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全下列句子。
(1)爸爸经常教导我:“俗话说得好,__________,一字值千金’,读书只有下苦功夫,才会文辞精妙,字字千金。”
(2)近日.我校举行了语文研讨会,会上李芳老师的指导学生预习法得到老师们一致认同.让我也有很深的体会。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到现在终于知道他是什么人了,这正应了前人说的话, 还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填空。
___然不同 语重心___ 美不____收 ___拥而至
张灯结___ ___歌___舞 安然无____ ___然起敬
(1)庙会上到处________,与平时的集市________。
(2)在古尔邦节上,维吾尔人________,动人的歌声与美妙的舞蹈________。
(3)“________”一词可解释为“恭敬的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 “________”一词可解释为“事物未遭损害”。
3、古诗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②梅须逊雪三分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卢梅坡《雪梅》)
③春来遍是桃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桃源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⑤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浪淘沙》)
4、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形容回家心切。_____________
2.通过了很多的磨练。_____________
3.盛怒的样子。_____________
4.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_____________
5.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_____________
5、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攻________ 柿________ 必________ 般________
玫________ 饰________ 泌________ 搬________
6、阅读《泊船瓜洲》,完成习题。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月,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______________;“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______________;“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中写到了庭院、________、树、鸦、露珠和________等景物。
【2】下面赏析不正确的是( )
A.前两句诗描写的是赏月的环境。
B.诗句中没有“月”字,却暗含着月色,“地白”二字给人以澄静空明之感。
C.“冷露无声湿桂花”写出了中秋之夜的繁华热闹场景。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上“√”)
清平乐( lè yuè ) 茅檐 (yán yáng)
剥莲蓬 (bō bāo) 亡赖(wáng wú)
相媚好(méi mèi) 翁媪(wēn ǎo)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相媚好”的意思是__________。这两句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相媚好”的意思,想象两位老人聊些什么?想想当时情景,写一段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卧”换成“趴”好不好?(____)
A.好,“趴”的意思和“卧”相近,可以互换。
B.不好,“卧”巧妙地写出了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
(3)结合整首词,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平乐•村居》中,“_______”是词牌名,“村居”是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词人_______ 。这是一首描写_______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平常的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了出来,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你还学过哪些诗句也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活泼、可爱的呢?
_______________
【6】“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剥莲蓬”是怎样的情景?用心体会一下,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能给予就不贫穷
(1)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
(2)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
(3)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4)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 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是十天。
(5)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
(6)节日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孩写的一段话:“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7)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
(8)他想问问她。
(9)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10)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布鞋不一样。
(11)于是有了下面的问话:
(12)“爸爸在哪里上班?”
(13)“爸爸在家,下岗了。”
(14)“妈妈呢?”
(15)“不知道……走了。”
(16)他再一次看了看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17)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才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
(18)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
(19)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20)“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21)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
(22)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23)她笑了。
(24)“能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
(25)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26)他带着她来到教室,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好看,因为自己爱漂亮的妈妈花很多钱买布鞋穿。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怕捂脚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
(27)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格,透气,舒适,有益健康。”
(28)他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29)她脸上的笑容很美。
【1】为什么说女孩送给老师的礼物很特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很明净”来修饰“女孩子”,又用“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来描写女孩子的眼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带着“她”到教室问大家自己穿布鞋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述文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设想一下,若干年后,这个女孩再回母校见她当年的老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简要描述,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材料一
红军长征途中进入草地后,部队断粮了。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务,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张思德深知,在这神秘草地上,毒草丛生,要识别一种无毒的野菜,只能亲自尝。尝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每次采摘野菜,他总是争着上前,把危险留给自己。
一天中午,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上。休息号刚刚传来,张思德就和一位小战士去找野菜去了。当他来到一个死水塘边时,那个小战士惊喜得叫起来:“班长,瞧!水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边上果然长着极像萝卜的野草。小战士弯腰就要采摘,张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样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抢上前,摘下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没过一会儿,张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疼痛,直想呕吐,接着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急忙说:“这草有毒,快告诉大家别采!”话刚说完,他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着急地大喊:“班长!班长!”
战友们听到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张思德脸色发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们急忙到卫生所,找来解毒药,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张思德才苏醒过来,战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材料二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担架被一张张疏散开,伤员被一个个送到隐蔽处。可就在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在紧张的抢救中,医生发现贺子珍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贺子珍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长征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材料三
长征途中,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2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6匹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1】快速阅读三个材料,迅速提取出如下信息。
时间:三个故事都发生在______时期。
主要人物:______ ______ ______
主要事件:______
【2】根据自己提取的主要事件,给三个材料各理一个小标题。
______
【3】读材料三最后一段,猜测一下彭德怀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
【4】结合三个故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______
【5】各用一个关键词,评价一下三个人物的品质特点。
______
11、课外阅读
黑匣子
①每当飞机发生空难 (nán nàn),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②“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有普通鞋盒那么大。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其中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记录在“黑匣子”中的磁带上。飞机一起飞,无线电话记录器便开始不停地工作。(A)磁带最大的录音量只有30分钟,录满30分钟,就会抹去旧的声音,再录下新的声音,(B)磁带上总能保留飞机出事前最后30分钟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通话的信息。
③“黑匣子”中另一个系统是数据记录系统。它可以记录飞机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发动机工作参数,驾驶员动作反应时间等多种数据。它的记录时间为50分钟,以后就除掉旧的数据,再记录新的数据。
④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因此,空难发生后,除了营救机上人员,寻找“黑匣子”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⑤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 (繁杂 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国际通用的荧光橘红色。它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 (耐受 忍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还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有些“黑匣子”还装有用电池作能源的微型声波发射机,可连续发射一种超声波信号。由于有这么多特点,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C)“黑匣子”随飞机残骸散 (sǎn sàn)落在丛林、沙漠、海底、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D)能迅速被人发现寻获。
⑥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1】文中横线处应填括号里正确的拼音或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在文中第②、⑤自然的A、B、C、D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有普通鞋盒那么大。( )
(2)“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 )
(3)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 )
(4)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 )
【4】认真读短文第①自然段,说说在文章开头提出问题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对的涂“√”,错的涂“×”。
(1)2022年3月21日,一架飞机在广西坠毁,过后新闻报道说黑匣子的搜寻工作正在开展,因为迅速找到黑匣子可以让专家分析出飞机失事的原因。( )
(2)所有的黑匣子都是黑色的,而且黑匣子只应用在飞机上。(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花灯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 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默写两句描写中国某一传统节日(除春节外)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________,几下就扫得________。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________,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________的乐谱。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________,几下就扫得________。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________,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________的乐谱。
【2】用“_____”在文段中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从画“_____”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三轮车夫
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别啰唆,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这个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容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1】第一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表面上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它的含义还有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句子,写出人物的内心想法。
(1)“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把心一横:“20就20。”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你从前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至少两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5】如果你是文中的“她”,在车夫转身离开医院的一刹那会怎样想,怎么做?请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进行句子训练。
1.这个飞天梦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难道不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小明。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每个人都是天才》一文,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改成反问句:
(2)语文对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修改病句:
(3)“冬天来了,大雪下起来。”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把这句话写得更生动。
(4)爷爷要去长城。
改为双重否定句:
(5)带走了 童年的 风筝 梦想 我
组成陈述句: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17、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我难道不知道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机难道不是今天早上坠毁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得了你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乐园。
1.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批改作业。(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合力地治理重新泛滥的洪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扫罗王信守自己的诺言。(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改写句子。
①我们难道不应当热心地为他人服务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不计其数的中外游人在广场上漫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自国家实行阳光体育后,你的学校一定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体育竞赛吧。请你将其中的一次比赛写下来,要写清楚比赛的过程和观众的表现。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