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崖( ) 歇( ) 淘( ) 摩( ) 挺( )
涯( ) 遏( ) 陶( ) 摹( ) 铤( )
2、诗词句默写。
1.默写《长歌行》一诗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君一席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水知鱼性,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句子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汉字。
①京张铁路修建不满四年就全线_____工了。
②_____驳的墙壁
③海外游子_____恋着祖国母亲。
④衣衫褴_____的老人
4、用“望”组成词语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1)小明要去______住院的小强。
(2)每当你忧愁烦恼的时候,不妨______蓝天白云,俯瞰花草树木,你就会明白生活依然十分美好。
(3)一天,鲁滨逊爬上岛上的一棵树,临风______。
(4)鲁滨逊______着有一天能坐上一条船离开荒岛。
5、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2)百啭无人能解,____________________。
(3)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万物生光辉。
(5)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之子于归③,宜④其室家⑤,
桃之夭夭,有蕡⑥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⑦。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④宜:和顺、亲善。⑤室家:这里指夫家。⑥有蕢(fén):即蕢蕢。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⑦蓁(zhēn)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灼灼其华”让我们自然联想到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美丽的少女形象。(______)
②从“之子于归”中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在少女出嫁之时表达对其祝福的诗。(______)
③本诗各个章节只变换了几个词,反复咏唱,韵律节奏缺少变化。(______)
【2】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下列诗词句不是以桃花写美人的是( )。
A.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C.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7、阅读理解。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诗人,因此他被称为________。
【2】“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
【3】李白的这首小诗写的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4】诗句“________”这两对诗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8、课内阅读。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___。
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请将诗句补充完整。
【2】《竹石》是一首_____诗,是_______代书画家_________为自己所画的________图而题写的,他是借______言怀,表现了诗人那种______,______,不畏_____、_____的硬骨头精神。
9、阅读理解
为中华之崛(jué)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的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A. 外貌 B. 心理 C. 行动 D. 语言
【2】写出一个可以替换加横线部分的词语。
a、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________
b、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________
【3】回答下列问题。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结合周恩来看到的“中华不振”的现实与他在修身课上的铿锵话语,推想一下他在沉思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 夺目( ) 感染( )
2.照样子,写词语。
红扑扑(ABB式且表示颜色)
潇潇洒洒(AABB式)
3.这段话把夕阳比作快乐的 。并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女口“ ”“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快乐”和“淘气”。从“感染”一词可以体会到当时天和海 的景象。
11、课内阅读
孔子游春(片段)
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骏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1】联系上下文回答
(1)从子路“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2)“有福同享”在文中指的是 。从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 的人。
(3)我们从文中 、 这两个词可以看出颜回确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看了颜回说的话,你还能感受到他是一个 的人。
【2】孔子听了他俩表明志向后,“微微地点了点头”。请你想孔子当时是怎样想的,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也来谈一谈自己的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你知道孔子的一句关于学习或做人的名言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我最棒!
A.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B.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1】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______的描写。
【2】A段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_______的李大钊。
B段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虽然相貌普通,但表现了________的骆驼祥子。
【3】有人说这些描写无关紧要,可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13、在“真相”与“安危”面前,汤姆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他的行为又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寻找问题的答案。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美〕马克·吐温
①【前情提要】为了比试胆量,汤姆和好朋友哈克半夜来到墓地,却意外在这里目睹了一场凶杀案件。印江·乔埃杀死了一个医生后,嫁祸给爱喝酒的醉鬼穆夫·彼得。汤姆和哈克因畏惧印江·乔埃的凶残,打算隐瞒真相。穆夫·彼得即将接受最终审判,而真凶却逍遥法外,于是汤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②当汤姆立起身来,站到证人席上的时候,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他看,不知道他葫芦里卖得什么药。这个孩子显然十分慌乱,因为他受了不小的惊吓。他首先宣了誓。
③“汤姆·索亚,七月十七日那天,大约在午夜时分,你在哪里?”
④汤姆朝印江·乔埃那冷酷无情的脸上瞟了一眼,舌头就是动弹不起来。听众们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听着,可是话就是出不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终于缓过一些劲来,好不容易挤出一点声音,勉强能让法庭上一部分人听见:
⑤“我在墓地!”
⑥“请你声音大一点。不用害怕。你在——”
⑦“在墓地。”
⑧印江·乔埃的脸上掠过一丝不屑一顾的笑意。
⑨“你是在霍斯·威廉斯墓地附近吗?”
⑩“是的,先生。”
⑪“大胆地说吧——声音再大一点儿。你离墓地有多远?”
⑫“就像现在我和你靠得这样近。”
⑬“你当时藏没藏起来?”
⑭“我藏起来的。”
⑮“藏在哪儿的?”
⑯“藏在坟边的几棵榆树后面。”
⑰印江·乔埃露出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惊讶。
⑱“有谁和你在一起吗?”
⑲“是的,先生。我是和——”
⑳“别着急——等一等。你不用提你伙伴的名字。我们会在恰当的时候请他出场的。当时你随身带着什么东西吗?”
㉑汤姆犹豫了一下,看上去有点儿慌张。
㉒“大胆说吧,我的孩子,不要胆怯。说实话总是受人尊重的。你带什么去那儿的?”
㉓“就带了一只——死猫。”
㉔全场发出一阵笑声,法官随即加以制止。
㉕“我们将出示那只猫的死尸。现在,我的孩子,把当时发生的事情统统说出来。你只管说,什么都不要落下,也不用怕。”
㉖汤姆开始说起来,起初有点儿吞吞吐吐,后来说得越来越起劲,话也变得流畅起来。不一会儿,法庭上鸦雀无声,只听见他一个人的声音。每一双眼睛都注视着他,听众张着嘴巴,忘记了呼吸,全神贯注地听着,完全被这个恐怖的神奇故事所吸引,连时间都给忘记了。当这孩子说到故事的最紧张处时,压抑在胸中的愤怒也到达了顶点:
㉗“——就在医生抡起木板,穆夫·彼得应声倒地的时候,印江·乔埃拿着刀冲过来——”唰!那真正的凶手像闪电一样蹦出窗外,冲开所有想拦住他的人,溜得无影无踪。
【1】(拟定标题)读完节选片段后,请你用小标题_________(四个字)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
【2】在庭审过程中,汤姆的心情发生了多次变化,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题。
(1)(内容概括)结合文章内容,补全汤姆的“心跳曲线图”。
心情变化历程:
庭审阶段: 站在证人席上时 ②____________时 法官不断鼓励后
(2)(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在庭审时汤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语文要素: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探究)汤姆举证凶手的故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这段话前后照应,写出了“我”对父亲的表的赞美,请用“ ”画出前后照应的两个句子。
【2】“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个“东西”是指_____________。
【3】将描写父亲的表的内部构造的句子画上“~~~~”。
【4】你的家里一定有表或者钟,请你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下你家的钟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敌人投降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练习。
1.鸟怎么会是恐龙变的呢?
改为陈述句: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人们以为赫胥黎发疯了。因为在人们看来,恐龙早已灭绝。
因为 ,所以 。
3.用画线的词语造句。
这个标本会不会就是那种由恐龙向鸟演变的过渡性生物?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江南风景如画,怎么比得上我的家乡美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每个人都是天才》一文,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改成反问句:
(2)语文对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修改病句:
(3)“冬天来了,大雪下起来。”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把这句话写得更生动。
(4)爷爷要去长城。
改为双重否定句:
(5)带走了 童年的 风筝 梦想 我
组成陈述句: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19、仿写句子。
(1)父爱是北斗,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也能让我辨明方向。
父爱是_______,即使_______,也能_______
(2)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攀岩前行;
选择了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李晓玲对王红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高兴得坐立不安。(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学校是全区人数最多的学校。(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地方太小,怎么容易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宽容如喜雨,滋润人的心田。(仿写句子)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书面表达
本学期即将结束,你一定做过让自己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事,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写下来。
要求:题目自拟。努力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3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