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会国际部的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了结束语,布展编辑提出了以下四条看法,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养其根,伺其果”,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浸润和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乙】作为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应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吸取儒家文化精髓。【丙】观孔子文化展览,拓宽视野;读孔子文化书籍,增长智慧;悟孔子文化内涵,提升品位。【丁】总之,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光彩!
A.【甲】句“养其根,伺其果”中“伺”应改为“俟”,是“等待”的意思。
B.【乙】句“古为今用”的引号,是对吸取儒家文化精髓的原则进行强调。
C.【丙】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参加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益处。
D.【丁】句关联词语“既……又……”使用有误,应改为“既然……就……”。
2、给画横线处选填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①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②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③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④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鲁迅称赞这部史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列为“四书”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C.《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担任密州知州时的作品,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作者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D.《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小说主要塑造了于勒的形象,尖锐批判了金钱社会扭曲人性的罪恶。
4、下列语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C.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鞍山市爱心志愿者团队定期到光荣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热情地为老人捶背揉肩、说笑话逗乐子,对老人的照顾真可谓是具体而微。
B.学校不断加强作业教学改革,对于体验式的个性化作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独自完成,避免家长越俎代庖。
C.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为主题的诗,那片伫立千年的芦苇,见证了远古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D.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
6、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022年5月4日次展,中国科考队向着珠峰峰顶提进。科考设备沉重,天气瞬息万变,高海拔造成缺氧……困难络绎不绝。但是科考队员们胸有成竹,不惧困难,最终在人迹罕至的峰顶圆满完成了综合科考任务。
A.瞬息万变
B.络绎不绝
C.胸有成竹
D.人迹罕至
7、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朗润(rùn) 瞭(liáo)亮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B.着(zháo)落 澄(chéng)清 咄咄逼人 翻来覆去
C.祷(dǎo)告 确凿(záo)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D.分歧(qí) 搓捻 (niǎn) 犹然而生 美不胜收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苏东坡画扇
先生临钱塘①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孰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已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②,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选自北宋·何蘧《春渚纪闻》)
【注】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逋:欠交,拖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公呼至询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公孰视久之/我与徐公孰美
C. 出外速偿所负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 一郡称嗟/不能称前时之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须 臾 扇 至 公 取 白 团 夹 绢 二 十 扇 就 判 笔 作 行 书 草 圣 及 枯 木 竹 石 顷 刻 而 尽
【3】根据文章内容,请简洁概括苏轼被“一郡称嗟”的原因。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和“_____”。
(2)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0、陵城区某中学准备在5月7号要开展一次“家风是什么”的主题演讲活动,但下面的这则通知有几处错误需要改动,请根据提示修改。
通知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让同学们都弘扬优良家风,要开展一次《家风是什么》的主题演讲活动,兹定于5月7日上午9时许在二楼多媒体教室举行,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2017年4月28日
**中学
(1)文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找出并说明改正方法。
(2)文中有一处病句,请找出并改正。
(3)文中两个划线的词语,词性不同,它们的词性分别是:
(4)文中有两处格式不正确,请找出并说明改正方法。
11、名句默写。
(1)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静以修身,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
(6)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李商隐《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思里;它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牵挂中。
12、请你把下面幻灯片上问题的答案填写出来。
1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范宇
①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③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④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的小锄头,与父亲的那把锄头相比,虽然缩小了至少得一倍,但拿在手心也相当吃力。我不太会使用锄头,仅仅一个上午的光景,手心便起了水疱。水疱破了,每挖一锄都是煎熬,眼珠子里全是泪水在打转。后来,我干脆扔下锄头,坐在地里哭了起来。父亲赶紧放下手中的锄头蹲下来安慰我说,破过皮就好了,记得不要把锄柄握得太紧,那样可以减少手的疼痛。父亲一边安慰我,一边用他的手抚摸我的额头,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双粗糙而长满老茧的手。我永远也无法应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另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⑤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⑥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⑦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⑧“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⑨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⑩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近,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模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⑪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⑫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当我把两年多的时光交给异乡土地后再次面对这把锄头时,我终于明白父亲不得不逃离村庄,不得不背叛锄头的苦衷。
⑬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⑭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与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⑮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兰州日报》)
【1】文章说“父亲却先背叛了”,后来又说“付清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是否矛盾?为什么?
【2】按照要求品味下面的句子。
(1)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2)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从句子的深层含义角度)
【3】请你谈谈对文章标题“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14、阅读《善良是一种修养》一文,回答各题
①近日,有名女辅警在雨中执勤时,见到过路老人没有雨具遮雨,主动上前把雨衣脱下来让给老人,并细心帮着穿好。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就是下意识反应,并且相信换做其他人见到老人这种情况,也会和她一样。这一幕被女辅警的同事拍下,视频流传到网上后,引发了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人表示非常感动。
②在自己也有需要的时候,先顾着别人,这是一种善良。善良是一种修养,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基础。
③善良是一种传统美德。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王阳明提倡“良知”,都是在劝人向善。在利益面前约束自己,礼让别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这不是客套,这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基本修养。尚在孩提阶段,中国人就熟知“融四岁,知让梨”的故事,明白“要想好,大让小”的道理;在生活中,处处能看到礼让他人的习俗;舍己为人的人,更是受到众口传颂……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群体考虑,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④善良更要经过实践淬炼。有了善的意识、向善之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和修养。它可以使善良得到强化,变得自觉。遇到拎着大行李箱的小姑娘,帮着抬一把;见到迷路的老人,帮忙找警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别小瞧一次次身体力行,它可以把善良变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
⑤善良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正能量。善良是一根火把点燃另一根火把。善良可以驱赶冷漠,让自己的心情更好,亦传递社会以温暖。“感动中国”人物卢永根院士将毕生积蓄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因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递善心,就是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人人拿出一份善心,叠加起来,暖意将形成澎湃的暖流,社会该多美好!
⑥善良犹如种子,请用道德与良知去浇灌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既守护自己,也为别人遮风档雨。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中执勤女辅警主动把自己的雨衣给没有雨具的老人穿上,这一善举引发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人都深受感动。
B.我们学过的课文《鱼我所欲也》中“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可以论证“礼让别人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基本修养”这观点。
C.第④段的“它可以把善良变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一句中的“它”指代的是一次次身体力行。
D.结尾段发出号召,号召我们既要用善良来守护自己,也要用善良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3】选文第③段、第④段不能调换位置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第⑤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5、《现在汉语词典》(第五版)第1890页上对“蕴”的释义如下:
(1)包含,蓄积。例:蕴藏,蕴蓄。
(2)事理深奥的地方。例:底蕴。
(3)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例:大沙漠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他
心中蕴藏着极大的爱国热情。
(4)蕴涵(蕴含):包含。例:这段文字不长,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5)蕴藉:含蓄而不显露。例:意味蕴藉,蕴藉的微笑。
(6)蕴蓄: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不显露。例:年轻人身上蕴蓄着旺盛的活力。
请以“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