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荆门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读书破万卷,________。  

    (2)________,行人临发又开封。  

    (3)________,年年相见在他乡。  

    (4)世上无难事,________。  

    (5)金沙水拍________,大渡桥横________。  

    (6)已是悬崖百丈冰,________

  • 2、多音字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3、根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名言警句。

    1.当我们面对滚滚东逝的流水,想到朱自清的《匆匆》时,《长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萦绕耳边。

    2.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迢迢牵牛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织女形象的完美诠释。

  • 4、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______

    2.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______

    3.那么这个礼物是从哪儿来的呢?谁也不知道。______

    4.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能不照你说的办吗?______

    5.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______

  • 5、读拼音,写词语。

    nián gāo(_____   diàn pù(_____    guāng jǐng(_____     bài nián(_____

    hú tu(_____      fěn suì(_____     chéng rèn(_____      là ròu(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1】解释下列字词。

    著:____________       芳尘:____________

    混:____________       乾坤:____________

    【2】这首诗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赞美梅花______________的美德。这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__________不住,________出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和柴扉久不开。

    2“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 )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本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4补充诗句。______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________出墙来。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 8、古诗文阅读。

    春光好・天初腰

    (五代)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从文学体裁上看,《春光好·天初暖》是一首词,春光好是这首词的________,句末押_____________韵。

    2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偎雪坞浓香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20111月微信正式发布,433天后,用户从零上升到1亿;从1亿到2亿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20131月,微信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从2亿到3亿,微信仅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而微信的野蛮增长也正说明了它在时下风生水起的社交媒体中的江湖地位,同时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冲击着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

    (材料二)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1(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以及生活观察,推测人们追捧微信的原因。(至少写出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划线句中,绝大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期,小红的姐姐成了微信控,平时很少和家人交流,晚上经常经常”“到很晚才睡,第二天一副倦状。请你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劝一劝小红的姐姐。注意态度要诚恳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挪树

    院子里那株蜡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的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   )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原本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深深地在地下(   )。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铲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得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蜡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蜡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蜡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蜡梅的呻吟。蜡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蜡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蜡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蜡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衰弱   舒展 B.衰败   蔓延

    C.衰败   舒展 D.衰弱   蔓延

    2“漫”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④莫,不要。文中加点的词语“漫不经心”的“漫”意思是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

    A.紧张、担忧 B.平静、舒缓

    C.欣喜、激动 D.迫切、得意

    4文中有两处引用了古诗句,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在本文中的含义。

    (1)“零落成泥碾作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文中的蜡梅吗?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内语段赏析

    我很开心,看着这只一动不动躺在网袋里的小“俘虏”,想伸手去摸摸它。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

    1写近义词。

    极其(      )乞求(     )蔑视(     )抗议(     

    2很开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这只小松鼠会说话,你想它此刻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阅读。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八儿看到锅里的粥时的表情是_______,这个词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__________的孩童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3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判断对错。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这句话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栗子在锅里容易煮碎的事情是他早就知道的事实。______

    (2)“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饭豆膨胀、体积增大的样子。______

    (3)“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这两句话都是比喻句。______

    (4)“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这句话中“如他所猜”是说八儿对自己的猜想很满意,“但”说明八儿对粥的颜色不满意。______

    4选文突出了腊八粥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狱中联欢》节选

    几个戴着脚镣的同志,在往常放风的地坝中间扭起秧歌。沉重的脚镣,撞击得丁当作响,成了节奏强烈的伴奏。欢乐的歌舞里,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看啊,还有什么比得上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

    1把加横线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轻视,不放在眼里。  _____________

    2)尽情地唱歌跳舞。   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重——____________         鲜明——____________

    4伴奏短文中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欢乐的歌舞里,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看啊,还有什么比的上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啊!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

    我爱红杜鹃

    离开黄龙沟已经两年多了,我却经常想起那万绿丛中的杜鹃花。

    那时,我每当花开时节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在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他看了我一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子里边养伤,边帮乡亲们干活,还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欢杜鹃花,说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丛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拉响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传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的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望着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像一片片红霞,散落在山坡上,像一团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她默默地点缀着大自然,散发出阵阵芬芳。那么美,那么可爱,她的蓬勃旺盛,不正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象征吗?

    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浇成的,她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上。

    【1】选一选。

    本文在写法上的特征是( )。

    A.借物喻人

    B.借物抒情

    C.借物喻理

    【2】八路军伤病员把杜鹃花作为( )的象征。

    A.中国革命胜利

    B.美丽事物

    C.春天

    【3】“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浇成的,她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上。”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杜鹃花每年都会开放,她的生命力十分旺盛。

    B.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浇成的,所以开得长久。

    C.用鲜血换来革命胜利的先烈们会被所有的中国人世世代代地

    铭记。

    【4】用“________”画出文中描写作者望着杜鹃花产生联想的句子,也写一写你由某种事物联想到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以________为线索,讲述了___________的故事,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之情。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1)这幅画是我们班刘波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进行下面句子的转换。

    原句: 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1)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把句子改成反问句。

     人人都需要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作文

    题目:有你,真好

    提示:我们即将结束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六年来,一定有令你难忘、让你感动,使你不舍的人,请通过具体事例及外貌、神态。言行等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品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