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红河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用“静”字组成词语,并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1)我们荡着小舟,在_______的湖面上漂着。

    (2)美丽的草原,夜晚多么_______啊!

    (3)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______

    (4)这条______的小巷,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

  • 2、理解词语并填空。

    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翠色欲流这三个词都是描写绿的词,其中万古长青表示绿的_________千山一碧表示绿的__________翠色欲流表示绿的__________万水千山、绿水青山、崇山峻岭都是描写的词,万水千山是形容__________绿水青山是形容__________崇山峻岭是形容__________

  • 3、比一比,再组词。

    ( )       ( )       ( )        ( )

    ( )       ( )       ( )       ( )

  • 4、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  潮______  瑕______  讯______

    ______  嘲______  暇______  迅______

  • 5、请写出古诗中的传统节日,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1)《迢迢牵牛星》_____  (2)《十五夜望月》_______

    (3)《寒食》_______   (4)《清明》_______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_____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读古诗,完成练习。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总把新桃换旧符。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古诗第一句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节日氛围。

    3“新桃”在诗中指___________,“旧符”指 __________

    4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   )的前景。

    A.光明美好 B.灰暗迷茫

    5第四句既写了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 )的意思。

    A.喜新厌旧 B.除旧布新

  •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丝绦是指________

    2本诗中运用了的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

    3诗人把_________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 8、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整首词以“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解释词语。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要与( )“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①要是读者知道我是怎样制造这些陶器,一定会为我感到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结果,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了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

    ②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我想以后就可以用来装粮食了。

    ③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一次我偶然生起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④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们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⑤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1】认识汉字

    “凹”字共有_____笔,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凸”字共有_____笔,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不住本身的重量”中的“吃”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A.咽下

    B.感受

    C.费力气

    D.承受,支持

    (2)“泥锅和泥罐下了一大堆炭火”中的“生”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A.出生

    B.生计

    C.使柴、煤等燃烧起来

    D.不熟悉的

    【3】按“做陶器”“烧陶器”的内容把短文用“‖”分成两部分。你觉得哪部分内容写得最精彩、最细致?为什么?

    【4】选文表现了鲁滨逊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完成各题。

    《鸟鸣涧》赏析

    ①《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

    ②前两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这一心静之境结合起来。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娴静。这份娴静,源自盛唐时期安定和平的社会气氛。有此之闲,诗人才会在深夜之中,在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情况下,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这不仅是因为“夜静”,更因为观景的人“心静”,不仅是因为春山的空寂,更因为观景人心“空”。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这深夜的万物沉寂便更令人心中宁静闲适,也才得以感受到桂花安然离枝落地。

    ③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美妙画面之中。

    1读画“___”的诗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对它的解释。

    2用自己的话说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赏析的写作思路是:开篇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述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最后总结出一个________字,作为对整首诗的评价。

    4读第②段可知,作者认为“人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盛唐时期安定和平的社会气氛

    B.山中空无一物,没有任何声音

    C.夜深人静,无所事事

    D.经历了春山白日的热闹之后夜晚更觉内心安宁

    5判断下列对诗词的评价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竹石》的妙处就在于托物言志,咏竹子就是表白自己的心迹。________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妙处在于通篇借景抒情,表现作者喜闻捷报,惊喜欲狂的心情。________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精妙之处在于构思新巧,“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无情的山水化为有情,语句新鲜不俗。________

    (4)《浣溪沙》的妙处在于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看穿一切,退守避世的人生态度。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他要感谢那只手

    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孩子们也纷纷猜测。 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向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 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你的手  老师 孩子小声答道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   )有物质上的给予,(   )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5、6自然段缺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在第8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为什么说"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迟到以后

    我离教室越来越近了。传达室的挂钟告诉我,我竟迟到了30分钟!每走近一步,我的心就跳得格外剧烈。“谁叫你起得这么晚呢?你看还有10分钟,第一节课就要下课了!”我暗暗责备自己,担心老师会严厉地批评我,同学们会投来责备的目光……

    走到教室门口,我更慌张了。是进,还是退?我犹豫不决。但是,我忽然想到,在这关键时刻,后退一步,就是容忍自己的错误,就是向自己的弱点退让;前进一步,就是克服缺点的开始,就能多学点儿知识。想到这里,我毅然地抬脚跨进教室。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报告!”我刚喊出口,几十双眼睛刷地一下盯在我身上,我赶快低下头,只感到脸上发烫。这时,老师走了过来,严肃而又亲切地询问我:“李文同学,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我轻轻地回答:“我……我……”

    昨晚看电视看得太晚了,今天睡过了头。我的头更低了。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情,亲切地叫我坐下,诚恳地说:“珍惜这短短的几分钟!”我偷偷地看了一下周围,同学们的目光也是和善的……

    亲切的教诲,善意的目光,使我忐忑不安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我暗下决心,要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我坐好后,迅速拿出书和笔记本,带着悔恨和决心,认真地记下了这宝贵的几分钟内学到的知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犹豫不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神贯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我”的悔悟。

    B.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忐忑。

    C.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无奈和尴尬。

    4“我”迟到以后,老师是怎样对待“我”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风雨中的三轮车

    突袭而来的夏日风呜呜叫着,时而紧贴地面,将街头的纸屑高高扬起,时而窜上天空,

    将一朵朵黑羊般的云驾赶到一块。于是,天色迅疾阴沉下来。顷刻间,倾益大雨从天而降。急雨如箭,行人躲在屋檐下,仰望着墨泼的天空。就在这时,叮铃铃……”驶来一辆辆棕色的三轮车,它们像惊涛骇浪中浩荡而来的小船。

    上车……每位两元,三轮车工人迎着风雨呼喊。

    困在雨中的行人争先恐后登上车。棕色的三轮车在风雨中唱着欢乐的歌。

    叮铃铃……”一辆最年轻的三轮车,绕城一圈后就要返航了。霎时,他仿佛忆起大街拐角处,还有三双忧郁的眼睛。他们蜷缩在屋檐下,小小的单衣早被雨水溅湿,只有紧搂在怀中的小书包还没有沾上一滴水。

    掉头!年轻的三轮车在风雨中勇往直前。

    叔叔……我、我们……没钱……”三个小孩可怜的声音在颤抖。

    谁说我们认钱不认  年轻的三轮车愤怒地大叫  我不要钱  这沙哑的声音撕开雨帘  在与暴雨的碰撞中闪着光芒

    在这座被夜色笼罩着,被短暂的暴雨统治着的小城中,这辆三轮车严严地垂下了湿透了的帆布,载着三个小孩子,穿过风雨,向前驶去,一路上留下一串新歌。

    【1】给第10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迅疾(     

    仰望(   

    霎时(     

    【3】省略号的作用有:

    表示停顿;

    表示内容的省略;

    表示声音的延续;

    表示说话

    结结巴巴。

     叮铃铃……”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叔叔……我,我们……没钱……”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4】只有紧搂在怀里的小书包还没沾上一滴水,读这句话,你的心情怎样?

    【5】短文中有很多比喻句和拟人句,你最喜欢哪一句,在文中找出并说说理由。

    句子:

    理由:

     

  • 14、现代文阅读,完成各小题。

    书桌

    ①十多年前寄居乡下的时候,曾经托一个老木匠做一张书桌。我并不认识这个老木匠,向当地人打听,大家一致推荐他,我就找他。

    ②对于木材,我没有成见,式样也随便,我只要有一张可以靠着写写字的桌子罢了。他代我作主张,用梧桐,因为他那里有一段梧桐,已经藏了好几年,干了。他又代我规定桌子的式样。两旁边的抽屉要多少高,要不然装不下比较累赘的东西。右边只须做一只抽屉,抽屉下面该是一个柜子,安置些重要的东西,既见得稳当,取携又方便。左右两边里侧的板距离要宽些,要不然,两个膝盖时时触着两边的板,就感觉局促,不舒服。我样样依从了他,当时言明工料价六块钱。

    ③过了一个星期,过了半个月,过了二十多天,不见他把新书桌送来。我再不能等待了,特地跑去问他。他指着靠在阴暗的屋角里的一排木板,说这些就是我那新书桌的材料。我不免疑怪,二十多天功夫,只把一段木头解了开来!

    ④他看出我的疑怪,就用教师般的神情给我开导。说整段木头虽然干了,解了开来,里面还未免有点儿潮。如果马上拿来做家伙,不久就会出毛病,或者裂一道缝,或是接榫处松了。 人家说起来,这是某某做的“生活”,这么脆弱不经用。他向来不做这种“生活”,也向来没有受过这种指责。现在这些木板,要等它干透了,才好动手做书桌。

    ⑤他恐怕我不相信,又举出当地的一些人家来,某家新造花厅添置桌椅,某家小姐出阁准备嫁妆,木料解了开来,都搁在那里等待半年八个月再上手呢。“先生,你要是有功夫,不妨到他们家里去看看,我做的家伙是不容它出毛病的。” 他说到“我做的家伙”,黄浊的眼睛 放射出夸耀的光芒,宛如文人朗诵他的得意作品时候的模样。

    ⑥我知道催他快做是无效的,好在我并不着急,也就没说什么催促的话。又过了一个月,我走过他门前,顺便进去看看。一张新书桌站在墙边了,近乎乳白色的板面显出几条年轮的痕迹。老木匠正弯着腰,几个手指头抵着一张“沙皮”,在磨擦安抽屉的长方孔的边缘。

    ⑦我说再过一个星期,大概可以交货了吧。他望望屋外的天,又看看屋内高低不平的泥地,摇头说:“不行。这样干燥的天气,怎么能上漆呢?要待转了东南风,天气潮湿了,上漆才容易干,才可以透入木头的骨子里去,不会脱落。”

    ⑧此后下了五六天的雨。乡下的屋子,室内铺着方砖,每一块都渗出水来,像劳工背上淌着汗。无论什么东西,手触上去总觉得黏黏的。穿在身上的衣服也散发出霉气。我想,我的新书桌该在上漆了吧。 

    ⑨又过了十多天,老木匠带同他的徒弟把新书桌抬来了。栗壳色,油油的发着光亮,一些陈旧的家具和它一比更见得黯淡失色了。 老木匠问明了我,就跟徒弟把书桌安放在我指定的位置,只恐徒弟不当心,让桌子跟什么东西碰撞,因而擦掉一点儿漆或是划上一道纹路,他连声发出“小心呀”“小心呀”的警告。直到安放停当了,他才松爽地透透气,站远一点儿,用一只手摸着长着灰色短须的下巴,悠然地鉴赏他的新作品。最后说:“先生,你用用看,用了些时,你自然会相信我做的家伙是可以传子孙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夸耀的光芒又从他那黄浊的眼睛放射出来了

    (叶圣陶 写于1937年8月)

    1下面是老木匠制作书桌的步骤,请仿照示例根据文章内容补全。

    选好木料确定式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潮湿天气上漆。

    2根据文章判断下列理解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第③段首句重复使用“过了”意在强调工时长,表明老木匠工作效率低。

    B.第④段首句写出老木匠好为人师,显摆自己手艺好。

    C.第④段画浪线的句子写出老木匠爱面子、干活挑剔,但人很实在、讲诚信。

    D.第⑨段画浪线的句子写出老木匠安放书桌时的小心谨慎及对自己作品的珍视。

    3第⑤段和第⑨段中划“   ”句子重点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他说到“我做的家伙”,黄浊的眼睛放射出夸耀的光芒,宛如文人朗诵他的得意作品时候的模样。

    他说到“我做的家伙”,夸耀的光芒又从他那黄浊的眼睛放射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校六(6)班同学在阅读《书桌》时,对于老木匠的做活风格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老木匠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远远快于30年代,奉行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价值观。“快”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与价值。像老木匠这样花上两三个月做一张书桌的工作效率,早被淘汰了。当别人奔跑都还嫌慢时,你敢踱四方步吗?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⑴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蜘蛛最终缚住了这只强有力的苍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的东西。(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孔雀蛾在飞舞。(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2)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缩写句子)

    (3)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修改病句)

    (4)高粱的全身具有鲜明的个性。(改为双重否定句)

     

  • 17、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妖魔被森林爷爷战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条大虫被蚂蚁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用一个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一颗星星落下来。(2)小女孩说:有一个人快要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进行下面句子的转换。

    原句: 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1)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写作能力考查

    你很快就要升入初中了。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接触了很多的老师和同学,他(她)们中某一位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语、某一个神态……也许会给你留下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对你有着深刻的影响,请你以我不能忘记他(她)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字数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