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窠巢 炫耀 取决 花枝召展 咄咄逼人
B.絮叨 勋章 云宵 恍然大悟 孤苦伶仃
C.缥缈 气概 倏地 杞人忧天 人迹罕致
D.蓬勃 庇护 绵延 惊慌失措 怪诞不经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事件不再发生,我校开展了“安全伴我行”讲座活动。
B.看到医务人员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感动。
C.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D.不仅我们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被屡屡曝光,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
B. 据报道,2016年12月中旬,中国雾霾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约17个省区市左右。
C.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纪录片,它保留了故宫文化的气质和“工匠精神”的内核,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
D. 2016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美国民谣艺术家,诗人、导演鲍勃·迪伦获得的。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制造假烟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B.改革40年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C.你尽管安心养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D.年青时读过许多苏联小说,现在回想起来,最使我顶礼膜拜的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5、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中的“奔”应解释为“飞奔”;“ 夕日欲颓”中的“颓”应解释为“坠落” 。
B. 《三峡》在描写悲秋之景后,结尾有引用渔歌,看似信手沾来,其实是作者的巧妙点缀。本来“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已经够凄清了,然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渲染萧瑟的氛围,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
C. 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就属于新闻特写。
D. 《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表现作者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赏月咏月时的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怅惘和苦闷。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jīn)的笑容,就要绽(zhàn)开似的。
B.春天燕子翩(piān)然归来;秋天衰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载(zǎi)途的寒冬。
C.白求恩对同志极端热忱(chén),对工作负责任,从不拈(niān)轻怕重。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像倾(qīng)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ào)。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经过努力,张军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一中,心里异常兴奋。
B. 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尓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C. 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D.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李琪,字台秀。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晋公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密遣人以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
②昭宗时,李溪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倒履迎门。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后迁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③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贞明、龙德中,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顷专掎摭①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边地,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④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⑤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擅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阻。
(注)①掎摭(jǐ zhí):批评。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1】下列句中的“以”与“琪以学士居帐中”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去以六月息者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不以物喜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李琪文学才华出众,少年时所做的词赋诗颂就非同一般,而且在做了谏官后所写的奏章评论,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B. 李琪在梁太祖时被征召进入朝廷,皇帝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李琪帮助皇帝掌管文书、起草旨意,皇帝非常满意。
C. 李琪在唐庄宗、明宗朝,都被委以重任,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御史大夫、尚书左仆射等职,还在两朝都担任过宰相。
D. 李琪担任御史大夫时,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殿直马延,李琪虽上书,但不敢直言其 罪。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书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为尚书左仆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然亦疑其假手②素闻琪名③寻命为国计使④乃相崔协
【4】翻译下列句子
(1)梁帝大怒,将投诸边地,为赵岩辈所援。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点明了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中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2】诗人舟泊北固山下,看到了两岸的哪些景致?
10、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端午节的“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对我国端午节起源,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他秉直爱国,政绩显著,却被罢黜,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人怀念他,在每年端阳节时向江心投掷粽子、油糕等食品,用意有二:一是让江中的蛟龙鱼鳖等吃这些食品,免得伤害屈原尸体;二是祭奠屈原,让他的亡灵亦享有人间的食品。另有图腾祭日、镇妖避邪日、伍子胥的祭辰、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等说法。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传说各异,所以除了龙舟竞赛,各地还有很多不尽相同的节日活动,比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艾草,佩香囊,涂雄黄等等。当然,在现代中国,尤其在大城市,端午节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仪式,如挂艾草、涂雄黄等正在被人们淡化。
近年来,受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影响,端午节以及相关的端午文化正越来越多的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东南亚、澳洲、美洲、欧洲等地的若干国家,都有民间团体在端午日举行各种活动,端午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节日。
(材料二)
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有所不同。中国的端午节只在农历五月初五一天,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他们所祭祀的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等十二位神灵。
在庆典活动中,有各种娱乐活动,如戴假面具跳舞、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近年来,还加入了跆拳道、足球赛、歌唱现代歌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为传统民俗庆典活动加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尤其是青年人的积极参与,使传统节日拥有了新的活力。
(材料三)
2005年10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对于这个结果,我国民俗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今增强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从许多报道看,江陵端午祭的胜出,首先在其传统核心部分仍然保存完好,而且江陵市政府近年来又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大力推广。一位参加过江陵端午祭的中国民俗专家还指出,仅靠传统礼仪的功能是难以将江陵端午祭延续到今天并加大影响力的。 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令国人反思。
【1】(材料一)分别从名称含义、_________、民俗活动、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介绍端午节。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江陵端午祭有哪些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在对待文化遗产上,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11、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3)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4)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 (张养浩《潼关怀古》)
(5)______________,城郭一时非。 (文天祥《南安军》)
(6)李白曾伫立在黄鹤楼上与友人依依惜别,吟诵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浩渺的江水,心中怅然若失。岑参也曾深情目送友人消失在雪地里,写下了千古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忠君报国的决心,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网上流传的关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戏说”,请针对《水浒传》的“戏说”,写一段评论性文字,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国:学的是韬略
西游:学的是皈依
红楼:学的是叛逆
水浒:学的是造反
13、阅读王晓刚的《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
【1】网络“雾霾”指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回答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罗宇凡)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15年度“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据了解,这是中央网信办成立以来首次开展全网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旨在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传播和弘扬正能量。本次活动共 计610余家单位及1000余名网友推荐了正能量榜样1300余个,正能量作品和专题活动6000余项,所有入围作品厚重多元、亮点纷呈、喜闻乐见,包含了全网2015年发挥网上正面引导作用的优秀榜样和作品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阅读附答案阅读答案。“五个一百”刷爆朋友圈,红遍网络空间,网民参与投票数高达1.2亿人次,点击量突破10亿次。
问题:请你说一说这种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能够起到哪些作用。
1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重心
司玉笙
(1)孙老师五十上下,瘦矮,微驼,走路好背手。那捏惯了粉笔的右手是很不安分的,背在身后,手指头也支着,在腰间比比划划,好似在给后面的人打拍子。比划到得意处,前伸的脑袋也跟着有力地一晃,便可想见一个很好的字形。这时候,旁边的路人总要站定,瞅他个仔细。
(2)他教初中语文,极重视字形的好坏。在黑板上写字,一笔一画的,颇见功底。写着,嘴里还念叨着——
(3)“这一横不要太僵,稍有变化……看见没?写这个‘口’一定要收……”
(4)字写得不好,他必定擦掉重写。他很少用板擦。夏天他左手握着块湿布,随时擦抹。冬天穿棉袄,就方便多了,哪地方写得不满意,袖子便噌地捂上去,瞬间完成了使命——他不想让学生看见那不好的部分。
(5)写好后,他先看一遍,间或用手指头抹去一点什么,转过身来两手轻轻一拍,袖子上挤成堆的粉笔末就往下落……
(6)他写字的时候,学生们便“自由”了,小动作很多。待他转过身来,便都“定格”。他瞄见了,也不训。他从不训学生,顶多只说这么一句:“你们呀,你们呀……”
(7)学生们就笑。有的玩个鬼脸,都不怕他的。连家长也说他好脾气,说跟着孙老师,孩子不亏,都挤着上他那个班。
(8)孙老师教语文,将书法也带起来了。早晚的,他就讲一堂书法。讲字的间架结构、书写要领。他讲,学生们就在纸上写。
(9)“你们以后比我写得好——只要你们用心去写……”
(10)那一次他说着,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心”字,写得极妙,连他自己也惊奇,就细细地看。不过yǐn,后退一步又看,再退一步,竟忘了讲台那么小,一脚踏空,身子一挫,重重地斜摔在地上。
(11)前面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去扶,孙老师就两手撑地,很艰难地坐起来,脸上的肌肉被痛苦拱得一颤一颤的。
(12)课堂上很静,几十双表情不同的眼睛就看着他又一扭一歪地上了讲台。
(13)“都怨我,”他说,“都怨我……”
(14)这一堂课没上完,孙老师就跛着脚出去了。他一出门,学生们就愣了,愣了好一会儿。
(15)第二天,孙老师又来了。他一跨进教室,并没有谁喊“起立”,学生都站了起来,站得笔直——从来没有这样过。
(16)孙老师说:“你们昨晚都去看我了。你们呀,你们呀……”
(17)这一说,那些头都矮了下去。
(18)他就往黑板上看。那上面没有擦净,还留有一字,就是那个“心”,不过,已被描过多遍……
(19)他一跛一跳地上了讲台,用袖子去擦那个字,一下,两下……怎么也擦不净,待他转过脸,学生们还站着……
(20)从此,他不再写那个字了。
(1)看拼音写汉字:过yǐn ___
(2)第(6)和(16)段中的画线句孙老师都说了句相同的话:“你们呀,你们呀……”,但它们的含义并不相同,试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孙老师两件平凡的小事,它们分别是:
①第一天,___;
②第二天,___。
(4)这篇小说塑造了孙老师的形象特点是①___;②___。
(5)请说说你对题目《重心》含义的理解。
①___; ②___。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语出《三国志》,意思是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能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在家庭、班级、社会,甚至国家中,我们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或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只有相互包容,才能和谐共处,互相促进。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包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