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延安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根据语境,用恰当的名言警句填空。

    (1)姐姐一心一意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没想到最后却成了模特儿,真是“__________________”啊!

    (2)每当我取得进步想要炫耀一番时,爸爸总是给我浇一盆冷水,我虽然不开心,但我知道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到现在我才发现,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按照拼音写出汉字:

    jiān  bǎng chéng  nuò   bá  shè   chuán xīn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4、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______,百变猴头______,憨厚老成______,阿弥陀佛是______。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 5、请在横线上填写诗句。

    1.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2.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

    4.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词语。

    但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趣味语文。

    唐朝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题为《清明》的绝句,原诗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不简练,你能试着把它改写得简练一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课内阅读。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首诗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写的。

    2这首诗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你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课文《理想的风筝》片断,回答问题。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倘使________        仰仗________

    顽强________        翱翔_______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句子的含义。

    ①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答。

    ①为什么说刘老师的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课文,写一段话来赞扬刘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西军阀阎锡山在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和省长。在此期间,他为了表示自己政治开明,用人唯贤,他在1925年举办山西省县长考试,并特地聘请康有为担任主考官。

    康有为出的考题是廉吏民表,题目意思是清廉的官吏才可做民众的表率。这句话是从宋代包拯奏折中的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引来的。然而,参加考试的县长多为胸无点墨之辈,竟有一位偏不懂装懂,舞文弄墨。他开笔就写道:盛矣哉,世界表之多也,有摄氏表,华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康有为看后,哭笑不得,本想一撕了之,又觉未出心中恶气,也太便宜了这位不学无术之徒,便提笔在卷后批道——

    题为廉吏表,尔却扯及摄氏表,华氏表;今若题为阎锡山论,尔必曰:盛矣哉,山西山之多也,有五台山,有中条山,而今又有阎锡山也。以尔之文观之,学不优,无以仕,百里侯,无望矣!

    以其人之误反讥其人之谬,谬误比照,妙趣横生。阎锡山看了也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1这篇文章的题目你还记得吗?想一想,写在横线上。

    2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   )里。

    ⑴胸无点______   A.某种颜料 B.学问

    ⑵不学无______   A.技能 B.徒弟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廉洁——________ 逃难——_________

    4认真读文,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的打“×”

    ①康有为曾因维新变法失败逃亡国外避难。(

    ②阎锡山是山东军阀,在辛亥革命后曾任山西省都堵和省长。(

    廉吏民表,题目的意思是清廉的官吏不可做民众的表率。(

    ④康有为批试卷是想教训一下不学无术之徒,讥讽其难以胜任县长之职。(

    5结合上下文,试着解释下面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廉者,民之表也,贪着,民之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文中的话说一说,康有为的批语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顾颉刚

    ①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②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③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选项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下列选项中对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B.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C.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反驳本文的中心论点。

    D.使论据确凿充分,更加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突出了中心论点。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数学

    ①欧阳中石生于1928年,小时候绝顶聪明,他有两大特长;书法和戏剧。此外,在文学.绘画和体育方面,他也相当出色。可惜他数学差点,从初中升高中,就栽在几何上,第一年没考上。

    ②关于这件事,欧阳中石有一段回忆。他说,1956年,他已从北大毕业,在通县师范救了两年书,暑假回到老家济南,顺便看望自己读中学的语文老师顾谦。此公乃一代词人、名师顾随的弟弟,因为崇拜鲁迅,连发型和胡须都是仿照鲁迅的样式。巧得很,顾谦老先生当时正在理发,听见有人进门,头也不回,问:“谁呀?”“我。”“是中石吗?”“是。”“现在干嘛?”“教书。”“教什么?”“您猜?”顾老师说:“数学。"

    ③欧阳中石大为惊讶:“您怎么一下就猜到了呢?”

    ④顾老师说“要是语文、历史,你就不会让我猜,既然让我猜,肯定是让人想不到的。初中时,你的数学不好,有一次你的几何不及格,所以我就猜数学。”

    ⑤老师的推理,让逻辑专业毕业的欧阳中石大为折服。

    ⑥但顾老师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正因为数学曾经是弱项,欧阳中石后来特别加强学习,在加强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形成良性循环。高考时,欧阳中石选择的科系就有数学。在北大读逻辑学专业,高等数学是必修课,所以欧阳中石到通县师范教书时,数学已从弱项变成了强项。

    ⑦欧阳中石晓年讲课,深有体会地说:“随着做学问的深入,这才懂得数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在努力攀登的过程中,原来哪里薄弱。就一定得补哪儿。做学问犹如垒金字塔,下底与高是有比例的。下底不宽,是不可能有高度的。”

    【1】这篇记叙文的写作顺序是( )

    A.倒叙

    B.插叙

    C.顺叙

    D.变叙

    【2】联系上下文,第⑤自然段中“大为折服”的意思是( )

    A.拍手叫好,觉得有道理。

    B.让人为之屈服。

    C.十分震惊,打心眼儿里佩服。

    D.表示一个人说到了点子上。

    【3】顾老师一下就猜到了欧阳中石现在教数学是因为( )

    A.初中时欧阳中石数学不好.顾老师认为既然要猜,那结果一定是出乎意料的,只有当初数学不好的人现在教数学才最出人意料。

    B.顾老师知道欧阳中石在北大读逻辑学专业,高等数学是必修课。

    C.顾老师后来听说欧阳中石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因此数学学得好。

    D.顾老师听说欧阳中石上高中后,几何学得特别好。

    【4】文章最后一句话“做学问犹如垒金字塔,下底与高是有比例的,下底不宽,是不可能有高度的。”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没有一句台词的角色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节日》的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③“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④“因为我的角色!《节日》里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

    ⑤“你的角色是什么?”

    ⑥“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地。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但他们不肯透露谈话的内容。

    ⑦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演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⑧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一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⑨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议论节日的意义。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⑩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蹦蹦跳跳、摆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道:“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父亲”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也没有间断,台下的笑声更是此起彼伏。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抢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四十年后,我对那句话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一句台词也没有。

    1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的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报名时______→定角色那天______→排练时______→排练归来______

    2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读下面几个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选自沈从文《腊八粥》)

    【片段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选自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片段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地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选自老舍《过年》)

    【1】【信息提取】请根据以上三个片段,照样子完成填空。

    片段一写的是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故事。

    片段二写的是________

    片段三写的是____________

    这些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

    【2】【把握要点】在以上三个片段中,各有一个体现出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事物,它们分别是( )

    A.腊八粥、饺子、对联

    B.小米饭、饺子、对联

    C.腊八粥、鞭炮、对联

    D.对联、饺子、腊八粥

    【3】【感受方法】读三个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详细的,完成练习。

    A.通过具体事例和描写人物的神态、心理把事情写详细。

    B.通过场景和描写人物的言行表现民风民俗。

    C.用拟人的方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片段一______ 片段二____ 片段三____

    【4】【迁移运用】请仿照相关片段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试着写一写。

    月饼 粽子 元宵 赛龙舟 猜灯谜 舞狮子

    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将下面语句有毛病的地方改正过来。

    (1)这里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缩。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谆谆教导,把我们从一个心智成熟的孩子培养成懵懂天真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认为取报纸是自己一项“权利”,是绝不能让别人侵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小朋友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  

    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说:“两周前我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我这里。”(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人向家里走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玉兰花开得很旺盛。(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游峰的扫路人不但热情开朗,但是乐观自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芳对我说:那是我的铅笔,请还给我。(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夏天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作文

    材料:六一儿童节早晨,我连蹦带跳地来到学校。校园里已是热闹非凡,布置一新。各班都在为下午的庆祝活动排练节目。我来到自己的教室门口却呆住了,只见班主任紧皱眉头,同学们都用焦急的目光望着他。发生什么事了呢

    要求:①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展开合理想象。

    ②用第一人称写。

    5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