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大同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语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

    ①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③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④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⑤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A.①③②④⑤

    B.⑤③④②①

    C.①④②③⑤

    D.⑤①③④②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家听了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经典曲目——《天堂》,不由得触目伤怀

    B. 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C. 年节将近,民众纷纷前往菜市场采办年货,摩肩接踵的人潮把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

    D. 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⑤④②③①

    D.⑤③④②①

  • 4、《苏菲的世界》里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事情将哲学的原理演绎出来。下面说法符合原作内容的一项是( )

    A.作品中通过光看身体的男人,来表现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

    B.通过苏菲玩积木的过程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

    C.在描述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时,小说中是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的。

    D.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类并非万能和无所不知的。

  • 5、阅读下面文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从他的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A.文段中加点的词前身,它和“留美预备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中的“前身”意思相同,词性相同。

    B.文段中“聚集”一词,可以用近义词“汇聚”来替代。书写“聚集”时注意两字都是上下结构,其中“聚”字共14笔。

    C.文段中“悬崖峭壁”是并列短语,结构相同的如“铜墙铁壁”“和风细雨”等。

    D.文段中“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句的主干是“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

  • 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宣传报道在我市引起了轩然大波,广大市民欢欣鼓舞。

    B.这次艺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办得栩栩如生

    C.饶教授是精通多种外语,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

    D.图画中有人划独木舟猎河马,说明当时的撒哈拉有川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草原。

     

  •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妖(náo)   渎(xiè)   火(gōu)   相得彰(yì)

    B.桥(zhàn)   言(jiān)   据(jié)   孜不倦(zī)

    C.褛(lán)   (xù)   噪(guā)   置之不(1ǐ)

    D.恣(suī)   席(yán)   养(huàn)   食壶浆(dān)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期年:满一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B.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C.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翻译句子。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君人想求得千里马,“三年都不能得”,于是涓人自告奋勇“请求之”,最终却没有完成任务。

    B.涓人用了五百金买来的却是死马,可见涓人目光短浅、才能平庸、办事不力。

    C.君人“以千金求千里马”并“遣”涓人去买马,表现了君人信任属下,勤于朝政的特点。

    D.选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告诉我们做事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还要有恰当的方法,要知道变通。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各题。

    (甲)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②螣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蛇。③骥:鞍马。④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⑤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甲诗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下面的诗句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试结合诗句分析(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和“狼”有关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狼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好几个月了,它们想一举歼灭黄羊,但他们,不会一时心急而误了大事。你以为成吉思汗带着这么少的兵,怎么就打败了世界上的千军万马,都是跟你眼前的这些狼,学会了打仗的秘诀。狼聪明,有组织能力,它们团结一致,并且听从狼王的指挥,最重要的是,狼很能忍耐。人生在于选择时机,狼和蒙古人都明白这道理。

    草原人就从来不用狼皮做褥子。蒙古人敬狼啊,不敬狼的蒙古人就不是真蒙古。草原蒙古人就

    是被冻死也不睡狼皮。

    (姜戎《狼图腾》)

    [材料二]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

    (毕淑敏《狼的智慧》)

    [材料三]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化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1用双竖线划分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并在谓语部分的宾语下用波浪线表示出来。

    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

    2阅读材料一,说说草原人为什么从来不用狼皮做褥子?

    3“狼是图腾、智者,还是笑料?”如果这是一场辩论的话题,你会支持哪种观点?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学习周围人的长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怎样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了答案。

    (3)《论语》中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5)孔子强调要珍惜时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读完《傅雷家书》,对“赤子之心”和“孤独”,你是如何理解的?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功能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摘自网络,有删除)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 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 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 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2【链接四】中提到,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氢弹之父”

    ①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氢弹之父”于敏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他,如今的中国才能在氢弹方面和美、俄、英、法比肩。因为他,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氢弹技术,并且成为全球唯一能保持氢弹战备状态的国家!

    少年励志

    ②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于敏自幼喜欢读书,书中的那些人物,如诸葛亮、岳飞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和许多热血少年一样,当感受到岳飞荡寇平虏、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壮志时,于敏总是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为国家崛起效力。

    ③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优异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④于敏进入北大时读的是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他转入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大学毕业时,于敏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大理学院物理系的研究生。

    国产专家

    ⑤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个研究所集中了当时中国核领域的顶尖人才,其中就有于敏日后的挚友“两弹”元勋邓稼先。

    ⑥在进入研究所之前,于敏研究的是量子场论。于敏进入研究所时,我国已经开始了子核的理论研究。量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学分支,于敏必须人头学起,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焦点,还在关于核物理研究的关键领域,发表了许多有重大影响力的论文和专著,其中就包括与杨立铭教授合著的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核物理专家朝永振一郎在访华期间,点名要见于敏这位奇才,在得知于敏是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受过外国名师指导,靠独自钻研而获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的本土学者后,朝永振一郎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隐姓埋名

    ⑧从1961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是保密的,1961年,于敏已经是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

    ⑨一天,于敏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接着拍了拍于敏的肩膀,郑重地对他说:“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请你不要有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从钱三强极其严肃的神情和语气里,于敏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论证也要尽快进行。

    ⑩于敏若接受氢弹研究的任务,就意味着他得放弃持续了10年,已取得很大成绩的原子核研究,而要在一个基本不了解的领域从头开始。而且那个时候,我国对氢弹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思考片刻后,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点点头,毅然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法国人也在研制氢弹,而且已经研究了好几年,科研条件也更好。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法国一定会在中国之前研制出氢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当时国内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于氢弹研究。他领导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论文交到钱三强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

    中国“氢弹之父”

    解决完理论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氢弹的制造问题了,但氢弹的制造难度比原子弹的要高千百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

    1965年,邓稼先和于敏见面,进行了一次长谈。这两位顶级物理天才。很快制订了一份全新的氢弹研制计划。此后二人分工合作,共同开始了我国第一颗氩弹的研制工作。

    这一年,于敏提出了氢弹从原理到构型的完整设想,解决了许多制造热核武器的关键性问题。由于于敏和邓稼先等人的努力,我国氢弹研究开始从理论转入实际制造,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只是时间问题。

    而此时,法国人的研究依然停留在氢弹构型问题上。

    1967年6月17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8时整,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十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轰鸣声……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此时,法国人依然在黑暗中摸索。

    在中国核武器研发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自己才会将一生奉献给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事业。于敏婉拒了“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算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让人遗忘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中,他便聊以自慰了。

    (摘自《世纪人物》,作者,邵峰。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2015年“感动中国”给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颁奖词,简要概括其一生的主要经历或事迹。

    颁奖词

    主要经历或事迹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

    “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

    “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他领导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论文交到钱三强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

    【3】文中两次提到法国在氢弹研制方面依然在摸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用小标题来串联全文,有何作用?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作文

    初中生活的画卷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畅想、实验……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带给我们一份快乐,一丝感动。

    请以“ 带给我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2)按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字数600字以上。(3)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不写错别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