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视 冠冕 锐不可当 锲而不舍
B.蓦然 气慨 雕粱画栋 言不及意
C.狼籍 喧哗 走头无路 恍然大悟
D.趱行 决别 消声匿迹 殚精竭虑
2、选出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东市买骏马/愿为市鞍马
C.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D.愿为市鞍马/愿驰千里足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变色龙》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其代表作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出师表》中的“表”是臣子向帝主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C. 《资治通鉴》与《左传》均是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我们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和《曹刿论战》均选自此书。
D. 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形式。如《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是题目。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前者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如《陋室铭》;后者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如《爱莲说》。
C.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普希金,俄国诗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代表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g)旗十万斩阎罗。
B.我有年轻舵(duò)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C.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suí)洞里蜗行摸索。
D.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wān)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每天都锲而不舍地走上三公里,一开始小腿肚子疼,他咬咬牙挺了过去。
B. 他是很有才华的,但锋芒毕露,别人很难与他合作。
C. 一位外国妇女产下了六胞胎,这样的机率真是微不足道。
D. 我劝告他不要赌博,可他不以为然,不改恶习。
7、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全诗用字造景,写景写人物都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B.《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被悠扬的笛声勾起了无尽的乡思,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
C.《逢入京使》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祖国与亲情难以两全。
D.《晚春》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首诗以比喻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便扶向路( )
【3】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绝美的景色,请分析这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4】世外桃源历来被认为是美好社会的象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里。(答出两点即可)
【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唐】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请结合画线句中的意象,简析此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10、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你选择出可用来欢迎友人的诗句( )
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活动设置了“我与文学家交朋友”的环节,请你从下面的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并结合他的作品简要阐明与他交朋友的理由。
海伦·凯勒 史铁生 鲁迅
1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
①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②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_____》)
③杨花榆英无才思,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④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
⑤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12、根据《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回答问题。
(1)汤姆•索亚是近代世界文学中著名的“顽童”形象。马克•吐温写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目的是什么?
(2)小说中,汤姆在确定当海盗之前还计划作什么?为什么最后选定当海盗?
1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做人当有底气
①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
②与人交往,缺少人缘,这是人气不足,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人。任务面前,有人不敢接,能推则推,这是因为才气不足。遇到困难,需要克服,有人退缩,这是豪气不足。总之,人气、才气、豪气构成了做人的底气。
③底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魄力和办事风格,底气足,则处事雷厉风行、果断有力,做人昂扬向上、独领风骚。底气不足,则畏畏缩缩、优柔寡断,让人不可信、不放心,必失之于软、困之于力、流之于俗、毁之于形。因此,做人需要底气,做事更需要底气。
④有没有底气,取决于有没有下真工夫、苦工夫、实工夫。一个人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而不是头脑空空,就有底气;艰苦奋斗、以苦为乐,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有底气;遵纪守规、以身作则,而不是违法违纪,就有底气;正气凛然、刚正不阿,而不是阴谋诡计,就有底气;胸怀全局、顺应大势,而不是井底之蛙,就有底气。底气,实质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
⑤底气从何而来?
⑥底气从高尚的人品中来。人生在世,德为第一。没有良好的人品道德,就会失去为人行事的根本,底气自然缺失。试想,如果做了亏心事,整天魂不守舍,战战兢兢,何谈底气?只有自觉加强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则必然底气充盈,行为世范。
⑦底气从高超的本领中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底气支撑。否则,英雄气短,难酬壮志。可见,欲增强为人做事的底气,必长于学习、精于学习。学习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益气强能的根本途径。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只有拨冗潜学,做到立足于勤、持之以恒、根植于博、专务于精,并注重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则必然能学富五车、底气十足。
⑧底气从高度的自律中来。底气也是一种气节,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如今,我们面临的诱惑与日俱增,如果没有严格的自律,一有好处就无所顾忌,心役于名缰利锁的禁锢,丧失气节,自然也会失去底气。因此,保气节、增底气,必洁身自好、公道正派,自觉做到坚持真理不退步,面对矛盾不却步,把握原则不让步,无论何时何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襟怀坦荡,正义凛然,敢于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做不懈的斗争。如此,“任尔红尘翻滚,我自清风明月”,心有浩然之气,底气自从心生!
⑨总之,做人需要有底气。一个有底气的人,才会淳朴、善良、执著,才算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⑦⑧段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4】结合文意以及你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气”的看法。
1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5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1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刺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台灯下,纸笔沙沙作声;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