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从中选择二个词语分别写一句话。
一( )( )吭 阳光( )( ) 翻( )倒( )
胡思( )( ) 一( )同( ) ( ) ( )冲冲
造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练习。
( )二( )三 万分( ) ( )首( )胸 迎风( )
(1)以上词语中,形容事态很危险的是______。写一个与其意思相近的词:______。
(2)用画“﹏﹏﹏”的词语写句子:_____________。
3、看拼音写词语,请书写规范。
rán fànɡ( ) tōnɡ xiāo( ) bǐ cǐ( ) bǎi tān( )
luò tuo( ) hè sè( ) jiǎo bàn( ) wū yā( )
4、你能填出多少主人公?
入木三分(________) 七擒七纵(________) 三顾茅庐(________)
才高八斗(________) 乐不思蜀(________) 四面楚歌(________)
多多益善(________) 纸上谈兵(________) 高山流水(________)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________)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________)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
(_______)的杨柳 (_______)的痕迹 (_______)的日子
(_______)的阳光 (_______)的女孩子 (_______)的院子
(_______)地挪移 (_______)地跨过 (_______)地消逝
6、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字词概括全诗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中描写了____的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______之情。
【2】诗中的“绿”字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一水间”三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寓情于景,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思乡情。你还知道哪首诗与《泊船瓜洲》的手法一样,写在下面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回答问题。
【1】既然“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中的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的实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登 山
我十岁开始登山。我登上的第一座山峰叫泽恩阿尔施托克,我们的村子就坐落在它的脚下。在山顶,我头一回看到高山的惊险和美丽。深壑,比比皆是的冰和雪水,绿玻璃般的冰川,丑怪的冰碛(qì),高踞这一切之上的是高而圆、其状如钟的天空。一个人被夹在高山和湖泊之间,又被近处的山峦团团围住,并在这狭小的田地里生活了十年,那么,这一天他是万万不会遗忘的。在这一天里,他第一次头顶宏大寥廓的天宇,面对无垠的视野。③在上山途中,我已经惊讶不已地发现,我在山下早已熟悉的崖坡峭壁竟是如此硕大无比。如今我全然被这瞬间制服了,又惧怕又欢呼,突然看到这寥廓渗入我的心里,世界竟是如此宏大!④我们的整个村落,远在谷底,迷迷蒙蒙,只剩下一个小光斑。从谷底望去以为是紧密相邻的山峰,原来彼此相距许多小时的路程。
我开始预感到,我仅仅眯缝着眼看到了一线天地,还没有把世界看个真切,并且山外有山,或挺立,或倾倒,这可能有大事正在发生,而有关的消息从未传到我们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山镇里来过。同时,我心中有什么像指南针一样的在颤动,以一股不自觉的力量拼命指向那辽阔的远方。如今,当我看到浮云向着无边无涯的远方流浪时,我才完全懂得了浮云的美和忧伤。
【1】根据句意,读拼音写汉字。
我第一次登山,爬到山顶,见到的是深 hè( )、冰雪、天空,头顶宏大liáo( )廓的天宇,面对无yín( )的视野,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miǎo( )小。
【2】文中第一段“一个人”与“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带序号的句子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作者产生的联想?请把句子序号写在下面。
真实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上山顶,我全然被这瞬间制服了,又惧怕又欢呼……”“惧怕”与“欢呼”两个词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末尾,作者说他“完全懂得了浮云的美和忧伤”,请你说说,浮云的“美”和“忧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有过登山的感受吗?登上山巅,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请把它写下来吧。(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我现在还能感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声。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永无休止—( ) 一动不动—( ) 依偎—( )
反义词:荒凉—( ) 消逝—( ) 惊惶—( )
【2】“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这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_____________。
【3】能体现母亲看见儿子哭时“惊惶”的动词是___________,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_________。
【4】“我”为什么会蹲在那儿不出声的哭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父与子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其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并称之为“八格牙路(混蛋)”。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
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1】读文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的词语。
(1)径直:________
(2)置之不理:________
【2】儿子在坑里,发现自己危险后,他的第一个反应是(__________),第二个反应是(___________),而得到父亲的回答是(__________),儿子最后的办法是(___________)。
【3】读完文章,你的疑惑是________,反复读后你对这个疑惑的理解是_______。
【4】读了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果在你生活中再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从我脚边( )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了。
【1】以上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些词语写出了时间_________的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心情。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你也来仿写一句。
下课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
【4】时光匆匆流逝,请你写一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或诗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___关系。
【2】本段话采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
①道理论证 ②引用论证 ③对比论证 ④举例论证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结合背景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诗句没有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_
或: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总说___________,第四句指出________。
【3】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来说明“死的意义有不同”。
【4】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我也能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办法好,我们一定会采纳。(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像天使一样,默默拯救受病痛困扰的人。(仿写)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
17、照样子写句子。
例:托米说:“我爸爸就和我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托米说,他爸爸就和他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1.苏小明对班长说:“我要像你一样团结同学,热爱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候总是羞羞答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20、将句子改成直述句。
1.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叫我到隔壁 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练笔。
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写一个场面,可以是运动会上最精彩的一个比赛,也可以是游戏中最紧张的一个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