说道:“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本是送你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脸上有很多皱纹。(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亲身体验,怎么能获得真实的感受不是很清楚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写句子。
理想是一块璞玉,需要你去打磨、雕琢。
理想是一粒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为第三人称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把”字句或“被”字句。
1.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鱼儿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镇上的人们已经为他们作了公开祈祷。依然没从洞里传来好消息。(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为“把”字句。
①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邮票很快被那位先生撕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彩票他没有交给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递给他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在疫情肆虐的那段日子,也许年轻护士脸上深深的勒痕感动了你;也许警察叔叔在风雪中坚持的守卫感动了你;也许小区门口社区志愿者为人们测温时的耐心感动了你……请你选择疫情期间让你感动的一个场景写下来,注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