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字典填空
“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腻”在字典中解释有:①食品中油脂过多;②因食品中油腻过多而使人不想吃;③腻烦、厌烦;④细致;⑤黏;⑥污垢。下列词中的“腻”分别应该选择哪种解释。
细腻( ) 油腻( ) 听腻了( )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到年底,蒜泡得色知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句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突出夸赞腊八蒜
2、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截然不同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1)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灯的数量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
(2)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拼音,写词语。
她独自一人在海滨散步,无名的qī liánɡ( )和jì mò( )之感xí rǎo( )着她,让她感到有一点儿kǒnɡ jù( ),甚至想找一个人liáo tiān( ),她努力kònɡ zhì( )着自己的情绪,绕过沙滩上的zhà lán( ),迅速地回到了宾馆的房间。
4、课内阅读练习
1、请分析下面语句的意思:
① 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 ) 听进——( )
黑暗——( ) 痛苦——( )
暴露——( ) 后退——( )
衰败——( ) 批评——( )
6、课外阅读。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①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②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 )
A.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B.憎恶,厌恨。
C.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吾曹州县吏。( )
A.细小;微小。 B.稍许;略微。 C.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擢:___________ (2)素: ____________
(3)盈盈:___________ (4)脉脉:_____________
【2】把诗句中的叠词画上横线。
【3】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________和_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__________之情。
【4】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谁?把能体现主要人物情感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一滴智慧”改变人生
有一名青年,在美国某石油公司工作,他的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他在公司做的工作,连小孩都能胜任,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
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圈,作业就算结束。他每天如此,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
没几天,他便开始对这项工作厌烦了,他很想改行,但又找不到其他工作。他想要使这项工作有所突破,就必须自己找些事做。因此,他更集中精神观察这焊接工作。
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沉落39滴,焊接工作便结束。他努力思考:在这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呢?
一次,他突然想: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够节省成本?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是,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并不实用。他不灰心,又研制“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非常完美,公司对他的评价很高。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
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却替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名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制油业95%实权的石油王——洛克菲勒。“改良焊接剂”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他成功的关键在于:普通人往往会忽略的平凡小事,他却特别注意。
【1】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两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在这一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呢?
B.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够节省成本?
C.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岂不是能够节省成本?
【2】面对厌烦的工作,这位青年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中的“一滴智慧”指的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洛克菲勒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改良焊接剂”这件普通人往往会忽略的平凡的小事,却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你还知道其他这样的人和事吗?请选一件简单地写下来。可以是听别人讲述的,也可以是在书上或电视里看到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那个星期天
①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②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 )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③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④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⑤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⑥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⑦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 )急遽的变化,孤独( )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喫,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课文选自自传体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代表作有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正确的关联词以及标点符号。
【3】第1段中“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中,“昏暗下去”有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短句的形式突出了“我”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动作,加上后半句的环境,衬托出“我”内心极为兴奋、偷悦的心情。
B.“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简短的语句写出了母亲内心无比烦躁,不断地搪塞“我”,拖延时间。
C.“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写出星期天随着母亲永远干不完的活马上就要过去了,“我”已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D.“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运用短句和句号,强烈地表达了“我”对“那个星期天”的刻骨铭心,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失望、委屈和痛苦之情。
【5】第6段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句,联系加点部分,分析“我”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第7段找出表达同样的内心感受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6段中“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运用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展示“我”______________的心理状态,
【7】第7段中“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中“惊慌”能否改成“慌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次盼望”的具体内容是_____;“第一次盼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从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 形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位母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纵观全文,围绕等待的过程,梳理“我”记在那个星期天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根据意思从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不同形状,不同颜色。___________
(2)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喜气洋洋的景象。__________
【2】“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请用“ ”画出最能体现“有声有光”的句子。
【3】下列对“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个高潮到了”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期间只有元宵节这一天是最热闹的。
B.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十分喜庆。
C.元宵节是继除夕、正月初一之后的又个高潮。
【4】选段中介绍到元宵节的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这个习俗写得详细,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元宵节这一天必须要吃元宵,这寓意_________________。
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越来越少,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要么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要么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鲁滨逊从船上搬来书的东西里还有一些麦子,由于被老鼠啃过了,他就随意把它们丢撒在地止,没想到不久竟长出了嫩芽,后来又结出了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1】选文第一自然段围绕着“帐篷”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滨逊在孤岛上为什么会拥有成群的山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看,鲁滨逊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第一次到苏州
①关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
②第一次到苏州,是随了父亲一道。本来以为读大学了,应该可以自己独自出这趟远门,可是终于遂了母亲的执着。父亲因为几十年前在苏州读的师范,也隐隐地有故地重游的心事,就一起上了路。
③到学校的当天我就出了一个洋相。傍晚带父亲刚踏进人声鼎沸的餐厅,我就在刚拖过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一跤,手中的饭盒摔得老远。我连忙爬起来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尽了双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饭和父亲一起吃起来。饭是我爱吃的米饭,菜则是一律的糖醋口味(这样的伙食我一吃就是四年)。吃饭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偶尔抬眼看看对面静静地坐着吃饭的父亲,却是居家一样的坦然。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感触的吧!从接到来自苏州的大学录取通知,父亲竟然从来没有和我谈起过这个他一度相当熟悉的城市。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对苏州竟是没有一丁点儿印象了吗?
④第二天正式报到,结束后我就陪父亲往教学楼那个方向散步。从宿舍到教学楼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间还有很大一片沟壑起伏的农田。巧的是靠近路边,有一个长满杂草浮萍和寥寥几株莲藕的水塘。水塘看来很少有人清理,水是那种看起来很脏的深绿,酷热中散发出浓浓的臭味。那天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绿肥。在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额头上的褶皱和慢慢滚落的汗珠。父亲说:“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
⑤我知道父亲的意思,这个素不相识的农人和我家乡的爷爷辈叔叔辈一样辛劳而充实。他们将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个个丰年,在朴实而满足的心底珍藏。这块土地的富庶与繁荣,从来就不曾少了这些史册之外的人们。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农人的苏州,也正如我的家乡一样亲切友善。
⑥很快我就将这里当做了真正的家乡。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
【1】用波浪线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2】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表露自己的疑惑,进而引出下文,使自己的疑惑得到解答。
B.因为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父亲对苏州已经淡忘了。
C.从结构上看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从内容上看,父亲绝非对苏州没有印象。
【3】体现父亲对苏州有所感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对素不相识的农人的描写,展现了农人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品格,从而揭示了苏州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1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问题。
(A)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吗?(B)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①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②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③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④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C)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D)
【1】句子“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应放在文中( )
A.(A)处 B.(C)处 C.(D)处 D.(B)处
【2】填入句中①、②、③、④四处的词语,分别是( )
A.虽然 但是 如果 就 B.尽管 可 倘若 因此
C.因此 然而 之所以 是因为 D.因此 然而 倘若 就
【3】下列有关伯牙·子期和孙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又名孙膑,著有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兵书——《孙子兵法》。
B.《高山流水》为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后也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C.孙子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百”是“很多”的意思,而非具体指“一百”。
D.“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流露出的感慨——知音难觅,与伯牙在子期死后的感概相同。
【4】对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设问 B.引用 C.设问和引用 D.反问和引用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办法好,我们一定会采纳。(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像天使一样,默默拯救受病痛困扰的人。(仿写)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
16、“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1.睡梦中的小芳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成“因果关系”的说法
那时候,清政府腐败无能,刚一提出“京张”铁路的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要挟。
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件事令人感动。
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6分)
(1)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 我的心哪,留在祖国的蓝天上。
20、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例: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怎么能驾着小船出海去呢?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1、口语交际。
班级中正在开展小辩论会,有同学认为小学生穿着打扮不要讲究,要简朴。也有同学认为小学生应注意仪表形象,穿着打扮要体面,讲究。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概括出两点理由,并简单说明。
我赞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