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①“宽慰”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
②鲁滨逊从不幸的处境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鲁滨逊把“坏处”和“好处” 对照起来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是一只大黑猫,脖子下面有个白斑点。他的皮毛平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的爪子收缩着,灰白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细缝,样子十分温柔。
①这段话运用的是______描写,抓住大黑猫的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
②这段话表现了大黑猫在尼尔斯的眼里是那么的______和______。
2、按要求完成字词练习。
1.给“林”字加偏旁组成合适的生字,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有雨降甘(______),林中把烟(______),点火来(______)香,汗水(______)湿衣。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填序号)
①自愧不如 ②心甘情愿 ③情有独钟
④坚持不懈 ⑤过关斩将 ⑥出人意料
2018年4月4日晚上,朋友圈突然被“雷海为登顶”这条消息刷屏,这位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一路(______),竟获得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真是(______)。他虽身为普通的外卖小哥,但对古诗词却是(______)。13年来,他(______)地读背古诗词,阅读各类诗词格律方面的书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赛场上大显身手,让身为文学硕士的对手(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美好——(________) 舒适——(________) 输入——(________)
陌生——(________) 打开——(________) 凶猛——(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
(2)甘瓜苦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者必培其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__________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________________,如薄雾,________________: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5、我会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_____________)
(2)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____________)
6、朗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乃:______ 发生:________
潜:______ 野径:________
红湿处: ______ 花重: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 _____ 。这首诗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______之情。
【3】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感觉)来写春雨。
【5】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 ,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一句是 _____。此句中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______
【6】这首诗赋予了春雨___________的品格,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7、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__________(季节)的,却各有特色。《钱塘湖春行》看似白描,实则重点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诗人故园之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诗句回答)。
【2】对比这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 《春夜洛城闻笛》 | 《钱塘湖春行》 |
诗的体裁不同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表达的情感不同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给人的感受不同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3】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诗人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美丽的景象。
B.《钱塘湖春行》结尾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C.《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D.《春夜洛城闻笛》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中哪句诗描写了黄河的全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句写到了优美的神话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从文中找出表示以下意思的词语。
①形容人或事繁多,接待应付不过来。________
②形容各种花娇艳美丽。________
【2】找出事段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联系前文,“正是这样”是指( )
A.德国养花的人很多。
B.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C.女房东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是( )
A.别人为我服务,我就为别人服务。
B.每个人心中有他人,为大众着想,就会产生人人服务于我的结果。
C.只有为别人服务了,别人才会来为我们服务。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1】词语“方正”的意思有A. 成正方形,不偏不歪 B. 正直。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用它的另外一个意思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质朴—______________ 详细—____________ 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
【3】“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把它改写成肯定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描写老师外貌和语言的句子,用“ ”标出来。
【5】文中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的几件趣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文中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文中的“这段时光”指的是哪段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挨”在文中的读音是______(ái āi),意思是______(A.遭受B.困难地度过)。
【3】①观察图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我”做的四件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②这几件事的顺序可以打乱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空落落”一词表面上写了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在表达_______________。
12、读句子,回答问题。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1)“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然”一词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yǒu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大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公享,才好吃吧。”从此 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来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文段,做练习。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仿照“黑魆魆”写几个与夜晚有关的叠词。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 )
A.半个小时后,战斗打响的时刻。
B.后续部队在进攻中受阻,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刻。
C.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情况极其危险。
【3】联系全文,把下列词句填入诗歌中。
全国人民的解放 电灯
这次战斗的胜利 火光
一个光明的世界
一星_________,就是你的生命,
一盏_________,就是你的追求。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点燃了心爱的书本,
也点燃了生命的火光。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
是你用生命点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式变换练习。
①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肖邦怎么不日夜思念着祖国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 我们是不能忘记这十多年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的。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养花很有意思。
改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吃饱了的八儿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用加点词语和本句修辞手法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仿写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比喻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拟人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两句并为一句话。
动物之间有生存竞争。动物之间有互惠互利。(用上恰当的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一个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一颗星星落下来。(2)小女孩说:“有一个人快要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成长的路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一路上,洒下过汗水,播下过希望;我们经历过失败,体味过快乐……还记得那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吗?请围绕“成长路上”写一篇45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文通字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