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
(1)《鲁滨逊漂流记》一文紧扣“险”字,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人公形象。他的这场苦难经历告诉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骑鹅旅行记》中的主人公尼尔斯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他因得罪了小狐仙被变成了______________。
2、用“望”组成词语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1)小明要去______住院的小强。
(2)每当你忧愁烦恼的时候,不妨______蓝天白云,俯瞰花草树木,你就会明白生活依然十分美好。
(3)一天,鲁滨逊爬上岛上的一棵树,临风______。
(4)鲁滨逊______着有一天能坐上一条船离开荒岛。
3、人们常用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赞美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4、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舐犊(______) 不长(______) (______)连城 (______)黄花
色色(______) 生死(______) (______)鳌头 (______)献佛
天伦(______) 不干(______) (______)相对 (______)炎炎
无可(______) 无情(______) (______)云霄 (______)如水
古往(______) 一走(______) (______)夜夜 (______)而治
5、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①当小企鹅从壳中探出湿漉漉的小脑袋,惊奇地(________)外面的世界时,第一眼见到的不是妈妈,而是疲惫至极又欣喜至极的爸爸。
②当宇航员从太空中(________)我们这颗云蒸霞蔚、生机勃勃的行星时,当月球上的摄影机拍下一轮巨大的地球从月平线上升起时,我们都会为眼前的景象怦然心动。
③他们倾听着流水“哗哗”的声响,(________)满天的星星。
④上周,我们去医院(________)了那位生病的老人。
⑤总理逝世后,其遗体曾受到数以千万计的群众(________)。
⑥他(________)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洪亮而低沉地向他们打招呼。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寒食
[唐]韩翊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1】这是一首______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们,却得到皇帝特赐的火烛,享有特权。
【2】诗歌前两句用 、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3】简单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__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5】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曾几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解题,了解纪行诗,判断。
①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_____
②从“道中”看,诗人写出游,只写到“去”,并没有写到“回”。_____
【2】请找出诗中两处明显的对比,填写下面的内容。
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这是第一处对比:“梅子黄时”正是江南_____时节,难得有这样“_____”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②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第二处对比:山路上苍翠的树树,与来的时候一样_____,森林丛中传来_____________,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3】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心情,判断。
①这首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_____
②诗中“绿阴”和“黄鹂”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三衢山秀丽的景色。_____
③“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是实写,表明黄鹂的叫声。_____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
【1】把横线上写出诗的后两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这是一首______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是______描写。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黄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常报全媒体讯:2018年8月底,全市首个拉圾分类“智能化”机器在景瑞望府小区试点。这个机器不仅能回收纸张还能回收金属、塑料、鞋子和衣物。居民只要刷卡就能用,有相应的积分返利和兑换这种简洁明了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居民的使用积极性。运行两个多月以来,小区入住居民535户,已有412户自愿办卡,参与率近80%,可回收物投放次数3238次,收集重量超过5吨,投放准确率100%,大大节省了人力,更好地帮助废物利用。
(材料三)近年来,常州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但城乡生活圾产生量也在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不断増长,给拉圾处置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们的些生活垃圾中有不容易分解的物质,废弃的电池中含有有毒物质,有部分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果推行生活拉圾分类回收,就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如易拉等)……拉圾分类回收是解决垃圾出路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1】阅读材料一,你知道了垃圾在经过现场分类之后的回收流程:
不可回收生活垃圾:(_____________)→环卫部门收运(____________)
可回收垃圾:环保公司中转站→(_______)→垃圾分类回收新机制流程
【2】材料二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_____和投放的 ______都比较高。
【3】如果你是推行“垃圾分类回收”的小小宣传员,你会如何向小区居民们宣传呢?请你结合材料
入的内容来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检测台
森 林
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
山地有了茂密的森林,下起雨时,雨水一小部分留在枝叶上,大部分落到地面——由枯枝落叶铺成的“海绵地毯”上。这大部分雨水,有的渗进土壤,成为地下水,同时也供森林吸收利用;有的经过枯枝落叶层层过滤,缓缓流到坡下。这样,( )能保水,( )能防止表层土被流水冲刷,大大减轻了旱涝灾害。造林可以说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有的山地要种庄稼,放牧牛羊,不能全面造林,可以适当配置些水土保持林。“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经验很好。这就是说,山顶和分水岭上要有森林,坡度不大的山坡中间要有水平环山带,山麓要有森林护坡护沟。这些林木最好是乔木、灌木都有,这样更能拦截径流,阻挡泥沙,防止崩陷。
在干旱多风的地区,成带成网地造一些防护林,能防止风害,改善墒(shānɡ)情(作物根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由8~10 行树木构成的林带,在迎风面相当于树高5 倍的范围内和背风面相当于树高20倍的范围内,风速都有所降低。在背风面相当于树高5~10 倍处最显著,风速可降低40%~60%。在林带防护范围内,田间蒸发量
可减少10%~20%,相对湿度可提高10%。这样,对农作物幼苗发育,开花授粉,避免风折落粒,乃至减轻冻害,都有好处。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括号里。
既……又…… 虽然……但是……
如果……就……
【2】“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在文中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明防风林带的作用时,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森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上面的短文,你有什么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乐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摔坏小提琴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欧洲。‖
有一次,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手将在某地演奏。广告上说,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有一些听众简直惊呆了。为了想看一看那高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音,也跟着音乐爱好者蜂拥而来。
高朋满座,演奏家开始演奏了,那把引入注目的小提琴发出了异常美妙的乐音,使听众如痴如醉……
一曲临终,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具宝贝乐器的魅力的时候,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顿时,四座皆惊。‖
音乐会的主持人立刻跑出来,宣布道:“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摔碎的,并不是五千元的,而是一元六角五分的小提琴,音乐家为什么这样做,这个嘛,各位会清楚的。现在,要以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来演奏了。”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那和刚才差不多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
【1】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1)_____ (2)______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马上——( )
昂贵——( )
非常——( )
有名——( )
【3】回答问题。
(1)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想看一看那高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音”句中的“它”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听众为什么“惊呆”了?听众为什么“惊叹”?四座为什么“皆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下面有几种理解,请选择正确的一项(______)
(1)音乐艺术高的人,用不好的琴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
(2)技艺的高低要通过比较才能分得出来。
(3)一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决定于他所使用的工具,而主要是看他的技艺。
12、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参与策划组关于“戏剧的活化石——傩戏”的宣传页设计。
我看傩戏(节选)
叶辛
①我看过这么几次奇特的戏剧演出。
②舞台嘛,仅仅只是山坡、田野或是村寨上平顺的坝子,戏剧便在坝子里或是地坪上演出。观众大多站在坝子四周的山坡上,或是村寨团转的木板房上、树上、坝墙上,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观赏。很像城市中路人围观“猢狲出把戏”那么一种情景,只是气氛要热烈得多。演员们不像一般戏剧中那样须脸部化妆,而是穿着清一色的蓝黑双色长衫,黑面白底鞋,同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每个演员都戴着一只木雕的面具。考究的面具必然连着头盔,油刷得金碧辉煌,神采奕奕。面具雕出的形象,便是剧中人的身份。男人可演女角,反过来女人也可扮演男角。戏剧演出中,有唱有打也有对白,对白的韵律总让我想起小时候上海弄堂里曾经在孩子们中盛行一时的绕口令:“蜜蜂叮瘌痢[注],痢痢背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最精彩的要数武打,这是任何现代戏剧舞台上都没有的表演程式,称作“套路”。一旦戏到高潮,矛盾尖锐,武打激烈时,那“套路”便一一变幻转换,恰像千军万马在那里死命厮杀。无论哪个名称的“套路”都得跳,跳得激烈处,演员们全都进入了角色,锣响鼓也齐,坝子里地坪上的尘土跟着飞速踢踏的脚步轻扬起来,活似硝烟弥漫的战场。围得密密实实的观众群中自然更是鸦雀无声,一起入了戏。
③这便是我在曾经插队落户的贵州安顺看到的傩戏。当地老百姓照着自己的习惯,称作“地戏”,可能是地戏少不得打、少不得跳吧,故而演地戏也就叫跳地戏。
④对我来说,看地戏不单单是看演出,去熟悉绕圆场便表示千里行军,蹬爬椅子便说明是在翻山越岭。即便随意地瞧瞧那些四乡八寨来看跳地戏的老少乡亲,不能不说也是一种享受。在我的眼里,这些男女百姓本身也如同地戏一般稀罕好看。
⑤原来在贵州安顺附近的山乡里,居住着不少自称是“京族”的乡民。他们男子穿长袍与尖头钉鞋,女子则几乎是清一色古装,据考证谓纯粹的明朝服饰。他们的房子也不同于其他村寨的泥墙茅屋、木板房、砖瓦房,住的绝大多数为石板房,也有被远来的旅游者直接叫作“石头寨”的。这些村寨,有石头垒的坝墙,还有寨门。又因为这些以屯、堡命名的村寨往往散布在山光水色的田坝乡野间,风光古朴宜人,常常会令人产生流连忘返、恋恋不舍之感。地戏便产生在这样一片乡土和环境之中。
⑥询问当地人,答复是当然的自豪和肯定:这地戏的一招一式,一服一饰,全都是依照古老年代传下来的样子设计,没得啥子变化走样的。可能是因了这点,竞被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们惊呼为戏剧的“活化石”。
(选文有删改)
【注释】瘌痢:指黄癣,它是位于人头部的一种皮肤病,又名“秃疮”。
【文字内容设计】
【1】(信息提取)宣传页上需介绍傩戏的特点,请根据文章第②段,完成下面的表格梳理。
(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 “奇特”之处 |
舞台位置 | 山坡、田野、_________或是________ |
演员妆容 | 身着__________,脚穿________,面戴_______ |
表演程式 | 有变幻多端的“套路”,但无论什么“套路”都离不开__________ |
【2】(内容理解)宣传页的标题计划拟作“戏剧的活化石——傩戏”,请你帮忙拟写理由,提交给策划组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
【图案内容设计】
【3】(拓展探究)请你从下面选择一个图案,放置在宣传页的左上角,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A.面具 B.表演场面 C.传统服饰
______________
13、阅读材料,判断下面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选做题)
材料一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不过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到了明代,才改称“春联”。
材料二 春联的内容很讲究。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与祝福的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体现商家希望生意兴隆的春联。
【1】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的文字讲究对仗工整、简洁精巧。(______)
【2】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与“符”都指“桃符”,即春联。(______)
【3】春节将至,某小学将“人和家顺福星照,心想事成鸿运开”这样一副春联张贴在学校,门口是合适的。(______)
14、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上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指出几个显示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描写雪的情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外形,而且包含作者的喜爱之情,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_____。
【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15、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为肯定句。
(1)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靠扇动翅膀保持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是柔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得些知识绝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一个人不为姑娘们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成“因果关系”的说法
那时候,清政府腐败无能,刚一提出“京张”铁路的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要挟。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理解破折号的用法,仿写一个含有破折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北京的春节真是十分热闹非凡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汤姆说,他认为他不会在意的。(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给出的句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疫情中的逆行者点赞。
疫情中的逆行者,像虎一样勇猛和无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语言表达。
认真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按要求完成习作。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要求:①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读后感。②重点写出自己感受,不宜过多重复寓言故事的内容。
③不要透露个人真实信息。
④题目自拟。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