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开导、启发。________
②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该怎么办。________
③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________
④抱歉而又内疚。________
⑤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________
⑥没有空着的座位,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________
2、根据本单元内容补全词语或俗语,并完成练习。
①(______)(______)动听 ②(______)(______)敬敬 ③信手(______)(______)
④迫不(______)(______) ⑤无心插柳(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两个与词语①结构相同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⑤是一句俗语,它的前半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论文获奖的消息,他___________地告诉了他的老师。(选词填空)
3、读读背背,按原文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花淘尽英雄。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3.孤村落日红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飞鸿影下。
4.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拼音,写词语。
pí juàn jiǎo bàn áo yóu guī lì dàn shēng
( ) ( ) ( ) ( ) ( )
xuán wō huā pǔ chōng jǐng lú gǔ hén jì
( ) ( ) ( ) ( ) ( )
5、填入反义词
凉爽——________ 开始——________ 果断——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鉴: 。
②徘徊: 。
③渠: 。
④清如许: 。
⑤源头: 。
⑥活水: 。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3】怎样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歌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才上马齐声儿喝到,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1】解释从“才上马……心焦”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解释”要路”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感恩的心
老师,是世界上最平凡却又最伟大的职业。有人说老师是无私的蜡烛,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在我的心里,老师像连接知识与人类文明的桥梁,引导我们一步步踏向知识的彼岸。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堂很特别的作文课,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那是语文老师“改变”了上课的传统方法,带我们到了实地“考察”。要我们以拥抱大自然为题,把春天里的各种风景写出来。语文老师怕同学们弄虚作假,不能写出真情实感;又怕同学们没有时间外出,不能寻找春天来临的足迹,便决定亲自带同学们来到公园寻找春天。同学们知道后高兴得欢呼雀跃,兴奋得手舞足蹈。因为这毕竟是同学们第一次外出上课。来到公园,语文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各种在春天里盛开的花,并且现场就请同学们描述各类花朵的外形与香气。在游园的最后,老师笑着说:“写作文,就是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且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语文老师的话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写作文的真谛,同时也佩服语文老师上课方法的“独特”。
就是这样,我们的语文老师用自己授课的方式,用自己关爱学生成长的朴素情怀,表达了一种“烛光和春蚕”的精神,老师啊,您是我们学习的导师、您是我们做人的楷模,我们能报答您的只有加倍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老师啊,请您相信我们,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将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您对我们那份真诚的爱。
【1】找出文中的一对近义词。
( )——( )
【2】人们常把老师比作_______ 、_______、_______ ……“我”觉得老师还像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_______,“我们”语文老师“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节作文课,“我”感悟到了写作文真谛,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中的“‘烛光和春蚕’的精神”是指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们平时上作文课是怎样上呢?用三两句话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现代文阅读
哨卡
在风雪迷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可能坠落悬崖。
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是先把脚踩实,再回头拉将军的手。将军最近考察了这带的所有哨卡,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早上,将军还在山下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狂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接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登上了海拔五千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打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一行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卡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的规定是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得更生气了,他提高了嗓门:“你就这么带兵的?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
“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立正的战士。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军人,行了一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哨卡 ________(kǎ qiǎ) 坠落________(duò zhuì)
将军一行 ________(háng xíng) 伫立________(zhù chù)
【2】摘抄一处描写天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句子,回答问题。
①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哨兵“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哨兵为什么“合上嘴”?________
②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军人,行了一个军礼。将军为什么要敬礼?这个军礼表示的是什么意思?________
【4】在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或崇敬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独享“体罚”的秘密
①弗洛斯特女士,是全镇男女老少心中的严师。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大家心里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②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奉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③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她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在了试卷上。
④晚上,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自首。
⑤第二天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站到了老师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就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
⑥“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要接受惩罚。”
⑦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清楚了。
⑧她吩咐我们分别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她说。
⑨我抖抖嗦嗦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
⑩尽管我自己没挨揍,眼泪却出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⑪“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开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⑫“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了勇气:“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了?”
⑬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越过办公桌,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揍呀!”
⑭怎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⑮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我想,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一定都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1.默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弗洛斯特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全文,我们感受到弗洛斯特女士不仅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________的老师。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⑤段至第⑭段的内容,用文中的词语填写“我们”接受惩罚的经过。请选一选。(只填序号)
战战兢兢→( )→( )→( )
①恍然大悟 ②惊恐得难以自持 ③大声哭叫
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1】这段话共有________句话。
【2】选文中________要借尾巴。
【3】小鱼姐姐为什么不把尾巴借小壁虎?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焰 火
①“砰——磅!”“砰——磅!”陶虎臣走一二十步,放一个,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孩子里有胆大的,要求放一个,陶虎臣就给他一个:“点着了快跑!崩疼了可别哭!”其实是崩不着的。陶虎臣每次试炮仗,特意把其中几个的捻子加长,就是专为这些孩子预备的。捻子着了,嗤嗤地冒火,半天,才听见响呢。
②陶虎臣长得很敦实,跟他的名字很相称,陶家炮仗店的生意本来是不错的。他家的货色齐全。同时,陶虎臣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一种老式的焰火,有的地方叫花盒子。
③今年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时间定在八月十六。地点定在阴城。
④这天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各种卖小吃的都来了。卖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的、芝麻灌香糖的,卖豆腐脑的,卖煮荸荠的,还有卖河鲜,卖紫皮鲜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⑤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陶虎臣点着了焰火了!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
⑥这种花盒子是有一点简单的故事情节的。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万花齐放之后,有一个间歇,木架子下面黑黑的,有人以为这一套已经放完了。不料一声炮响,花盒子又落下一层,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焰火。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人,一个泥头的纸人,这人是个瘌痢头,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瘌痢头,瘌痢头四面躲闪,手里的芭蕉扇不停地挥舞起来。最后一套是平平常常的。只是一阵火花之后,“扑鲁扑鲁”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字是灯球组成的。虽然平淡,人们还是舍不得离开。火光炎炎,逐渐消隐,这时才听到人们呼唤:
⑦“二丫头,回家咧!”
⑧“四儿,你在哪儿哪?”
⑨“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⑩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本文选自汪曾祺的《岁寒三友》,题目为编者所加,选时有删改
【1】陶虎臣的绝技是______,八月十六放的焰火是有故事情节的,最热闹的是_________,最有趣的是________。
【2】读第①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陶虎臣的语言描写,可以体会到他对孩子充满爱。
B.从“特意”“专为”等词,可以感受陶虎臣对孩子的呵护
C.写陶虎臣放鞭炮的场面是为了强调他出色的做焰火的绝技。
D.写陶虎臣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突出他很受孩子们欢迎。
【3】读第④-⑩自然段,写出人们看烟花过程的心情变化。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读下面句子,注意加横线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
_______
(2)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中,看到精彩的焰火,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展开想象,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把他们的表现写下来。
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小熊听了,高兴地说:“森林里的‘气象站’真有趣呀!”
【1】“森林里的‘气象站’真有趣。”这句话把 比作 。
仿写: 真有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高兴——(___________) 有趣——(___________)
15、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送小王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带弟弟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都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肯定很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江南风景如画,怎比得上我的家乡美丽?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董存瑞炸掉了敌人的暗堡。
①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马是跪着的。
________
②天空出现一匹马。
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图书馆。
改成反问句: 。
2.海上日出很壮观。
改成感叹句: 。
3.草原的景色很美。
改成比喻句: 。
21、题目:小事不小
提示:小事往往包含着智慧、道理;小事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真可谓“小事不小”。你在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小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一篇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