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B. 老舍纪念馆是坐落于丰富胡同19号的普通的一座四合院。
C. 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 春天到来,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真的是一个百花争艳,风光旖旎的好季节。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不能用括号中成语替换的一项是( )
A.梦想不是空想,不是海市蜃楼,实现梦想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空中楼阁)
B.一朵火花的力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成千上万的火花汇聚起来就可能成燎原之势。(微乎其微)
C.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如期而至)
D.今年收成本来就不好,又遇上蝗灾,真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 )
A.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C.“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记事、写景、抒情。“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表”是向古代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抽噎(yē) 秕谷(bǐ) 干涸(hé) 拈轻怕重(zhān)
B.热忱(chén) 高邈(miǎo) 狡黠(xié) 神情恍惚(huǎng)
C.憔悴(cuì) 蹒跚(pán) 盔甲(kuī) 怪诞不经(dàn)
D.菡萏(tàn) 确凿(záo) 烧灼(zhuó) 咄咄逼人(du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营造人人敬业奉献的浓厚氛围,关键是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
B.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校长,她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C.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D. 训练结束之后,体育馆内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他还在练习三分球投篮。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鲁迅,原名周作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B. 王安石,唐代,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C.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著名诗作。
D. 《丑小鸭》是法国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诏”指皇帝发布的命令,“冠”指古代汉族男子到18岁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律诗要求全诗押韵,也就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
C.以号相称,自古就有,文题《梁甫行》中的“梁甫”即是这种称呼。
D.“采薇”一词出自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后比喻隐居不仕。
8、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练习。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门人弟子填其室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____________________
(3)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既不出户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甲)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①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②。
(注释)①扶桑:即日本。②潇湘、秦:分别指现在的湖南和西安一带。二地南北分隔,路途遥远。
【1】对以上两首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的时间为晚上,而乙诗描写的时间为清晨。
B.甲诗送别的地点是扶桑,而乙诗分别的地点在扬子江。
C.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甲诗友人的交通工具是船,乙诗友人也是如此。
【2】两首诗末句反复使用了“一”或“向”。请任选一首,赏析其表达效果。
10、 (材料一)
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两款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首次惊艳亮相,引来全场关注。专家介绍:我国主要接种的新冠疫苗是全病毒灭活疫苗,是通过化学等方法使新冠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同时保留能引起人体免疫应答活性而制备成的疫苗。灭活疫苗是传统经典的疫苗制备方式,属于成熟、可靠、经典的疫苗研发手段,相对于其他研制技术而言,研发平台成熟,生产工艺稳定、质量标准可控、保护效果良好、研发速度快,且易于规模化生产,具有国际通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判标准。
(材料二)
提高疫苗的接种率,逐步建立群体免疫,是阻断新冠疫情蔓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为了全面推进新冠疫苗接种进度,尽快构筑人群免疫屏障,昆明市多个方舱式集中接种点陆续开始进行新冠疫苗接种,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经开区分别在拓东体育馆、昆明市体育馆、官渡区体育馆、新螺蛳湾、经开春天体育馆设立方舱式集中接种点。这些方舱式集中接种点疫苗供应充足、组织有序,可以更高效地加快疫苗接种进度。
(材料三)
近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发论文《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大规模紧急使用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团队监测了超过51万接种人次的数据。以下是其中一组数据。
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构成比
症状 | 发生数(人次)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构成比(%) |
疼痛 | 1175 | 0.24 | 64.81 |
硬结 | 160 | 0.03 | 8.83 |
肿胀 | 250 | 0.05 | 13.79 |
皮疹 | 38 | 0.01 | 2.10 |
红晕 | 111 | 0.02 | 6.12 |
搔痒 | 79 | 0.02 | 4.36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中的图表信息。
【2】李阿姨担心疫苗的安全性,不愿意接种疫苗。请你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劝说她尽早接种疫苗。
1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①《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
④关关雎鸠,_________。(《诗经·关雎》)
⑤____________,在城阙兮。 (《诗经·子衿》)
⑥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⑦____________, 团团围定炕上坐。(贺敬之《回延安》)
12、阅读下面文学名著节选,回答问题。
当医生提议再做一次手术时,保尔·柯察金冷冷地拒绝了。
“不用了。我已经做够了。我已经把我的一部分鲜血献给了科学,剩下的留给我自己派点别的用场吧。”
(1)上面的文字选自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_____________(人名)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2)这段话中“派点别的用场”具体指什么?从保尔生动幽默的回答,你获得了什么感悟?
13、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
王 凯
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很多家长认为假性近视或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的视力恢复正常?”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
②事实上,如果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不可逆。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
③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所有近视眼的发生,都是从远视储备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尽管此时双眼的视力可能是1.0甚至更好。当远视储备消失后,由于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近视眼。因此,远视储备的珍惜和维护,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有的孩子上学期视力还是1.0,才过了半年就变成0.5了。其实,这种视力的急剧下降并不突然,因为从半年前远视储备消失开始,近视就启动了。
④那么,导致远视储备被迅速消耗的“元凶”包括哪些因素呢?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包括看手机、看电脑、看书、写作业、练琴等)和缺乏日间的户外活动是主要原因。医生推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至少每天2~3小时,但很多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做不到。课间10分钟的户外活动,对于近视防控至关重要,但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课间学生打闹,索性禁止学生课间10分钟外出活动。
⑤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患了近视,戴上眼镜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医疗手段永远都是辅助的。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才是近视防控中最重要的一环。
链接:
青少年近视眼一旦发生,每年的近视度数会不断增长,而近视的度数越高,发生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的风险越大。同时,高度近视也是开角型青光眼的高发人群。因此,对于青少年近视患者,首要任务是控制近视的进展速度,成年后如果有摘镜需求,可考虑做近视手术。
【1】下列对“真假近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可以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的方式,恢复大部分视力。
B.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没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
C.如果是真性近视的话,那么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是不可逆的。
D.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视是不可逆的,选文②~④段,先后说明了真假近视的不可逆,近视发生的原因和消耗远视储备的因素。
B.选文第③段列举的数字,说明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是逐步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
C.在近视防控中,医疗手段起到辅助作用,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D.青少年近视患者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近视的进展速度,因为近视的度数一增长,就容易发生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3】你的朋友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高强度用眼,导致近视。他配了眼镜后,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低度近视,戴上眼镜就不会增加度数了。”请你结合选文,分析他的说法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被圈住的母亲
乔叶
①“我这一辈子都叫大山圈着……”无教次,母亲略带伤感地说。在她的意念里,大山是个圈。
②小时候,她姥是圆心,她是半径。她十二三岁就一个人赶着花面毛驴,走几十里山路给她的姥姥送煤。她穿着自己织的布、自己缝制的印染着白蝴蝶的衣服,留着月牙头,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一沟一梁,走过美丽的桃树坡,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她半径上的风景。
③成家后,家和孩子是圆心,她是半径。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猛然间,她发现一棵山葡萄树,上面一串串的小葡萄让她牢记在心,掐着指头总算盼到葡萄成熟的日子。她往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抖的膝盖。进门后迫不及待先送到孩子们的手上,笑着看吃得欢天喜地的孩子,然后钻进灶棚里开始煮野菜。
④父亲在外面教书,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上山拾柴让母亲更加忙碌。山上的橡壳、香栗等野果,母亲都用来填过全家人的肚子。每年夏秋,打山桃、山杏,更是母亲不可少的大事。她总是第一个上山,拾掇得筐满袋满。然后,地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蜕核,核蜕完了再敲仁儿。一灯如豆,锤子板凳叮当响,常忘了夜已三更。仁儿够上一回石碾了就到碾上推,推完了再上火熬油。记忆中,母亲炒菜哪里肯用勺子舀油,就是一截筷子上扎一小块白布,从小油罐里蘸一下,在锅底上蹭几下就开始炒菜。一日三餐就是凭着这些油花,点缀了一家人贫穷的目子。
⑤老家缺水,收雪、打冰块是母亲每年冬天最重要的事,一大早她就拿上笤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四里地以外有个地方叫狼窝淘,那里有一眼浅浅的小井,山崖上常年有山涧水流下,冬天这里会结很多冰。母亲要么挑上半担水,要么打上一担冰,回去放在大水缸里。一滴水里有母亲的百滴汗,看着炕上欢蹦乱跳的孩子,她不觉得累。她想着,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
⑥我们逐渐长大,母亲的圆圈在逐渐缩小。在煤矿打工的二哥是母亲最扯心挂肠的人。如遇雨天,她就提着一箩筐一箩筐的煤灰和柴灰给二哥垫路,一直垫到村口和大路接上,说二哥回来不好走。雪天,她就会站在雪地里,下一层雪,扫掉一层,直到二哥在大路上出现,这才放心地回家暖一下冻得麻木的手。
⑦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有一次地到附近的地里刨土豆,不足一腿高的地堰地手脚并用才爬了上丢,但刨了半袋的土豆却怎么也拿不动,她坐在地上伤心地痛哭起来……母亲把力气已经都交给了大山和土地,她还想给,可是她没有了。
⑧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开始经常摔倒。家人都劝她拄上拐棍,她就是不拄,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腿,拄上了。即便这样,母亲只要觉得自己有点力气,就会做各种吃的,等着孩子们回到老屋享用。她还要站在公路边的榆树下,看着班车停下,载走地的儿孙。
⑨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连公路边的榆村下也去不了,只能走到院子下边的柴堆旁,坐下来,把拐棍放在脚边,眼巴巴地往公路上看。再后来,她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上,看着她的儿孙走出家门。
⑩这时侯,母亲成了圆心,儿孙、重孙们都是她的半径。可常年守在老屋的母亲无法看到每一个半径上的景致。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她的生日、中秋节、祭祖日和过年。但这样的日子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闹之后更冷清……
⑾母亲坐上轮椅之后,三哥时常推着她在老屋外晒太阳。她无力的目光时不时投向灰蒙蒙的远山,像是和身边的人说,叉像在自语:“又梦见不知道在山上做甚哩,树叶绿汪汪哩,我跑得可快哩……”母亲半闭着眼睛,声音拉得悠远,那是对梦境的无限留恋。
(选自《三晋都市报》,有删改)
【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母亲被圈住了”?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朗读第④段画线句子时,你认为哪几个字该重读?为什么?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甸子。
【3】文中的“圆心”不断发生变化,这表明了什么?
【4】根据本文及下面链接材料中母亲的形象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获得的感悟。(80-100字)
(链接材料)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5、歌德说:“书籍只有被理解时才算被发现。”初读,我们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重读,才能真正地发现它。读书是这样,对人、事、物,亦是如此。
请以“重读 这部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