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威海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后羿______ 小心______ ______中华 ______相处

    遵纪______ 开卷______ ______虎咽 ______荡漾

    舍本______ 六畜______ ______成裘 ______鸟语

    聪明______ 十年______ ______不苟 ______可陈

    落地______ 简简______ ______豪杰 ______正茂

  • 2、辨字组词。

    ________  漠________  聊________  柳________

    ________  候________  骆________  络________ 

    ________  桩________

  • 3、指出下列句子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山间的小花欢快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_________

    (2)夜晚的雷声轰鸣,像是巨人在打鼓。_____

    (3)远处的山峰,像出征的战士,像团结的家人,像无边的长城。_________

  • 4、给句子加标点。

    ①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________小三________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________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________名气有诈________是吧________傻小子________你再仔细瞧瞧吧________

    ②一间房子________一个屋顶四面墙________先刷屋顶后刷墙________屋顶尤其难刷________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________谁能一滴不掉________

  • 5、解释诗句中加点的字词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

    大漠:_____________。钩: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朗读《清平乐》,完成练习。

    春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因风飞过蔷薇。

    【1】把诗词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词人、书法家__________。“清平乐”是________ 名。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 _____________ 之情。

    【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理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决心。

    【4】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景色,可以感受到(   )

    A.轻松、愉悦的环境 B.壮丽、雄伟的场面

    C.紧张的战争气氛,苍凉悲壮的情感

    3解释诗的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反映了戍边战士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B.表达了诗人对从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C.全诗的基调是由低沉而转向高昂的。

    D.诗的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无家可归的同情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得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②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③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鳞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④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上发亮。

    ⑤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地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⑥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⑦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⑧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⑨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文中老人在与鲨鱼搏斗时面临着哪些困难?请简单地归纳出来。(至少三点)

    _________

    【2】作者把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

    【3】文中花大量笔墨描写鲨鱼的作用是(   

    A.以鲨鱼之多表现老人的坚定,以鲨鱼之凶猛突出老人的坚韧和无畏。

    B.表现鲨鱼的数量之多以及鲨鱼的凶猛。

    C.表明老人在与鲨鱼搏斗中已经筋疲力尽,即将油尽灯枯。

    【4】老人虽然打退了前来抢夺他战利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大马林鱼)被吃光了,只剩下一副鱼骨头。对于这个结局,你是否认为老人很倒霉、很不幸?为什么?

    __________

    【5】文章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哪句?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然后完成练习。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虽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就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1“___”画出短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2文中提到的四位名人,他们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最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位?并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4这篇短文通过写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欣赏是_____。在生活中,我们要____

  • 11、课外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①要是读者知道我是怎样制造这些陶器,一定会为我感到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结果,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了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

    ②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我想以后就可以用来装粮食了。

    ③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一次我偶然生起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④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们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⑤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1】认识汉字

    “凹”字共有_____笔,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凸”字共有_____笔,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不住本身的重量”中的“吃”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A.咽下

    B.感受

    C.费力气

    D.承受,支持

    (2)“泥锅和泥罐下了一大堆炭火”中的“生”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A.出生

    B.生计

    C.使柴、煤等燃烧起来

    D.不熟悉的

    【3】按“做陶器”“烧陶器”的内容把短文用“‖”分成两部分。你觉得哪部分内容写得最精彩、最细致?为什么?

    【4】选文表现了鲁滨逊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①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漫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杏花争竞竟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儿,在春风的吹拂下,骨朵儿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缨儿。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

    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③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圆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因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④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顺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⑤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1根据拼音,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

    1luō__________   (2)jué jiàng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1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请找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的原因,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章第②自然段中的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改成它也一样能活,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现代文阅读

    好读书

    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哲学书; 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

    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 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 观花,囫囵呑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并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 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 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 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畅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 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读书  

    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乐此不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谆谆教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与囫囵吞枣意思相近的词语是。请写出它的反义词:________

    3《诫子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想想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1)“读书好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读书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好书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5文章最后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句。

    6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再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边的青蛙在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客们前赴后继地来到桂林,欣赏这里的山水。(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把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

    ________

  • 17、改为转述句。

    (1)法官说:“两周前我找人用锅炉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然后又上了三道锁,钥匙在我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班长抬起头说:“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小心地说道:“我没有开玩笑,请救救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少先队员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妹妹这样乖巧,我们怎能不喜欢她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蔺相如说:“秦王若有诚意换璧,我就把璧交给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表达: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要求: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