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河源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8月18日,全国卫生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广州成立,并推出一批卫生检疫新国标,这大大有助于对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B.最近,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三国正准备联合推行所谓的“蓝点网络”计划,意在对抗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而拉拢“对华不满”的国家抹黑中国。

    C.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进行家庭消毒时,首先应保持房间通风,每天保证早晚各一次通风,每次至少30分钟,使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流通。

    D.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嫦娥四号”月球车正是为这样的目的而在月背成功软着陆。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冬季供暖的全面开启,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预计,本月中旬前后,关中地区空气质量将以中度到重度污染为主。

    B.高考改革将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

    C.政府出台“限牌限行”政策以减轻交通压力是可以理解的,但选择突袭式的做法,不给民众留适当的缓冲期,指责也就在所难免

    D.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执中字伯通。进士高第,调台、亳二州判官。毫数易守,政不治。曾巩至,颇欲振起之,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巨,悉委以判决。有妖狱久不竟,株连寖多。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即扣头引伏。知海盐县,为政识后先,邑人纪其十异。

    入为太学博士,以母忧去,寓苏州。端王即位,是为徽宗,超拜宝文阁待制,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四选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贿。执中请置库架阁,命官莅之,是后六曹皆仿其法。

    大观三年,遂代为尚书左仆射,加特进。制下,太学诸生陈朝老诣阙上书曰:“及相执中,中外默然失望。执中碌碌庸质,初无过人,致位二府,亦已大幸,遽俾之经体赞元,是犹以蚊负山,多见其不胜任也。”疏奏不省,而眷注益异。初,赐第信陵坊,以为浅隘,更徙金顺坊甲第。建嘉会成功阁,帝亲书巨额以示宠。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执中辅政一纪,年益高。他日造朝,命止赴六参起居,退治省事。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许朝朔望,仪物廪稍,一切如居位时。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宽民力。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

    卒,年七十四。帝即幸其家,以不及视其病为恨,辍视朝三日,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曰正献。

    (节选自《宋史·何执中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执中颇有见识,政绩突出。他担任台、亳二州判官时,断妖狱,革弊政,尽显其政治才能,深受曾巩的赏识,当地老百姓还为他记了十大政绩。

    B.何执中洞察力强,且有创举。他任吏部尚书时发现官员把档案藏于家的弊端,建议放置在朝廷的库架上,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都效仿这一做法。

    C.何执中位高权重,深受圣宠。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几年,随着年岁渐高,皇帝让他每月只需参见六次表示问候,他去世时皇帝停止临朝听政三天。

    D.何执中为政爱民,重情重义。他在政事堂担任要职时,宽减老百姓的负担;即使身居富贵也不忘贫贱,取出自己的一万缗钱建置义庄来供养宗亲。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与美国青年的相对理性对比,中国青年存在攀比及从众消费、盲目消费、理财意识萌发但理财技能欠缺。

    B.叙利亚政治分析人士表示,美英法三国对叙发动的大规模空袭,与其国内的相关法律程序相悖甚至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和许可。

    C.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达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D.事发后,外交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里者,宿舂粮   适:到、往。

    B.时则不至,而控地而已矣 控:控制。

    C.未有知其者 修:长。

    D.举世而之而不加沮 非:责难。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蔡元培的富贵

    余世存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期的最初一人。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清政府、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很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确实有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蔡元培病逝后,国民政府给先生发布了褒扬令,“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蔡先生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他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据说他第一个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蔡先生的儿子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受惠于蔡元培的人太多了。我们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梁漱溟等人,还有众多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甚至到他晚年,仍然如此。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10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再难回归平实,难以自食其力。这方面,蔡元培的自信自足是许多人中少有的。1907年,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后公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薪金。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兄弟四人做家庭教师,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他还通过同乡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每月稿酬100元,以此保证留学所需,并维持国内妻儿生活。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实则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终生都涉足官场,然辞职之烦扰于他却是家常便饭。1898年,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之列。但戊戌政变后,蔡元培却选择了辞职。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独裁,他向袁当面请辞。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向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1919年,北京市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复职。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辞职信: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请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请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我们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可以试图接近这位圣贤的心地。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拿世界各国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蔡元培的贡献可谓大哉。恩格斯曾称赞但丁:“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我们看蔡元培在传统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蔡元培一生为国家社会服务,地位不可谓不高,但他没有谋私谋家,收人微薄,却常常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B.蔡元培晚年生活并不宽裕,却依旧不改乐善好施的品性,在其旅居香港之时,资助广东籍诗人廖平子创作诗歌长达数年之久。

    C.蔡元培不为官场习气所染,自食其力,公派留学无法实现之时,放下身段做家庭教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或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

    D.蔡元培身为校长,处于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转折点,是我们民族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标志性的人物,在这一点上已胜过了当时世界其他各国大学校长。

    2蔡元培性格中有哪些让人钦佩的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蔡元培一生为官但生活清贫,此文却以《蔡元培的富贵》为题。请结合全文,表达你的看法。

    4为什么说“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期的最初一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请结合材料及课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______,饮水,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2)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日削月割,______。 (苏洵《六国论》)

    (3)青泥何盘盘,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5)矮纸斜行闲作草,____________,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笑》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斥鴳嘲笑鹏鸟,自我夸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飞翔的极限了。

    (2)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1)“奏疏”这种文体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魏征在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谏言:“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_,必浚其泉源。”

    (2)杜甫晚年登高,常心生感慨,所写诗句中既有年老多病之叹,也暗含家国之忧,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________”。

    (3)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手法独到,起句“___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十四个叠字,层层渲染了词人孤寂凄清的心绪。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为吃穿住而奔波,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2)诸葛亮《出师表》中建议后主军中事务要多征求将军向宠的意见,其目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通篇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结尾“_________________”句,以酒浇愁,抒写了词人内心的忧愤之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道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通过描写夜景,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使用互文手法抒发将士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的苦闷与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江苏南京市南。②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诗人伫立江边,又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暮钟” 营造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氛围。

    B.本诗颔联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C.本诗颈联实写诗人在长江入海口送别友人,又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彼此依依不舍。

    D.本诗尾联,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

    2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博士王济于众中嘲之曰:“五府初开,群公辟命,采英奇于仄陋,拔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人,亡国之余,有何秀异而应斯举?”谭答曰:“秀异固产于方外,不出于中域也。是以明珠文贝,生于江、郁之滨;夜光之璞,出乎荆、蓝之下。故以人求之,文王生于东夷,大禹生于西羌。子弗闻乎?昔武王克商,迁殷顽民于洛邑,诸君得非其苗裔乎? ”济甚才之,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郵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延已为淮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寻除尚书郎。永宁初出为郑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圭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孟徐,获其骁率。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友善,理而出之。后为纪瞻所荐,而为顾荣所止遏,遂数年不得调。

    (节选自《晋书•华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宁初/出为郑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

    B.永宁初/出为郑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

    C.永宁初/出为郑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

    D.永宁初/出为郑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岩穴,山洞,代指隐士居所。人们常用“岩栖穴处”指隐居,用“岩穴之士”指隐士。

    B.荆、蓝,荆山和蓝田山的并称。荆山相传是卞和得玉璞之地,蓝田山因产蓝田玉而闻名。

    C.母忧,母亲的丧事。“忧”在这里特指父母丧事,父亲的丧事称父忧,母亲的丧事称母忧。

    D.寒族,也称“寒门”“庶族”,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实行察举制,寒族有了阶层跃迁的机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谭才华优异,尤为能言巧辩。他被嵇绍推举为秀才,受到刘颂赞叹,也被王济嘲讽和责难,他应答机敏,最终赢得对方尊敬。

    B.华谭识才爱才,乐于推举后进。属吏张延和寒族周访,皆因文釆出众、德行卓异而得到他的举荐,终建立功名,他也得到时人认可。

    C.华谭为政有方,兼具军事才能。对饱受战乱和饥荒之苦的百姓,他善加抚恤;对盘踞作乱的石冰党羽,他调遣军队讨伐,立下大功。

    D.华谭受人排挤,导致仕途不顺。他治理严苛,多次忤逆上级官员,被刘陶依据律法拘捕下狱;出狱后得人举荐,又被顾荣从中阻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

    (2)昔武王克商,迁殷顽民于洛邑,诸君得非其苗裔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风起云涌的时局中成立,推动社会变革的领袖们,恰是当年最“潮”的新青年,他们搞思潮、办杂志、领导学生运动……彰显出强大而积极的生命力。最艰难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相信与仰望。真正有价值的信仰,需要内心有超越的、高远的、伟大的信念。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少不了有信仰的新青年。

    明月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将录制《信仰浪奔》纪录片,以展现当代青年人的信仰对时代力量的铸就。其中一段是作为新大学生的你的入学发言,请写下你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身份,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