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杭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补全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写成一句完整的话。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天日

    前所______)(______)   与世______)(______)   (______知非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按要求填空。

    1.《采薇(节选)》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________》,分别写了______季和______季很有代表性的景物,“________”写柳条飘动,“________”写雪花飘舞,都十分传神。

    2.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写赞美“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之时,一改杜甫沉郁苍凉的风格,被称为其“生平第一首快诗”。听闻收复蓟北的消息,诗人的惊喜达到了“________”的程度,诗中表现诗人狂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体现诗人观察景物之精细,令人赞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上渔者》中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说说我国古代对下列不同年龄的称谓。

    13岁:____________ 15岁:____________  20岁:____________

    30岁:____________ 40岁:____________  50岁:____________

    60岁:____________ 70岁:____________  80-90岁:__________

    100岁:____________

  • 4、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第______

  • 5、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陶者①

    [宋]梅尧臣

    陶②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③。

    十指不沾泥,鳞鳞④居大厦⑤。

    注释:①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②陶:同“掏”,指挖土烧瓦。③无片瓦:没有一片瓦。④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⑤大厦:高大的房屋。

    【1】判断下列关于古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陶者很有奉献精神,挖尽自己门前土,为别人建房,而自己房上却无片瓦。( )

    ②“尽”是“完”的意思,说明陶者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制成砖瓦,不知流了多汗,吃了多少苦,但是自己的房子却无片瓦,其命运之悲惨可想而知。( )

    ③“鳞鳞”二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比比皆是。( )

    【2】这首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选择一处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1】下面对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终日不成——章:文章

    B.泣涕如雨——零:零散

    C.相复几许——去:距离

    D.脉脉不语——得:得到

    【2】这首诗中用了很多叠词,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诗中的叠词有:迢迢、________________、札札、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只有“________”是属于拟声词,其他几个都是状态词。

    【3】这首诗中通过描绘织女的姿态美,意在表现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有虚实之分,眼之所见为实,心之所想为虚。哪些诗句描写的是眼前所见的“实景”?请用“﹏﹏”画出来。

    【5】从“泣涕零如雨”和“脉脉不得语”中,你能体会到织女心中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凉州词》,回答问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连线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戚继光《马上作》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王昌龄《从军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李白《塞下曲》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踏青

    连天微雨下不停,今朝才放晴,日暖风和动游兴,郊外来踏青。披柳丝,穿花径,曲折向前行。临水观鱼,登山听莺,赏不尽好风景。

    ——选自《民国老课本·歌谣》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郊外踏________

    ①青色。   ②青草。

    (2)水观鱼________

    ①到,来。   ②挨着,靠近。

    2文中描绘踏青时天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踏青途中看了哪些风景?请把相关的句子画上“____”。

    4如果我们也去郊外踏青,会看到怎样的好风景?请仿照原文写一写。

    ________绿树,________野花,________向前行。凭栏________,登舟________,赏不尽好风景。

  • 10、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兼容四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语段阅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给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父亲对母亲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 12、   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举办了“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团支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寻五四精神,铸青春之魂”主题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试题。

    在东城区五四大街路北,一幢建于1918年的红砖砌就墙体的五层老楼,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的街边(甲)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红楼。

    一百年前,北大红楼在汉花园空地上  地而起,西洋风格的主体红色建筑,与周边传统建筑群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李大钊任图书馆  主任,鲁迅曾在红楼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有人回忆说,听鲁迅先生的课,“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乙)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革命火种。北大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她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历史的见证者。

    五四爱国运动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继承五四精神,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他们撰写文章、创办刊物,介绍各种新思潮。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越来越多进步青年,北大红楼成为研究(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从此,北大红楼成为北方革命运动的主阵地,历经国民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解放战争中,这里更成为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 征(指用来表现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1根据拼音或词语解释,将横线处应填写的汉字用正楷字书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中。

    ___地而起   ②___

    2阅读材料,下列说法对文中加点词“见证者”的意思理解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

    A.北大红楼“目睹”了北大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过程,可以作为这场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的“见证人”。

    B.北大红楼建成前后,一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这里传播新文学、新思想,北大红楼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北大红楼播撒了革命火种,北大红楼见证了北京革命运动的发展。

    D.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它既是历史“见证人”,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证据。

    3(甲)(乙)(丙)三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破折号   (乙)句号、后引号   (丙)逗号

    B.(甲)逗号   (乙)后引号、句号   (丙)顿号

    C.(甲)冒号   (乙)句号、后引号   (丙)顿号

    D.(甲)逗号   (乙)后引号、句号   (丙)逗号

    4展室的墙壁上贴有不同书体书写的“科学”一词,按书体演变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①④③ C.③⑤②④① D.③②⑤①④

    5下面是一则报道“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的新闻,有一句表达欠妥,请在(甲)(乙)(丙)(丁)四句中找出该句并进行修改。

    2018年12月4日,《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亮相北大红楼。

    据介绍,(甲)本次展览以红楼为视角,分为“北大红楼创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心”“北方革命运动主阵地”“北大红楼的保护和利用”四个部分。(乙)它重点展现北大红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发挥的中心作用,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中心、北方革命运动重要阵地的光辉历史。(丙)展览展出实物166件、历史照片216幅,多数展品都是首次展出。(丁)这些实物展品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百年来的艰辛历程。它们与红楼一起构成新文化景观,留给我们丰厚的精神遗产,指引我们开创未来。

    _____句表达欠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几个孩子在大树旁边拍皮球,皮球一跳,跳到一个树洞里去了。

    小马说:“我有办法。”他伸手到树洞里去掏,掏了一会儿,掏不着。

    小石说:“我有办法。”他用两根树枝去夹,夹了一会儿,也夹不上来。

    小叶说:“我有办法。”他拿一把钩子去钩,钩了一会儿,也钩不起来。

    小文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叫大家都去打一盆水来。你一盆,我一盆,把水倒进树洞里。树洞里的水满了,皮球就浮上来了。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

    2皮球掉到树洞里去了,小马________,小石________,小叶________,可是都不行。

    3在文中找出小文的办法,抄在横线上。

    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

  • 14、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司马迁的话。

    【2】找出第一段话的中心句:__

    【3】第二段中的前四句话都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_____

    第二句:_____

    第三句:_____

    第四句: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成语。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 句子练习。

    (1)书中描述了原始森林里蟒蛇吞野兽的情形。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每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都不得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4.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 20、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他会迟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都举手赞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题目:最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①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