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图完成练习。
读完《十五夜望月》,欣赏着美丽的月色,我不由得联想起含“月”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看长江大桥像彩虹降落。”这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我也来写一个这样的句子:________。
3、按要求写出成语。
①形容心里着急的成语:________。
②形容很会说话的成语:________。
4、在括号里填入与加点词语相对应的反义词,使句子通顺。
鲁滨逊被迫离开了( )世界,流落到野蛮的孤岛上,远离了繁华的城市,扎根在( )的山野间,身处这样( )的环境,他回想起过往优良的生活条件,但( )有什么用呢?他选择了勇敢面对,最终摆脱了困境。
5、读读写写。
nuó yí zhēng róng kū wěi duàn liàn yāng miáo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6、阅读《渔家傲·秋思》,体会不同的军旅情怀。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
【2】①“风景异”中“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②戍守边塞的士兵与“秋雁”的不同之处是(______)。
A.秋雁能飞翔空中,士兵却只能守在陆地
B.秋雁能离开边塞南飞,士兵却不能归乡
【3】以下不是“燕然未勒归无计”所体现出的情感的一项是( )
A.思乡 B.哀婉 C.忧心 D.爱国
【4】“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是为( )而流。
A.边塞的艰苦 B.不平遭遇 C.羌笛的曲声 D.壮志难酬,归期无望
【5】请你将以下军旅诗句补充完整。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
7、阅读诗文,完成练习。
(甲)七步诗
曹植①
煮豆持②作羹③,漉④菽⑤以为汁。
萁⑥在釜下燃,豆在釜⑦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乙)反七步诗
郭沫若⑧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注释)①曹植: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②持:用来。③羹:用肉或者菜做成的糊状食物。④漉:过滤。⑤菽:豆。⑥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⑦釜:锅。⑧郭沫若: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甲)诗中,曹植巧妙运用比喻,用“豆”比喻曹植,用“萁”比喻______。“同根生”指__________,“相煎”指_________。(乙)诗中的“豆”成了“_________”,“萁”成了“_________”。
【2】(甲)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诗的写作角度不同,曹植写(甲)诗是希望_________;郭沫若写(乙)诗是歌颂_________。
8、课文理解。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诗的第一句以______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千古边关月夜图,暗写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紧承上句,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句,由______转入______,既含蓄委婉地____________,又侧面烘托了___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 [撒 洒] 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 [zhuǎn zhuàn] 。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 。]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 [虽然 不是] 不想离开那儿,[但是 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 [贯 惯] 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 [lüè nüè]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1】用“\”划去短文[ ]里不正确的字、拼音和标点。
【2】根据意思选摘文中词语。
①经得起人们仔细体会。(_________)
②精神、力气消耗已尽。(_________)
③表示另开一条路或另创一种方法。(_________)
④事情出乎意料,让人难以相信。(__________)
【3】按要求画句子。
①用“ ____ ”画出具体描写毛毛虫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语句。
②用“ ~~~~”画出解释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原因的语句。
【4】下面与原文意思一致的语句是______。
①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其次选准方向,关键是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②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关键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③人能走多远关键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有时也考虑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5】选用一个词语概括“毛毛虫”、比塞尔人和肯•莱文的行走特点。
①“毛毛虫”和 比塞尔人: __________
②肯•莱文:______________
【6】为了告诉我们成功的起点是什么,短文列举了两个方面的事例: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成功的起点是什么?请联系短文和自身实际,简要写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段,选择正确的答案。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这个片段选自《匆匆》,作者是( )
A.老舍
B.朱自清
C.史铁生
【2】文中的加点字形象准确地表达了什么含义?( )
A.时间像神仙一样会飞会变。
B.太阳像人一样要睡觉。
C.时间来得快去得也快,拦挡不住,挽留不住。
11、现代文阅读。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 )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 )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的括号内可以填上关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鲜”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鲜”字在“屡见不鲜”一词中的读音是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___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就热闹起来,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又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弄枪。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边。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髻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1】作者在选段中介绍了哪些花灯?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灯是真正的艺术品,选段是从 、 、 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13、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慢慢地,绿藤上开出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红的、白的、蓝的……蝴蝶飞来跳舞,蜜蜂飞来唱歌。绿窗帘变成了花窗帘!
【1】我会照样子写出带有数字的成语。
例:五颜六色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蝴蝶飞来跳舞,蜜蜂飞来唱歌。
这句话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当做_____________来写。
仿写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把自己捐出去
露露3岁那年,爸爸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了,生活的重担落在妈妈一个人肩上。和妈妈相依为命的日子很清苦,生活也很拮据。
老师常常会在班上组织一些向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的活动。每次,望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拿着零花钱和玩具娃娃跑上讲台,露露的眼神就黯淡了下来。她也很想奉献一点爱心,可是她什么也没有啊,连个像样的玩具也没有啊。
露露很想向妈妈要点钱,哪怕只是一个硬币。可是她不能这么做,露露是个懂事的孩子,她知道妈妈要负担起自己和弟弟的生活已经太不容易了。
那天,班上再次举行向孤儿捐款的活动。放学时,露露敲响了老师办公室的门。
夕阳金色的余晖里,露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她兴奋地告诉妈妈,要把自己捐出去,捐到孤儿院去。见妈妈疑惑地望着自己,露露忙解释说:“我是说我想周末去和孤儿院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我想他们没有亲人,一定太孤独了。”妈妈紧紧把露露搂在怀里,眼里溢满了泪花。
第二天,妈妈带着露露到了孤儿院。接下来每个周末都是如此。
谁都能看出来,孤儿院的小朋友们和露露在一起玩得很开心。露露为孤儿院的孩子们捐赠了一片快乐的天堂。那些快乐美好的日子伴随了她和孤儿院的小朋友们的整个童年。
多年后,露露长大了,成了著名的裁缝。当年孤儿院的小朋友米莉,也有了不小的成就,她们一起被请到了电视台。面对镜头,米莉说:“其实孤儿院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是大家的关怀和温暖。当年露露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她告诉我她把我当朋友,她让我们孤儿院的小朋友知道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
最能表达善意的不一定是钱,而是心。就算我们什么也没有,但我们一定要懂得爱。
【1】“把自己捐出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当年露露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件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儿院的孩子们更看重钱与物品,还是关怀和温暖?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在文中画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
【5】读完文章,你觉得露露的童年快乐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止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树梢。
橙黄色的柿子把树梢压弯了。
树梢被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收到了我们深情的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3)烈士的母亲说: “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而光荣牺牲,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黄山的松树挺秀坚劲。(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挂在岩壁上。(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用带点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难道英语不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她喜欢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们都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将下列句子改变句式。
(1)老黄鹂把小虫塞到一只小黄鹂的嘴里。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被车长全扔了出去。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句子。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把我们深情地祝福收到了。
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女孩叫起来:“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特殊的日子,总让人记忆犹断。在那一个特殊的日子,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特别的事情呢?请以《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事情经过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②注意细节描写。③不少于 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