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字典填空
(1)“迁”是____结构,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再查___画。“迁”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迁移;②转变;③调动官职。下面几个词中,“迁”字应选哪种解释?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事过境迁(_____) 迁居(______) 迁徙(_____)
(2)“鼎”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再查____画,第六笔的名称是,“鼎”字的意思有: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②大;③锅;④正当;⑤古代王权象征,为国家宝器。成语“一言九鼎”应选(____)种解释。
2、辨字组词。
魅________ 悼________ 摊________ 圳________ 税________
魁________ 绰________ 滩________ 渊________ 锐________
3、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空。
①________不安席 ②________乐道 ③竭泽而________
④年________花甲 ⑤________惊________跳 ⑥怒目________
Ⅰ上面的词语中,出自成语故事的是________(填序号),这样的成语我还知道________。
Ⅱ“年________花甲”中“花甲”指________岁,我还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________岁。
Ⅲ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空。
运动会的盛大场面,至今仍为同学们所________,就连________的老园丁,对此也是赞不绝口。(填序号)
4、下列词语使你联想到了什么成语?照样子,在括号里写下来。
例:大海——波澜壮阔
谈心——________ 失败——________ 蔺相如——________
责任——________ 吃惊——________ 于 谦——________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
2.非然也。(____)
3.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
4.问其故。(____)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
6.及日中则如盘盂。(____)
7.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___)
8.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
6、课内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蹊”有两个音,“xī”音的意思是“小路”,“qī”音的意思是“奇怪、可疑”。在本诗中应选读音_________,另一个读音可组词:_________。
【2】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满”字我体会到_________,“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二字也与“满”字表示的意思相近。
【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快乐阅读。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补全古诗。
【2】解释下列词语。
(1)等闲:_________________
(2)清白: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古诗内容,用适当的关联词将句子连接起来。
______千锤万凿,______烈火焚身,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wēi yí________ páng bó________
【2】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3】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崖——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9、课内阅读
(A)就拿这伙人来说吧,我简直很难想象他们中间有什么人能死里逃生,也没有任何理由指望他们全体生还。对他们来说,唯一的希望是被结伴同行的船只搭救。可是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小了,我看不出任何一点被搭救的迹象。看到这一情景,我心里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求伴求友的强烈欲望,有时竟会脱口而出地大声疾呼:"啊!哪怕有一两个人——就是只有一个人能从船上逃出性命也好啊!那样他能到我这儿来,与我作伴,我能有人说说话也好啊!我多年来过着孤寂的生活,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渴望与人交往,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感到没有伴侣的痛苦。
(B)在他们和我的城堡之间,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我在本书的开头部分曾多次提到过;我把破船上的东西运下来的时候,就是进入小河后搬上岸的。我看得很清楚,那逃跑的野人必须游过小河,否则就一定会被他们在河边抓祝这时正值涨潮,那逃跑的野人一到河边,就毫不犹豫纵身跳下河去,只划了三十来下便游过了河。他一爬上岸,又迅速向前狂奔。后面追他的那三个野人到了河边。其中只有两个会游水,另一个却不会,只好站在河边,看其他两个游过河去。
【1】A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鲁滨孙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段中“他”指谁?后来,鲁滨孙给他取了什么名字?两个人关系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两段文字,谈谈鲁滨孙为什么会救这个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语段阅读
除夕真闹热。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片段的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勾画的画面反映了_____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____)、穿(___)、贴(____)和(____)、放(____)、吃(___),还要(_____)。
【4】文中说“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_____);“截然不同”的意思是(_____)。
【6】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___(详写 略写),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中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的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_____的特点。
11、 “江主席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我们自己的香港!”前来欢迎的代表频频向江主席问候。我走上前去,把一束鲜花献给了江主席。他望着热泪盈眶的我,微微地俯下身,爱抚地把我拥进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我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在他老人家的脸颊上吻了一下。江主席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依偎在领袖身旁,久久不愿离开。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热泪盈眶:________
情不自禁:________
【2】从“微微地”“爱抚地”“亲切地”等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
【3】从“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读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热泪盈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有关《童年》的读后感,回答问题。
①《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于1914年完成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②这部小说讲解的是作者一段辛酸的童年往事。③读了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④我从中也知道了高尔基童年的许多故事。⑤《童年》是一曲感人肺腑的悲歌,更是一首对不屈者的赞歌。⑥这部小说使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邪恶中看到了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1】第①句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
【2】第②句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把_______改为_______。
【3】后四句有一个病句,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第_______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少儿时代打底子
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出生在山东省诸城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受到了书籍的熏陶。他说:“我写新诗,写散文,写文艺随笔,大半凭少儿时代的这点儿‘底子’。”
臧克家八九岁时进私塾读书,而且一开始就读《论语》。虽然读了并不懂,但他一旦背得滚瓜烂熟,就不易忘记。在读《论语》的同时,他还选读了几十篇古文。这些古文大半是从《古文观止》和《古文释义》中选出来的。他把这些文章一一抄在竹纸本子上;读的时候拉着腔调,铿锵动人……
臧克家的爷爷是清朝举人,十分爱诗。他特别喜欢白居易的《琵琶行》,常常当着孙子的面高声诵读。臧克家的父亲也很爱诗,并和族弟结成诗社,常常吟诗作对。因此每当臧克家放学回到家,家里人仍然教他念古诗、律诗、绝句,短的《静夜思》,长的《木兰辞》,他都背得下来。尽管这些古文古诗的含义,当时小小的臧克家不能理解,但直到现在还能背诵。可见小时候熟读熟记的印象是很深的。所以臧克家说:“我青年时代开始写新诗,写散文,受古典诗歌和古文的影响极深。”
臧克家少儿时代打底子的另一方面是听故事。在他看来,劳动人民“不但是我文学创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教我认识人生、同情人民的活教材”。
臧克家的家中有一个“打工仔”叫“六机匠”,他的一张巧嘴讲起故事来常常叫人乐而忘返。臧克家 。单是他从“六机匠”那里听到的故事,就有好几篓子。臧克家深有体会地说:“如果说我少儿时代文学方面有启蒙老师的话,那就是‘六机匠’。”
【1】这篇文章写的是____少年时代的故事。题目中的“底子”可换为__________。
【2】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想积累的词语是_________;最想积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概括第3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臧克家听“六机匠”讲故事时的动作、语言描写具体,填写在文中的横线处。
【5】臧克家所说的少儿时代的“这点儿‘底子’”指的是什么?请你概括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你在少年时代应该怎么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
冰心
①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眷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眷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啧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②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堂堑丛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竖塾。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③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盟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1】联系上下文,连线匹配划线字的读音,再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
xiè 儿童不解春何在:________
jiě 使出浑身解数:________
【2】文章在叙述中不断地转换地点,先写________,再到________,最后在________和孩子们一起看花。文章用了许多笔墨写花儿,实际上主要是写________。
【3】看到儿童,作者想到的诗句是“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你想到了哪句关于儿童的古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A句①:这句话中,作者把________比作“魔术匣子”,把________比作“小天使”。句中________、________等词让读者感受到这里的孩子很多。
B句②:这句话中,作者把那几棵大海棠树比作了________。这样比喻传神地写出了________。
文中的孩子怎么形容这些海棠花?________你能用什么四字词语或诗句来形容这些海棠花?________
C句③:改写句子,意思不变________。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________
【5】在作者眼里,花儿的生长和儿童的成长是有相同之处的,你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请在文中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哪项是冰心奶奶的作品?
A.《朝花夕拾》 B.《在大学》 C.《童年》 D.《寄小读者》
15、按要求,写句子。
(1)黄山的松树挺秀坚劲。(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挂在岩壁上。(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用带点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改成被字句)
(2)他有梦想。(扩写句子)
(3)那样的梦想难道会实现吗?(改成陈述句)
(4)你被我泼过冷水。(改成把字句)
17、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我们多读、多想、多积累。
我们慢慢地能够顺利地阅读古文了。
_____________
18、 改为陈述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调换顺序,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可适当增减个别字词)。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1.这个问题不能不讲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起地道战,谁也不能不承认是个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不遵守交通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从下面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请以这句名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生活中,智慧无处不在。请以《我用智慧 》为题,写一篇文章。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要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具体叙述,写出真情实感。
(3)不少于45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