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______绝句。诗中首句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______之情;“___________”这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_______的思念。
2.《游园不值》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_______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3.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______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_______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_________了。
2、看拼音写词语。
1.春天来了,冰化了,爷爷的zhàn xuē( )散成了一摊。
2.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tiě suǒ( ),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3.油桶从山坡上gǔn( )了下来。
4.我们村里没有nvè dài( )老人的现象。
5.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事情前我们要做到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3、背诵古诗,按原文填空。
(1)西塞山前( )飞,( )流水( )肥。青( ),绿( ),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荷叶( )一色裁,( )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 )印苍苔,( )久不开,( ),一枝红杏出墙来。
(4)竹外桃花三两枝,( )。蒌蒿满地芦芽短,( )。
4、回顾课文,把相关句子补充完整。
(1)记住,你们是________长大的,也是________长大的!(《窃读记》)
(2)那么,人要做________,不要做只讲体面,而________。(《落花生》)
(3)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________的风险。(《童年的发现》)
(4)詹天佑是我国________工程师。(《詹天佑》)
(5)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________,为别人________。(《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5、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_____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_____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____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这段话用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能句话能说明“都是自由的”?找出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问: 。
②无遗力: 。
③少壮: 。
④工夫: 。
⑤始: 。
⑥终: 。
⑦浅: 。
⑧绝知: 。
⑨躬行: 。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3】解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话的意思,并说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
7、
完成下列各小题。
【1】这首诗描述的传统节日是( )
A.元宵节
B.上元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2】该诗以写景起,前两句中照应题目“望月”的词语是( )
A.中庭
B.地白
C.冷露
D.桂花
【3】“尽”在诗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
A.完毕
B.达到极限
C.都,全部
【4】下列古诗朗读断音正确的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
B.冷/露无声/湿/桂花。
C.今夜/月明/人尽望,
D.不知/秋思落/谁家?
【5】下列不是抒发诗人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句是( )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对古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作者王建在元宵佳节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B.“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C.“落”体现出动态轻盈的美感,仿佛秋思随着月色飘临人间。
D.该诗描绘了一幅凄冷幽静的月夜图,借景抒发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上“√”)
清平乐( lè yuè ) 茅檐 (yán yáng)
剥莲蓬 (bō bāo) 亡赖(wáng wú)
相媚好(méi mèi) 翁媪(wēn ǎo)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相媚好”的意思是__________。这两句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相媚好”的意思,想象两位老人聊些什么?想想当时情景,写一段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卧”换成“趴”好不好?(____)
A.好,“趴”的意思和“卧”相近,可以互换。
B.不好,“卧”巧妙地写出了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
(3)结合整首词,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平乐•村居》中,“_______”是词牌名,“村居”是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词人_______ 。这是一首描写_______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平常的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了出来,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你还学过哪些诗句也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活泼、可爱的呢?
_______________
【6】“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剥莲蓬”是怎样的情景?用心体会一下,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明月几时有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佳句,它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②A这是为什么呢?B今天,站在地球上作出这样的回答是对的。C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D几乎人人都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E可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就是错误的。F“明月几时有”呢?G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
③“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当月亮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太阳光照不到,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动,我们就可以渐次看到峨眉月、半弦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玉盘似的皎月,就会高悬夜空了。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④今天,月亮绕地球一周需要29.52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它,也就是经过一圆一缺这样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明月十五有”是对的。然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不是从来就是如此呢?
⑤A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今天的3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9天,也就是说,那时一个月不是30天、29天,而是9天。B“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初五有。C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7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D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40天、50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
⑥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的答案历来是不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上溯(________) 旋转(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遐想:_____________②渐次:_____________
【3】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作者怀念弟弟子由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二段文字顺序已打乱,请把正确的顺序写在下面。(只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第三段文字,分析下列图示,指出“月圆”的位置应为_________处。
【6】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六段中“‘明月几时有’的答案历来是不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一句,你认为放在第五段中哪一句前最合适?(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第六段最后一句话变换成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每种只写一句)
A.文中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文中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文中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不得超过三十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外文段。
等待让自己开花的季节
①英国少年艾金森,愁头愁脑,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滤对象,甚至老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了他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跟他说话。
②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因此而找不到工作,四处碰壁,苦恼至极。
③只有文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机。但是,花在没有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④艾金森从母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目光中站了起来。他深深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不是他无能,只是适合他的季节还没有到来。
⑤后来,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到了艾金森的表演,决定由他饰演憨豆先生。他的表演有一点笨拙、幼稚、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和腼腆,深受观众喜爱,于是他在英国迅速走红。
⑥如今,憨豆先生傻乎乎地飞往全世界,《憨豆先生》票房在欧洲已突破1亿美元,在美国公开放映时好评如潮。
⑦艾金森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的能量”中“储蓄足够的能量”指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理解短文。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呈现出白色。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智谋和策略,能让生活变得豁然开朗。
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被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是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果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中。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蜚声中外: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及提示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我发现作者为了说明观点,选了四个事例,其中 是略写, 是详写。这四个事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的,有 ;一类是反面的,有 。(填序号)
【3】如果想补充一个事例说明短文的观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鞋匠拥有最好的制鞋手艺,却不愿改变自己,坚持用手工制作每双鞋,最终无法跟上机械化的时代,生意惨淡。
B.张文举屡次投稿不过,放弃文学,勤练书法,终成硬笔书法家。
C.越王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D.爱迪生改进电灯泡的过程中经历过无数的挫折,没有放弃,最终取得成功。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小学毕业后,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这个片段中带有“看”的意思的字是( ),能表示“看”的意思的字还有: 、 、 、 、 等。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画横线的句子换个说话,基本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从两段话中感受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句子:
(1)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越来越 , 也越来越 。
(2)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非常 , 非常。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音乐家扬科(节选)
一天傍晚,食具间里一个人也没有。他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望着屋里墙上的小提琴,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
扬科进了食具间,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扬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琴声惊动了管家,把他当小偷簧办。管家让更夫狠狠打了他一顿,他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1】判断划线字的读音,选择正确的读音
瘦________小(sòu shòu) 更_______夫(gèng gēng)
白桦______树(huá huà) 号_______叫(háo hào)
【2】找出文中描写扬科动作的词:________。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扬科的神态,________。通过这些语句的描写,体现了扬科________的命运。
【4】在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扬科最终悲惨地死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现代文阅读。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B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选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主要的写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①美丽的大草原令人神往。(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书。”(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满园的柿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5分)
(1)王林的妹妹从电视上看到美国的植物人被拔插管的消息。(缩句)
(2)李老师对张兰说:“我让你帮我拿的书放到哪里去了?”(改为转述句)
(3)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改双重否定句)
(4)以“流水”为话题写一个拟人句、一个比喻句。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告诉姐姐:“我要出差了,三天后我才回家。”(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日出”为内容,分别写句子。(比喻句、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相关练习。
(1)“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作者将_____________比作粥有声无力的叹气。其中,“有声无力”一词,呼应了八儿此刻____________的心情。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是对八儿的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体现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1:老农打死了狼。
老农把狼打死了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纤绳勒红了红衣少年的肩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红军夺下了泸定桥。 泸定桥被红军夺下了。
3.巨浪磨圆了岸边的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恶的草地吞没了老同志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隔离不隔爱”在这场全民共同抗“疫”的战斗中,有太多的人和事令我们感动,让我们感到温暖,他们或是医护工作者、或是社区志愿者、或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请你选择疫情期间让你感动的一个人或一件事写一篇习作。要求题目自拟,注意详略得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