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面划线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弈秋 , 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填空组词。
jiǎo:________子 ________洁 ________度 ________猾
________拌 ________印 ________刑 ________费
3、仿写。
例句:摇摇头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在填写毕业纪念册时,小明打算用诗句作赠言送给好朋友。请你先帮他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根据他想表达的意思选择相应的诗句,将选项填入括号中。
A.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
B.留连戏蝶时时舞,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立根原在破岩中。
(1)给能歌善舞的同学:(______),愿你继续舞动人生,歌唱美好。
(2)给家境贫困的同学:(______),愿你不惧磨难,书写自己的传奇!
5、用下面加点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填空。
智者善抓住机会,愚者易(______)机会,科学发现的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机遇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物品中、(______)的小事里。它给目光敏锐的人带来灵感,而反应(______)的人却得不到它的青睐。它给坚持不懈的人捧出成功,却给(______)的人丢下失败。机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辨识和把握它。
6、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解释词语。
莫:_____ 彻:____________
闻:_____ 闲:____________
【2】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 )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3】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__________。
【4】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完成练习。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体会“绝胜”二字在诗句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1】上图是一首刻在茶壶上的“循环回文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从诗中任何一个字起,顺读或逆读均可读成五言绝句,所以这是一首“循环回文诗”
B.因为此诗文字排列成首尾连接的圆环状,看不出开头在哪,所以它是“循环回文诗”
C.从“迷”字开始顺读,可得五绝一首: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
D.从“飞”字开始逆读,可得五绝一首: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
【2】这首诗异常绝妙,正文虽只有20个字,却能够通过不同的读法,得到正读、逆读各_____首五言绝句,共计_____首诗。横线上填的数字是( )。
A.1 2
B.10 20
C.20 40
D.40 80
【3】请任意写出一首由此诗逆读所得的五言绝句。(上述例子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循环回文诗,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父亲是个鞋匠,已年逾古稀。父亲没有文化,生活中吃过不少苦头。父亲不吃肉,这全家人知道,全村人也知道。
小时候听父亲说,他12岁那年去一户有钱的人家学手艺,掌柜的煮肉时让他烧火,后来肉煮糊了,掌柜的就硬逼着他全部吃掉。此后,他就再也见不得荤味。
父亲不吃肉,却最喜欢看我吃肉。每当我( )的时候,父亲总是坐在一旁,手持烟袋锅,慢慢地装满烟叶,轻轻地划着火柴。然后一边美滋滋地抽着,一边惬意地眯着眼看我贪婪的吃相。因为贪吃,我的嘴巴、鼻尖给弄得油亮亮的,这总会让他开心得笑起来,笑过之后还不忘补上一句:“慢慢吃,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日子好过了,可要有这种吃肉的劲头!”
父亲有一手修鞋的好手艺,每年腊月都要到距村子几十里以外的镇上摆摊做生意,回来时会带些肉回来,所以,每年春节,我们吃的肉就比别家的相对多些。后来,我考上了大学,临走那天,母亲端上香喷喷的饭菜,但不知为什么,她明明知道父亲不吃肉,却( )地劝父亲试着吃点。为此父亲( ),母亲也委屈地流泪。
父亲不吃肉,春节期间我家就得分锅另灶。父亲占据蜂窝炉,青菜面片成了他唯一的主食。但他独得其乐,非常风趣地讲他天天都在过年,因为他吃面就跟人吃肉一样。一番话下来,倒让我这个学中文的大学毕业生( )。
今年春节村里唱大戏,正月初五那天,家里来了20多个我的学生,他们中有工程师、飞行员、研究生,也有军官和记者。我把他们一一介绍,学生们轮流向父亲敬酒,席间充满了热闹又融洽的气氛。
忽然,我吃惊地发现父亲在吃肉,不但鸡鱼遍尝,就连肥膩的红烧肉也没有放过,我担心父亲会发生意外,紧张地注视着他,但他望着我会意地笑着,笑得那样舒心,那样( ),脸上那( )的皱纹也随之舒展了许多。
事后听母亲说,父亲本来是吃肉的,所谓学艺烧火纯属子虚乌有,一切只为了恪守他“儿无成,不食肉”的誓愿,而且一守就是大半辈子。
父亲了却了他的心愿,终于吃肉了,这使我有一种带着深深愧疚的轻松感,我心中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感激,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回报这凝结着父亲一生操劳的谎言。
【1】将下列词语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①没遮没拦 ②无地自容 ③饱经风霜 ④不厌其烦 ⑤大发雷霆 ⑥狼吞虎咽
【2】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请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并在下面的横线上简单写写这样取名的理由。
【4】以下对“儿无成,不食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儿子没有干成大业,做父亲的就发誓一定不吃肉。
B.这句誓言是作者父亲发自内心对儿子的一种希冀和支持。
C.这句誓言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望子成龙的夙愿。
D.这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习惯,只有儿子成家后,方能吃肉。
【5】文中两次出现父亲看着“我”笑的细节描写,想一想这两次笑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写作者“深深愧疚”和“无限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说明文《动物冬眠会不会饿》
动物冬眠会不会饿
冬季寒冷,有些动物选择进入冬眠,这并不是一种懒惰的表现,而是应对寒冷冬季食物匮乏的一种适应性生存策略。冬眠的动物种类很广,包括哺乳类、爬行类、鱼类、鸟类、两栖类、无脊椎动物等。动物冬眠的时长不等,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冬眠时长为4至7个月,它们从秋末进入冬眠,到来年早春醒来,而这期间它们大多数都不会外出觅食。那么冬眠期间的动物会不会饿,甚至饿死呢?
其实,动物冬眠时,就算一个冬天都不吃,也不会饿,更不用说饿死了,这是因为在入眠前它们便做了充足准备。有些动物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能量,它们在入眠前提高觅食效率,大量地摄入营养物质,把自己养得胖胖的。据研究,进入冬眠期约1个月前,黑熊每天会花20个小时进行觅食活动,大量摄入能量,让它们的体重加速增长。而棕熊预备过冬的时间更早,从夏天开始便积累脂肪,占据体重40%的脂肪让它们足以度过一整个冬季。还有些动物通过储存粮食的形式来过冬,例如仓鼠会在洞穴里藏好粮食,它们中途会醒来补充能量。而等到冬眠结束后,这些冬眠的动物又会疯狂进食,以便恢复体力。
除了准备工作充分,冬眠期间动物会待在窝里保持不动,或者少动,同时降低体温,调节呼吸,将心率和代谢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以减少能量消耗,保证储存的营养物质满足冬眠期间的需求。例如黄鼠冬眠时长120至180天,冬眠时体温下降至4℃左右,心跳缓慢。而在其中130天的入眠时间里,黄鼠总共放出的热量才29焦耳,而冬眠过后的13天中却放出2420焦耳的热量。蝙蝠冬眠时,体温下降到3℃,呼吸是5分钟一次;刺猬冬眠时,体温接近0℃,身体机能降至更低,甚至把冬眠的刺猬放入水里半小时也不会被淹死。
这种有规律的非活动状态,能让动物在食物匮乏的冬季里安稳度过。它们通过睡眠行为来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1】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冬眠时间是( )
A.120至180天 B.4至7个月 C.130天 D.约1个月
【2】第3自然段中“甚至把冬眠的刺猬放入水里半小时也不会被淹死”这句话主要为了说明( )
A.刺猬很会游泳 B.刺猬的生命力很强
C.刺猬冬眠时以水当食物 D.刺猬冬眠时身体机能降至最低
【3】介绍黄鼠冬眠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举例子、列数字、作解释 B.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C.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D.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
【4】动物进入冬眠,是从哪些方面来减少能量的消耗,保证储存的营养物质满足冬眠期间的需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鼠冬眠时长120至180天,冬眠时体温下降至4℃左右,心跳缓慢。”句中的“左右”一词可不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动物冬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四月的维也纳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看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 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拨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_______白的_______黄的_______紫的_______纯洁_______娇小_______鲜亮_______这么多_______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努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飘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 )有如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 )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1】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处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带有“然”字的词语。
【3】第三自然段中的“冒”字换成“长”字合适吗?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由一朵朵小花,悟出________的哲理。
【5】你是怎么理解“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 )
A.一叶障目 B.一叶知秋 C.以小见大
【2】“这样的事例”在文中指什么,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波义耳制成了石蕊试纸。 B.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C.睡觉时,眼珠转动。
【3】选文中“偶然的机遇”指的是( )
A.科学真理来自偶然的灵感。
B.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
C.科学真理很难寻求,并非人人都能得到。
【4】从这两段话中,你领会到了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仔细阅读短文,思考完成练习
两棵松树
一棵高大的松树屹立在山巅,翠绿的枝叶泼下一地浓阴。还没有走近它,就见到地面上攀爬着无数条根须,一半裸在地表,一半埋入地下,象是一堆乱麻,踩上去磕磕碰碰。有些根须象树藤一样缠在石头上,横生虬结,五麻六道。显然,这些根须是从那棵松树的根部延伸出来的。走近它时,又见到它那粗壮的树根从地表隆起,如钢浇铁铸,象老鹰的利爪(zhǎo zhuǎ)紧紧地pān fù( )着沙石。在山顶的小块平地中,这是唯一的松树,铁爪稳稳当当地站立着,树干挺拔,苍劲,一块块粗糙的树皮如古铜色的鳞甲,向四周伸展的枝叶如张扬的手臂。如一位wéi àn( )的“将军”。
我们翻过山巅,穿过“一线天”的狭窄山道,拾级而上。突然,从右边的石台上窜出一只松鼠,眨眼之间就钻入了左边的一棵松树中——我的视线被这只可爱的松鼠吸引,也被牵到了那棵松树上。蓦然(mò mó)一瞥,我不由得脱口惊叹:“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呀!”它横生在峭壁上,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树身,深深的凹痕上有灰白的树渍(zì zé)。那是巨石压出的伤痕。树干在这里被压弯了,但是却并没有被压倒,而是扭转身子,绕过一处石角向上生长,茂盛而翠绿的枝叶顽强地伸展在空中。yáo yáo yù zhuì( )的巨石重达千钧,却被一棵轻巧柔弱的松树承载(zǎi zài)着!
是惊讶,是感动,还是zhèn hàn( ),真是无以言表。
我觉得人活一生,成败得失都要淡然处之。成功不足喜,失败也不足悲,正如那棵承载巨大压力的松树,于逆境中奋力成长,以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挑战巨石。
刚才那位“将军”不再显得高大,因为——只要这块被压制的松树突然松动,撤开树身,那块巨石就会危如累卵,滚落而下,站在山巅的那位“将军”也会随之跌入万丈深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无以言表:_______________
危如累卵:_______________
【4】作者看到第一棵松树时,对这棵松树的评价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画出作者描写第二棵松树的句子。
【6】作者在看到第二棵松树时,为什么说“成功不足喜,失败不足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两棵松树分别象征了哪两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这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棵松树,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参加以“传统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
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視.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根据材料一、二、三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画线句子仿写。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每个人都是天才》一文,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改成反问句:
(2)语文对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修改病句:
(3)“冬天来了,大雪下起来。”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把这句话写得更生动。
(4)爷爷要去长城。
改为双重否定句:
(5)带走了 童年的 风筝 梦想 我
组成陈述句: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17、照样子,写句子。
例: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一个小孩说,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1)冯至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玛琪说:“我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我家来教我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家。”他指了一下,可并没有抬起头,因为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祖国的土地宽广、美丽。
改写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动人事迹令人难忘。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把”字句)战士们消灭了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奶奶对小明说:“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爱说脏话的人,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改为陈述句)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改为夸张句)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为比喻句)小刚跑得非常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改为比喻句:)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春天难道不美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我学习不努力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难道不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作文。
莲,又名荷,被誉为花中君子。盛夏池塘,碧绿如盖的荷叶,婀娜多姿的荷花,引得人们驻足观赏,吟咏赞叹。请观察下面这幅图片,加以联想想象,描写你心中的荷。(6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