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厦门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写出“其”“之”在句子中的解释。

    1.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______

    2.为是智弗若与?_______

    3.一人虽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与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

    5.弈秋,通国善弈者也。_______

  • 2、补充歇后语。

    水底推船——_________

    黑地里张弓——_________

    安伯伯遇到安伯娘——_________

    床底下翻跟斗——_________

    抱元宝跳井——_________

  • 3、形近字组词。

    秧(   锻(   番(   勃(  

    殃(   缎(   翻(   脖(  

     

  • 4、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①杀鸡用牛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送鹅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八仙过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十五个吊桶打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小葱拌豆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泥菩萨过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打破沙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水中捞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猫哭老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飞峨扑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把下面的词按顺序重新排列。

    1)明天     今天     后天     昨天     前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花     长叶     发芽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之一。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两个动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本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

    【2】诗中哪个字运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绘的事初春景物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类文阅读。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爬上山顶,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海阔天空的景象,在那茫茫的雾色中,江水平静,伸向无边的远方,令人心旷神怡。

    开始,远处的江面十分平静。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潮势汹涌,浪涛耸立,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

    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照样子,写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例: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画“____”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使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文学写法。

    《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①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shēn  cān)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pēn  pèn)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②海底的植物chā  chà)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1】给语段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________(shēn  cān)    ________(pēn  pèn)水

    ________(chā  chà)异

    【2】第①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________”画出来。

    【3】第①段具体写了________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些贝类的活动方式是________

    【5】第②段的起始句“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中的“也”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②段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写出了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 11、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晴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张口结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容不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中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吉鸿昌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吉鸿昌_____________的感情。

    【4】敌人要杀害吉鸿昌时,他提出了哪两个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表现了吉鸿昌________________(用两个成语概括)的高尚品质。

  •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群可爱的小金鱼

    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个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她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弗西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火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到他乡逃难。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条金鱼,因为那也是两条生命啊,而且还是丈夫给自己和孩子的礼物。她把金鱼轻轻地放入一个小水坑里,然后出发了。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弗西姆和孩子们(            )。家乡仍是一片废墟。弗西姆不知道怎么才能使自己的家(            )。

    然而,她发现在她曾放入金鱼的小水坑里,浮动着点点金光,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金鱼。它们一定是那两条金鱼的后代。弗西姆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她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励。她和孩子们精心饲养起那些金鱼来。她相信。生活会像金鱼一样,越来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鱼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从各地赶来,欣赏这些金鱼,走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买上两条带回家。没用多长时间,弗西姆和孩子们凭着卖金鱼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选自《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功励志故事》,延边人民出版社)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2】当遭受战火不得不外出逃难时,弗西姆还不忘把金鱼放入小水坑里,由此可见她是一个________的人。

    【3】比较战争前后弗西姆生活的变化。

    战争前:________

    战争后:________

    【4】面对战后生活的困难,是什么让弗西姆看到了希望?

    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                                                                                       

    老师领进门(节选)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个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让三年级的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轮到给一年级上课时,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内容,编出一段故事,讲得娓娓动听。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了二三里。娘儿俩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两个人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朵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1】“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身临其境”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

    【2】我“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说明(       

    A.“我是一个尊重老人的人。

    B.田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

    C.“我”深深地铭记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终身难忘。

    【3】“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田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认为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_____________这件事,并不是他的刻意追求,而是他在教学中无意的举动,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句话也反映了田老师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最后一句在文中起(       )的作用。

    A.引出下文

    B.点明中心

    C.承上启下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是人才栽培的重要与不容易:“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表明了“我”

    ____________难忘老师对“我”的__________之恩。

  • 14、   他是个标致、帅气的小伙子,四肢修长而结实,身材腰长匀称年龄约二十六岁。他面容端正,没有一点乖戾、凶残的样子,眉眼间透出一股男子汉的英气。同时,在他身上还能看到到欧洲人的温柔、 甜美的气质,特别是他微笑的时候,他的头发长而乌黑,不是那种羊毛卷,额头高而宽阔,眼睛炯炯有神,充满朝气。他的皮肤不黑,带褐色,不是巴西、弗吉尼亚等其他美洲土著人那种丑陋的黄,而是一种灿烂的橄榄色,说不出的赏心悦目。

    1以上语段出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文中的指的是_____(作品中人物),以下事件不是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经历的一项是____

    A、搭救了西班牙人

    B、种植大麦和稻子

    C、做独木舟和小船

    D、遭遇了狼群攻击

    2简述鲁滨逊制陶器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花儿开了。(扩句,至少两处)

       

    (2)何为对李老师说:李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钱在你心目中是不是最重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3)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改为反问句)

       

    (4)这个地方很少。(改为夸张句)

       

     

  • 16、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桂林的山真奇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用加点的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走进快速办公室。(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难道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将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闰土对我说:我来教你捕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字句.

    火柴照亮了小女孩的四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小树随风摇摆。,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重庆南滨路观赏夜景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问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吗?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过嘉陵江大桥,可以走到花卉园。

    改为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为了崇高的理想,多少先烈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实践理想,多少英雄抒写着动人的篇章。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是催人奋进的风帆。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你准备怎样去实现理想?请以“理想”为话题,写一篇习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