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悄(________) 铺(________) 耍(________)
消(________) 捕(________) 要(________)
钓(________) 睡(________) 喊(________)
的(________) 锤(________) 减(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炎帝________ 少女________ 名曰________
溺水________ 返回________
3、日积月累。
1.(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2.灯不拨不亮。(_______________) 。
3.一时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于理。
4.我知道“人心齐,(_______________)”表示团结的力量大,像这样表示团结意识的谚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忽然闭口立。
4、照样子,写词语。
(1)例:老老少少(AABB)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例:再接再厉 (ABAC)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例:香喷喷(ABB)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例:琢磨琢磨(ABAB)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照样子,给下面的字加上一笔,变成新的字,再组词。
例:人(大)(大山)
牛( )( ) 十( )( )
口( )( ) 二( )( )
了( )( ) 云( )( )
6、课外阅读。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最能概括青松特点的是( )。
A.挺且直 B.高洁、挺直 C.高洁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
A.坚强、勇敢、不畏艰难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
B.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希望的精神品质
3.《青松》和《苍松怪石图题诗》都描写了青松的品格,《青松》中赞美松树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苍松怪石图题诗》中赞美松树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写,都表现了作者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精神。
7、默写古诗《暮江吟》,并填空。
暮江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江吟》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时间是在深秋季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日落时的瑰丽景色;“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江边月夜的美丽。
8、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作者____,词牌名是____,从题目看,本词描写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表达了词人____的思想感情。
【2】本词中通过对嗅觉和听觉的描写,展现丰收景象的诗句是哪两句?
____
9、课外阅读。
乡下一间(简朴、简陋、简单)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倾听、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他正想着,突然,“滴答”一声,一滴水落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上瞧,又滴了一滴水,正好滴在他眼睛里。他跳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啦!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看滴下来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
“峨,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即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上楼去了,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津津有味)地弹着。旁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苦闷、思索、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 当他下楼时 不禁暗暗感叹道 真努力啊 怪不得是位伟大的音乐家
【1】在文中的括号内选一个正确的词,并在上面打“√”。
【2】给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3】用“ ”来出描写优美琴声的句子。
【4】楼上滴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________)。
10、阅读理解。
美丽的鄱阳湖
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像一颗巨大的绿宝石,点缀在祖国母亲金色的腰带——长江上。它令人向往,令人赞美。
鄱阳湖令人陶醉的是它的美丽多姿。风平浪静的时候,郗阳湖就像一面镜子,湖边的高山倒(dǎo dào)映在湖中,不正是仙女在梳妆打扮吗?微风吹过湖面的时候,碧波荡漾,在金色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叫人心旷神怡。当湖面狂风大作的时候,几百里的水面白浪滔滔,汹涌澎湃,风声水声响成一片,就像那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鄱阳湖( )什么时候,( )会使人产生遐想,兴奋不(已 己)。
鄱阳湖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它那丰盛的水产。这里的水产名目繁多,有味道鲜美的青鱼、鳊鱼,有披盔戴甲的龙虾、螃蟹,还有(文 闻)名全国的红眼银鱼……每年秋冬季节湖水下退时候,鄱阳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艘艘机帆船“嘟,嘟,嘟……”地穿梭来往,一网网鱼虾装满了舱,大大小小的鱼儿在舱内乱跳乱撞……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渔乐图”啊!
啊!鄱阳湖,人们爱你的美丽多姿,人们赞美你的物产丰富。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合适的拼音或汉字。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造句。
心旷神怡(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心旷神怡(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2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围绕这句话,作者分别描写了鄱阳湖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时候的不同景象。
(2)文中画“____”的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鄱阳湖比作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比作仙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鄱阳湖的静态美。
【5】你喜欢鄱阳湖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但最可惜的还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基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但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么?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行途中,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情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作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无防翻翻,发现某本书不怎么样,“疯得很”“瞎糊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构成状况与人生面临抉择态势的道理。有的社会上普遍认为是坏的书,出于好奇心,我们总想拿来读读,其实只要不让逆反心理把我们的思绪推向混乱与偏颇,在好奇心驱使下把那样的书拿来翻翻也无大碍,绝大多数读过一定数量好书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排拒那些坏书的影响。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理智与富于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以后,书应是人不可离异的终身伴侣!
【1】给短文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
【2】“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句话包括了哪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与“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相呼应的句子。
【4】读书有什么益处?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如何有选择地阅读书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个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台下一片寂静,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得见。
⑨从此以后,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地看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他们就像乡间的那些草,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色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1】“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下面哪种草文中没有提到______
A.蒿子
B.蒲公英
C.牛耳朵
D.含羞草
【2】“这时,却爆出冷门,有个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中的“冷门”的意思是_____
A.寒冷
B.想到的事情
C.注意到的事情
D.意料不到的事情
【3】对于这个孩子的成功,下面哪句名言形容得不恰当______
A.不怨天,不尤人。
B.有志者事竟成。
C.言必信,行必果。
D.天生我材必有用。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
A.画龙点睛,抒发情感。
B.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C.发挥想象,突出品格。
D.引起联想,赞美小草。
【5】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大方——( ) 重视——( ) 凋谢——( ) 落落大方——( )
【6】“台下一片寂静,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得见。”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______
【7】“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请你联系生活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
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下面是小源做的一项小调查,用数据说明了一些问题。请你认真看一看,帮小源做个简要的调查分析吧!
某市小学四年级100名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查项目 | 家庭作业情况 | 睡眠状况 | 体育锻炼情况 | |||
调查情况 | 2小时 以上 | 2小时 以下 | 8小时 以上 | 8小时 以下 | 1小时 以上 | 1小时 以下 |
人数汇总 | 84 | 16 | 27 | 73 | 21 | 79 |
【1】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四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每空不超过8个字)
【2】根据以上调查,你想给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如下建议:____________
14、读文段,完成练习。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①你能把尾巴借给我吗( )
②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 )
(2)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壁虎没借到尾巴,它的心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练习句子。
1.圆圆的盖帘儿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像是两军对阵,隔着楚河汉界。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用这种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实,妈妈的眼睛似乎实在是太昏花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或陈述句
①我们怎能向对方屈服呢?(陈述句)
②这小草不正代表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吗?(陈述句)
③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反问句)
④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反问句)
⑤这正好表明了我们的诚意。(反问句)
17、引述句改转述句。
1.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挑山工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姐姐说:“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蔺相如对秦王说:“如果你愿意用城池换和氏璧,我就把璧给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对小敏说:“你的书包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陈老师对小明说:“我今天中午不能到公园去了,请你告诉小青,叫他不要等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缩句。
(1) 受检阅的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 缓缓进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照样子,写句子。
例:母亲的恩情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我们怎么能忘记呢?
母亲的恩情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我们不能忘记。
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
20、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谁也不敢怎样。(改写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仔细观察右面这幅图画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一写。
要求: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语句通顺,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