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洛阳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huái   shōu cáng     chì luǒ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zhēng róng nuó y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2、填空

    (1)父亲被害的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

    (2)通过舅姥爷从街上哭着回来和母亲三次昏过去,我们能够体会到父亲被害后全家人____________的心情。

  • 3、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_______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喜欢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流落荒岛→_____________________→获救回国。小说表现了鲁滨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2.《匆匆》是一篇 散文,作者_______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采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法。文章紧扣“_______”二字,细腻地刻画了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2.《________》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借助朝露易逝、花草易萎、百川归海等自然现象警示人们:美好的时光短暂而易逝;人生短促,要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我最欣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用音序查字法查“蒸”字,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再查音节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再查____画。“蒸”字是____结构,共____画。在“蒸融”一词中,“蒸”的意思是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中诗人将主人不在家或不想让青苔留下木屐的痕迹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语言幽默风趣

    B.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并通过一枝红杏,引发无限遐想,让读者想象“满园春色”

    C.本诗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诗人“小扣柴扉”但园主人却“久不开”,说明园主人懒于社交,性情孤僻冷漠

    D.朗读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前两句要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读出诗人的失望扫兴之感;后两句要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读出诗人的欢快、喜悦之感

    【4】诗中揭示了“一切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新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这一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①约客:邀请客人来相会。②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④处处蛙:到处是青蛙。⑤有约:即邀约友人。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眀,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1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时间)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

    2诗中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在诗中画出诗人巧借棋子描写等待友人的情景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使”的意思是( )

    A.让,致使 B.奉使命办事的人

    C.出使 D.使用

    2结合地域特点和唐代的交通特点可知,“使安西”必定是一段( )的行程。

    A.风光无限 B.通畅无阻

    C.繁荣热闹 D.充满艰辛

     

    3解释字词。浥:____________ 客舍:___________

    4从诗中可知,诗人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往往让人想起古人的“折柳相送”,诗句中的“柳”是______________的象征。

     

    6下列哪一项不是诗句所表现出的画面?( )

    A.设宴饯别 B.把酒话别

    C.对酒当歌 D.殷殷相送

    7请你用自己的话替诗人向元二说说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训练。

    吐鲁番盆地

    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射  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   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用音序查字法查"",应查音序(     ),的音节是(    )。

    ""在字典里的解释有五条:(1)水过满,向外流  2)到处都是  3)莫,不要      4)不受约束,随便   5)广阔,长。 "漫天风沙"""应选第     )条解释。 "漫无目的""" 应选第(   )条解释。

    2"    "勾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4人们把吐鲁番称作 火洲是因为________。称为风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______________ ,理由有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这两个事例是: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7吐鲁番人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林阴路在中钻天的白杨,可以________   _______,栽种桃树、梨树,可以 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  ____________ 

  • 10、小名(12)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得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miǎo)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对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叫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我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⑥“!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然。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追着,跑着,挥动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本文贯穿全篇的线索是       。(1分)

    (2)现在的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自己的小名? (2分)

       

    (3)作者是用哪一具体事例来说明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5个字。(2)

       

    (4)曾两次抗议妈妈喊小名,这两次抗议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妈妈的表情如何?  (摘引原文回答) (4)

    第一次抗议的语气        ,妈妈的表情    

    第二次抗议的语气 ,妈妈的表晴       

    (5)为什么妈妈在送别的时候脱口喊出了的小名? (2)

         

    (6)结尾一自然段中的什么东西应该是指什么? (1)

       

     

  • 11、课外阅读。

    马格丽特·桑斯特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十几年前,她遇到一位一条腿严重扭曲的男孩。极富同情心的马格丽特立即将这个男孩带到医院做了外科检查,检查后发现,如果经过一系列的手术,小男孩的腿是完全有可能康复的。经过多方奔走和说服,医院同意减免一部分医疗费用,一位银行家开出了一张限额支票,小男孩的家人以及马格丽特本人也筹集了一部分资金。

    一切进展得非常顺利。“当有一天,我看到小男孩居然跑了起来,”马格丽特在一次演讲中回忆道:“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现在,小男孩已经变成了一位健壮的小伙子。”马格丽特向她的听众问道:“你们知道他今天是做什么的吗?”马格丽特停顿了一下说:“他因为抢劫正在监狱里服着他的三年刑期。”

    说到这里,台下一片寂然,马格丽特已是泪流满面。她硬咽着继续讲述道:“这是我一生中最愧疚的一件事情,我只顾忙于教他如何走路,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教他应该往哪里走!”

    1给这篇短文拟一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下面的词语写一句话。

    (1)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

    (2)愧疚:_________________

    3“说到这里,台下一片寂然”为什么“台下一片寂然”人们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那就是教他应该往哪里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理解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①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②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③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④我们的同志在困        )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⑤中国人民正在受        ),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⑥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⑦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⑧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⑨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1】给本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本段第①~③句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

    B.总结全文

    【4】本段的第⑦句再次重申了“_________________”的生死观。

    【5】根据本段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凡卡呵了一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凡卡称老板的孩子为小崽子带有的感情。(    

    A. 亲热 B. 蔑视 C. 仇视 D. 喜爱

    2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字意思是。(    

    A. 从水里取东西                     B. 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C. 顺手拿或拉                     D. 得到机会

    3文中打发的意思是。(    

    A. 派(出去)                        B. 使离去                        C. 消磨(时间、日子)                        D. 安排、照料

    4把第二段分成两层,第一层应到。(    

    A. 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B. 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C. 只好摇那个摇篮。 D. 我再也受不住了。

    5节选部分是从哪几方面写出凡卡当学徒的痛苦生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⑴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蜘蛛最终缚住了这只强有力的苍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的东西。(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孔雀蛾在飞舞。(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那些鸡在他后面追着叫着,都快把他的耳朵吵聋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廊外面的地板上有一只麻雀在跳来跳去。(改变语序,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官说:“我已经在两个星期以前用锅炉铁板把洞口的大门钉上了一层。”(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在飞翔。(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美的景色,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这是事实。(把一般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抗震救灾英雄的故事,我们怎能不为之肃然起敬?(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完作业后,我们要认真改正并检查作业中的错误。(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子很快就过去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句子乐园

    【1】那天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仿写句子)

     

    【2】天气太热了,小狗只好趴在地上呼哧呼哧喘粗气。(改为双重否定句)

     

    【3】小草长出来了,到处一片碧绿。(改为比喻句)

     

    【4】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改为反问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表达

    一次合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3)语句通顺,意思连贯;(4)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