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迫不(_____)待 无(______)无悔 (_____)(_____)心长 (_____) (_____)不安
(_____)然而止 (_____) (_____)其境 (_____)(_____)敬敬 (_____) (_____)动听
1. 选词填空。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来到了,我始终记得一年级时我_________地跨进校门,记得您______地对我们进行教导,记得您________地带领我们成长。
2. 照样子,写词语。
无( )无悔(ABA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敬敬(AAB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画“﹏﹏﹏”的词语写一句夸奖老师的话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陡峭——(________) 特殊——(________) 送行——(________)
舒适——(________) 悲惨——(________) 愈合——(________)
3、辨字组词。
炊(____) 魅(____) 拆(____) 凑(____)
吹(____) 魁(____) 折(____) 揍(____)
4、“四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内容。
1.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词不少,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去感受不一样的春光。韩愈眼里的春雨是:“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叶绍翁眼中的春色是:“___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杜牧看到的春景是:“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朱熹心中的春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
2.《增广贤文》里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如“读书须用意,_________。”也讲到了与人交往,如“路遥知马力,_________。”
6、课内阅读我最棒。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
C.竹子很有劲。
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
【2】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________的品质。
【3】最后一句诗中的__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4】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下列还有哪些是题画诗?用“√”标出来。
A.《墨梅》( ) B.《惠崇春江晚景》( )
C.《滁州西涧》( ) D.《江南春》( )
7、课内阅读。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___。
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请将诗句补充完整。
【2】《竹石》是一首_____诗,是_______代书画家_________为自己所画的________图而题写的,他是借______言怀,表现了诗人那种______,______,不畏_____、_____的硬骨头精神。
8、阅读古诗,再按要求答题。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应怜屐齿印苍苔: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扣柴扉久不开:__________________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
B.这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格的记游诗。
C.这首诗写诗人兴致很高地去拜访园的主人。却吃了个闭门羹,所以情绪低落。
【3】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了你什么样的哲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9、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坚持阅读
文·王蒙(节选自《文化掂量》)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通过手机什么都知道了,这种情况下还能有头脑的独立思考吗?
而我自己呢,不能忘记九岁时候到“民众教育馆”借阅雨果《悲惨世界》的情景:我沉浸在以德报怨的主教对冉阿让的灵魂冲击里,我相信着,人们本来应该有多么好。
不能忘记十来岁时我对于《大学》《孝经》《唐诗三百首》《苏辛词》等的狂热阅读与高声朗读背诵,那也是一种体验:人可以变得更雅训,道理可以变成人格,规范可以变成尊严与骄傲。
不能忘记十一二岁时从地下党员那里借来的华岗著《社会发展史纲》、艾思奇著《大众哲学》,新知书店的社会科学丛书:杜民著《论社会主义革命》、黄炎培的《延安归来》、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那是吹开雾霾的强风,读了这些书,像是吃饱添了力气,像是冲浪登上了波峰。
不能忘记十八九岁时对于中外文学经典的沉潜:鲁迅使我严峻,巴金使我燃烧,托尔斯泰使我赞美,歌德使我敬佩,契诃夫使我温柔忧郁,法捷耶夫使我敬仰感叹……而在艰难的时刻,是狄更斯陪伴了我,使我知道人必须经受风雨雷电、惊涛骇浪。
读书使我充实,阅读使我开阔,阅读使我成长,阅读使我聪明而且坚强,阅读使我绝处逢生,阅读使我在困惑中保持快乐地前进。
书与生活可以互证、可以互补、可以互见。就是说,通过读书,我看出生活是怎么回事;通过生活,我看出书是怎么回事。
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用脑筋读书,而绝对不只是随大流、随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谈,最后变成聪明的、万事通型的白痴。
坚持阅读,受益无穷。在触屏时代,不要做网络的奴隶。
【1】文中画“ ”的句子使用了什么句式?不改变句意换一种说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沉浸:______________ 骄傲:____________
【3】用“﹏﹏﹏”标出本文的中心句,简要说明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的?
① ② ③
【4】如何应对网络触屏时代碎片化浏览?用“ ”在文中标出。
【5】介绍自己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并说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再现了许多中外著名作家,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你了解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类文阅读
北平年景(节选)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吃饺子为“煮饽饽”。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做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距,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地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jī),是为“压岁”。
孩子们玩花炮是没有腻的。九隆斋的大花盒,七层的九层的,花样翻新,直把孩子看得瞪眼咋(zé)舌。冲天炮、二踢脚、太平花、飞天七响、炮打襄阳,还有我们自以为值得骄傲的可与火箭媲(pì)美的“旗火”,从除夕到天亮彻夜不绝。
【1】根据短文内容,找出不是同一类的词语,画上横线。
(1)年菜 炖肉 芥末墩儿 鱼冻儿
(2)二踢脚 九隆斋 大花盒 太平花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意思是说过年要表演关于吃的节目。(________)
(2)“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意思是说饺子好吃,躺着舒服。(________)
(3)“沐恩解禁”指的是孩子们过年时可以随便玩耍。(________)
【3】短文通过对北京过春节时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孩子们_________等习俗的回忆,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4】作者笔下的除夕宵夜有什么考究?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泊在月光上的村庄
周锋荣
①月光如水一样涨起,村庄像一只大船,在清澈中晃动。
②月光引领着我走向一片田野。只见稻田荡漾起涟漪,把月光荡漾得如碎银子。一( )已经抽穗的稻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等待着菜农收割时的笑声。稻香飘来,在农人的鼻子里醉了一回。青蛙禁不住忍了一天的寂寞,纵情演奏着此起彼伏的乐章。
③高高低低的庄稼,在月夜更具灵性,飞快地生长。一( )韭菜绿得发亮,舒展着美丽的叶子,在风里婀娜着身姿起舞。茄子、辣椒等蔬菜,沉浸在月光中,蓬蓬勃勃的,被风吹得浪漫,随心所欲地开着各色花朵,守望着各自的位置。一片苦瓜藤,密密麻麻地爬上了院墙,一条条苦瓜被一阵阵夜风拨动,好像许多顽皮的孩子,在月光下快乐地荡秋千。
④浩浩的白光,笼罩着一( )茂盛的瓜园,一( )敞开的瓜棚。绿色的瓜秧欢快地铺满了地,黄色的花朵嬉笑着开满了地,圆滚滚的大西瓜展览着圆滚滚的喜悦与甜蜜。瓜棚下,看瓜人躺在天地之间,用宽厚的鼾声,淹没了蛐蛐、蝈蝈的鸣奏。
⑤月亮越升越高,柔和中撒下一层遐想。小时候的月明之夜,我和小伙伴拿着竹竿和网袋,成群结队地出发,先是在空地上表演自编的舞蹈,然后到小河畔追赶草丛里的青蛙,在水渠边捉拿槐树上的夏蝉。忙活了几小时,最大的收获是第二天的饭桌上,出现一碗青椒炒蛙肉的好菜。偶尔也看到过几条水蛇,惊得四处乱跑,使我们常常忘记了生活的辛酸。
⑥月光轻摇着村庄,把村庄送进梦乡。村庄的月夜里,一切都是从容的。泊在月光上的村庄,教会了我无论物欲如何横流,脚下也要干净如月光。
(有删改)
【1】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畦畦 片片 棵棵 个个
【2】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填空。
月光下的田野非常美(1)看到了:_______(2)闻到了:________(3)听到了:________
【3】“绿色的瓜秧欢快地铺满了地,黄色的花朵嬉笑着开满了地。”简析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很多内容都有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文章的内容联系紧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在文中找出与第⑥段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矢志寻蒿人
①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②20世纪60年代,39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药的研发。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的试验,一次一次的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③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她从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青蒿素疑似有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一口吞服而下。提取物的剂量从0.35克开始,递增至0.5克、1克、2克、3克、4克、5克。数日之后,从实验室里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④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青蒿素的创新研究,并更加关注老药新用的问题,不断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其中,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⑤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面对赞誉,她总是淡淡一笑:“没有大家的无私合作,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屠呦呦的名宇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是鹿儿所食的一种普通野草。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萬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
⑥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的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矢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淡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第②段中描写屠呦呦完成使命的具体做法的句子。
【3】阅读第②到④段,参照示例,简要概括事件内容。
文章写了屠呦呦________________;以身试药,证实药物安全;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事。
【4】阅读文中画~~~~的句子,屠呦呦“没有丝毫迟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三位同学对第⑤段中部分内容的批注,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屠呦呦“衣着朴实”的外貌描写,体现了屠呦呦因为年纪大而不注重衣着的特点。
B.“淡淡一笑”的神态描写和“没有大家的无私合作,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屠呦呦热情待人、谦虚诚恳的精神。
C.“屠呦呦正像哪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这句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屠呦呦默默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6】2019年国庆前夕,屠呦呦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请联系短文内容结合自己对屠呦呦的了解,为她写一份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丢失的玩具
雕塑家有一个十二岁的儿子。
儿子要爸爸给他做几件玩具,雕塑家从来不答应,只是说:“你自己不能动手试试么?”儿子就很气愤。但时间一长,他拗不过爸爸,便不再哀求、纠缠,试着按自己的想象制作起来。期间,雕塑家对儿子的“工作”不管也不问,放任自流。孩子常常造出些奇形状的东西,自己很快活,但不久便玩腻了,重新制作。
为了制好自己的玩具,孩子开始注意父亲的工作,常常站在大台边观看父亲如何运用各种工具,然后模仿着运用于玩具制作。父亲也从来不向他讲解什么,依然放任自流。
一年后,孩子好像初步掌握了一些制作方法,玩具造得颇像个样子。这时,父亲偶尔会指点一二。但孩子脾气倔,从来不将父亲的话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父亲也不生气。
又一年,孩子的技艺显著提高,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弄各种人和动物的形状。孩子常常将自己的“杰作”展示给别人看,引来诸多夸赞。但雕塑家总是淡淡地笑笑,并不在乎似的。
忽然有一天,孩子存放在工作室的玩具全部不翼而飞!他十分惊疑!父亲说:“昨夜可能有小偷来过。”孩子没办法,只得重新制作。
半年后,工作室再次被盗!孩子很伤心,决定将自己的玩具全部搬进卧室;但父亲不允许,说会弄脏家里。又半年,工作室又被盗了为生了如此多次,孩子已渐渐长成一个少年。他有些怀疑是父亲在捣鬼:为什么从不见父亲为失窃而吃惊、防范呢?
偶然一天夜晚,儿子从外边归来,见工作室灯亮着,便溜到窗边窥视:父亲背着手,在雕塑作品前踱步、观看。好一会儿,父亲仿佛做出某种决定一转身,拾起一把斧子,将自己大部分作品打得稀巴烂!接着,将这些碎土块堆到一起,放上水,重新和成泥巴。孩子疑惑地站在窗外,这时,他又看见父亲走到他的那批小玩具前!只见父亲拿起每件玩具端详片刻,还用脸颊贴贴它们,像亲吻似的!然后,父亲将儿子所有的自制玩具扔到泥堆里搅和起来!
当父亲回头的时候,儿子已站在他身后,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
父亲有些羞愧,温和地抚摸儿子的脸蛋儿,吞吞吐吐地说:“我,不是,哦,是因为,只有砸烂较差的,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
又十年,父亲和儿子的作品多次同获国内外大奖。
【1】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看,儿子的玩具是怎样丢失的?丢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要爸爸给他做几件玩具,爸爸从来不答应,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态度发生过哪些显著的变化?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
【5】“好一会儿,父亲仿佛做出某种决定”,你觉得父亲做出的“某种决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
童年(节选)
他开始讲他小时候的事。干瘦的身体轻轻地晃着。说得非常流利。他的绿眼睛放射着兴奋的光芒。红头发抖动着,嗓音粗重起来:“啊。我说,你可是坐轮船来的。坐蒸汽车来的。”“我年轻的时候得用肩膀拉着纤。拽着船往上走。船在水里。我在岸上。脚下是扎人的石块儿!没日没夜地往前拉啊拉。腰弯成了弓。骨头嘎嘎地响,头发都晒着了火。汗水和泪水一起往下流!亲爱的阿廖沙。那可是有苦没处说啊!我
常常脸向下裁倒在地上。心想死了就好了。万事皆休!可我没有去死。我坚持住了。我沿着我们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走了三趟。有上万饿里路!第四个年头儿上。我终于当上了纤夫头儿!”我突然觉得这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变得非常高大了。像童话里的巨人。他一个人拖着大货船逆流而上!他一边说一边比划。有的时候还跳上床去表演一下怎么拉纤,怎么排掉船里的水。
【1】听外公讲述自己的童年之后。“我”眼中的外公发生了什么变化?用”___ ”在文中画出来。
【2】在“我”眼中。外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小说情节。选择正确的答案。( )
A.残酷无情,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地发作。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形象。市侩气十足。
B.善良慈爱。爱亲人、邻居。爱所有的人。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内心深处绽放着仁爱之光。
C.善良慈爱。能辨别好坏。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D.他是-一个手工业者。老实本分,但脾气暴躁。经常毒打妻子。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15、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对我说:“我今晚加班,回家会晚一点儿,你先睡觉。”(改成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原意。
1.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换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辅导我。我学作文。(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4分)
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封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使节。
缩句:
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用了什么用词手法?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请你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19、照样子写句子。
例:工人提起来汽灯。
工人把汽灯提起来。
课间,马小朋擦干净了黑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丢失手表的我在附近的几栋教学楼白墙上最醒目的位置贴了几张寻物启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展示。
题目:再见了,____________
提示:选填内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班级、老师、同学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