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关报告指出,仅以某大城市为例,该城市中小学生每年校园餐饮的浪费总量估算值约7780吨,折合经济损失约1.6亿元,而浪费掉的这些食物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约为28万公顷。
②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是中小学生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③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有限的国家,仍有数千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正视校园餐饮浪费的问题。
④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使其受益终身。
⑤如果放到全国范围内来看,数据无疑将更加惊人。
A.①⑤②④③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④①⑤
D.⑤③②①④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荒村
(明)于谦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①,稚子卖输粮②。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③,不肯报灾伤。
[注]:①佣纳债:以给人雇佣之所得来缴纳债金。佣,受人雇佣。②输粮:向公家缴纳的粮食。输,本意送达,引申为缴纳。③牧民者:古代统治阶级蔑视劳动人民,把官吏统治劳动人民比做牧人牧养牲畜。牧民,治民。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言“果”,再揭示“因”,凸显了旱灾与蝗灾带来的后果,村落凋敝,荒凉冷落。
B.颔联描写百姓生活惨状:老翁做雇工还债,让稚子卖掉家中口粮,足见生活极其贫困。
C.颈联一“破”一“颓”,写出了农家墙壁坍坏,屋梁倒塌,生活之困窘。
D.尾联矛头直指“牧民者”,身为父母官,不思报灾救灾,致使百姓苦难更重。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周边居民对此意见很大,纷纷打电话到环保部门投诉。
B.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C.真正地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这样,我们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D.今年5月31日是第27个“世界无烟日”,北京爱卫会发出了当天17:31分至18:31分全国公众禁烟一小时。
4、下列加点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渠(qú) 蜷伏(quán) 狭隘(aì) 拈轻怕重(zhān)
B.哺乳(bǔ) 称职(chèng) 勋章(xūn) 刨根问底(páo)
C.废墟(xū) 热忱(chén) 钦差(qīn) 以身殉职(xùn)
D.干涸(gù) 怂恿(sǒng) 坍塌(tān) 杞人忧天(qí)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撼 推搡 暗然失色 群蚁排衙
B.锃亮 浩翰 漫不经心 断壁残垣
C.发怔 篡改 诲人不倦 自暴自弃
D.烦躁 狭隘 销声匿迹 相得益章
6、下列语文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
B.“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时节人们有祭祖和踏青等习俗。
C.这位音乐家在27岁时就成为了世界钢琴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那年他刚过而立之年。
D.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
7、下列加点词语书写有误的项是( )
A. 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 每逢暴雨猝至,两位物理学家就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工作,避免窒息。
C.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栽,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D.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土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惠,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③;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⑤。”
(《孙叔教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光、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4】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5】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9、古诗阅读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本诗描写春末、夏初的山村午景。颔联选取了 ___ 和 ___ 两个意象。
【2】颈联韵味无穷。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事情发生在江苏涟水,户主王女士正准备做饭时,突然听到有煤气漏气的声音,为了找到漏气的地方,她打着了打火机,寻找泄漏位置,对于王女士来说,令她没想到的是打火机一点燃,突然间就着火了。而遇到着火,王女士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水扑火,然而火越来越大。她连忙用手机报警,结果手机也被烧毁。
那么当我们遇到煤气泄漏的情况时该如何处理呢?请根据新闻内容、图示及提示语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小区居民介绍燃气泄漏应急处置方法。(不超过120字)
11、文言名句默写
(1)《岳阳楼记》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岳阳楼记》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7)《岳阳楼记》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岳阳楼记》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本册教材有关读书方法的指导专题。请你结合阅读《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书的经验,选择其中一本,联系书中的具体内容,说说你推荐给大家的理由。
依照“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我推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栖在粽叶上的母爱
夏生荷
①故乡有个传统,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俗称“三大节”,都要吃粽子。此时,碧绿、轻盈、寂寂无闻的粽叶,就会派上大用场,它们是包裹粽子的最佳"外衣"。
②我家屋后的黄土坡上,有一片粽叶林。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的七八月份。时候一到,母亲每日便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采摘粽叶。粽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酷热难耐。可每每母亲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简单擦擦汗后,又要弯腰低头。“三大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一些,挑去附近的村庄叫卖。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然十分满足和欣喜了。卖过粽叶后,母亲还要去镇上集市卖自己包的粽子。
③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煮熟捞起,剥去粽叶,插上筷子,就能举着吃,绝不会松散开。味道更是没得说:一口咬下去,劲道无比,香糯至极,若再沾上些细糖,则甜糯入喉进肺,口感更佳。
④到了“三大节”最为隆重的春节,家家都需要足够多的粽子,可镇上有不少商户不会包,还有的嫌烦,不愿去包。只想吃现成的他们,便会给钱请母亲帮着包,少的五六十个,多的几百个,糯米和馅料都是他们事先买好的,母亲等于是赚点包粽子的“手工费”。
⑤由于订购量较大,母亲只好不分昼夜地包,尤其年关将近,我半夜起床,还能看到她弓着腰、低看头,在油灯下忙碌着。冬夜寒冷漫长,母亲脚边取暖的炭火盆早已熄灭,可她却浑然不知。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这些粽子随着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
⑥我们都有一个遗憾,谁也没能学来母亲的本领,包出来的粽子,无论外形、味道,都远不及母亲的。有时,小妹还怪她当年没好好教会我们,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我们仨没有辜负母亲,都算把书读好了,离开乡村在城市安身立业。但细想,在过去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过早离世,若没有母亲的辛勤无怨付出,边务农耕种,边琢磨出一条棕叶"致富经"来供养我们,我们又怎能按时交上学费,顺利读上书,从而能有今天呢?母亲才是那个有真本事的人呀!
⑦年复一年,老家屋后的粽林总是郁郁葱葱,一坡碧绿,那永不凋敝的颜色,是故乡的底色,更是母爱的底色。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一生无求,寻常无奇,但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12月上半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一到农历的七八月份,母亲便每日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我家屋后黄土坡上的粽叶林采摘棕叶。
B.母亲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牙齿也快掉光了,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仍坚持给儿女们包。
C.本文运用顺叙,记叙了“我”从少时年幼到在城市工作,母亲年年忙碌包粽子的事件。以议论抒情作结。
D.本文第⑥段“母亲说,会这个(包粽子)算什么本事呀”意在说明母亲对她自己从事的包粽子劳作有种自卑感。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从描写角度赏析)
(2)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赏析加点词语)
【4】文章以“栖在粽叶上的母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陈凌
①古往今来,中国人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绘之,塑之。在唐代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
②“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三牛”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广大中华儿女继承并弘扬。
③“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④“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⑤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⑥“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人民日报》(2021年02月11日 第04版))
【1】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
【2】简要分析第④段的主要论证方法。
【3】本文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说出一个即可) ?以第③段为例进行说明。
【4】第⑤段需要加一幅插图,应该选择下面哪一幅图片?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1) (2)
(3)
15、以“ 小传”为题为家人、朋友或其他动物植物等小伙伴写一篇传记。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作文纸上;②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