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喂,等等我”!我声音嘶哑地喊着,“我爬不……”
B.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C. 《纪念白求恩》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D.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2、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你我》等。
B.《朝花夕拾》中的十篇回忆性散文,比较好读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如《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
C.《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明代文学家。
D.伊索,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膏药(gāo) 打嗝(gě) 隔膜(gé) 蛮横(héng)
B.浩劫(jié) 寒噤(jìn) 戛然(jiá) 晦暗(huì)
C.撺掇(cuān) 流窜(cuàn) 脸颊(xiá) 斡旋(wō)
D.羁绊(pàn) 磷火(lín) 棱角(lèng) 黧黑(qū)
4、填入下面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从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开始,全力打造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四大项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高水平的文学奖颁奖典礼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这是中国作协主动面对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格局,大力彰显_______、传递 _______、增强_______、拓宽_______的全新探索。
A.文学自信 文学价值 文学道路 文学力量
B.文学力量 文学自信 文学道路 文学价值
C.文学价值 文学自信 文学力量 文学道路
D.文学价值 文学力量 文学自信 文学道路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谋食(móu) 忙碌(lù) 寒噤(jīn)
B.秕谷(bǐ) 惘然(wǎng) 伶俐(líng)
C.栈桥(zhàn) 煞白(shà) 崇拜(chóng)
D.颧骨(quán) 别墅(shù) 诧异(chà)
6、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副其实,让人叹为观止。
B. 虽知追求成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平常中不起波澜对人宽容平和,遇事随方就圆才是大彻大悟。
C. 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D. 这度假村远离喧嚣的闹市,花朝月夕,幽静得宛如世外桃源。
7、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蓝!
C.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代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D.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8、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回答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2)竟不可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9、(题文)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小题1)本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沧海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题2)这首诗写景富有特色,诗人注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3】(小题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总人口数量的一半。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7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较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在10%左右。
材料二:中国青少年近视现况图。
中国青少年近视现况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②认真阅读材料二,写出你得到的信息。
③小明经常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或写作,作为同学,你将如何劝说他?
11、诗句默写。
(1)《约客》中表现作者含而不露的表达寂寞、焦躁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泊秦淮》中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贾生》中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童年》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俩更亲近了。我随时都可以到他那里去,坐在盛满破烂的箱子上,毫不受阻挡地观察他熔铅,烧铜,把铁片烧红,用小锤子在砧子上捶打……他老是把东西拿到天平上称,往杯子里倒各种液体。
①“他”是______,是一个______的人。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的时候,他和蔼地和我告别,我才知道他并不凶恶,也不可怕。我一想起他曾这么无情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总也忘不了这件事。
②纵观全书,文中的“他”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______;“我”这次被他无情毒打至昏死是因为______(事件);但茫茫黑暗中也有给了“我”力量和支持的人,如在“我”挨打时用自己的胳膊帮“我”挡着树条子的______。
13、(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迷路
①保民处理罢手头的事务,走出单位的大门,才发觉夜幕已经降临,雪花漫天飞舞,悄无声息,却又洋洋洒洒,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糟了!他暗叫一声,忙加快了步伐。摩托车是骑不成了,只好步行。往日,家里的老娘都是妻子照顾,妻子今天回娘家了,临出门还再三交代,让他准点下班,回家伺候老娘。老娘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整日傻傻地坐在家里,有时候,连儿子儿媳妇都不认识。有几次,保民想把老娘送到养老院,一直不忍心。
②有一个小上坡,一辆面包车努力地放着屁,车轮还在原地打转。保民忙走过去,用肩膀在后边顶着车厢,司机配合加油门,车颤抖了两下,不情愿地上路了。路过街边的饺子馆,他要了八两饺子,这是老娘最爱吃的,担心饺子凉了,他便把装饺子的食品盒裹到自己怀里。拐过街角,聚拢了三四个人,一个小孩子哇哇地哭着。出于职业的习惯,保民踅了过去,原来是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迷路了。小男孩说话还不是十分清楚,不知道家在哪里,说不出父母的姓名。几个路人也爱莫能助,正要拨打110呢,恰巧遇到保民。保民忙蹲下身子安慰小男孩:“小朋友,不要怕,警察叔叔帮你找爸爸妈妈,把你送回家。”看了看保民,小男孩扑过来,居然不哭了。有警察在,热心的路人也都各自散去。
③保民把小男孩带到路边店铺的门口——那里雪打不着,他拂去小男孩头上和肩膀上的雪,打开食品盒,喂小男孩吃了几个饺子。小男孩安静了许多。保民问他的爸爸叫什么。他口齿不清地说:“宏福,宏福。”保民一边给值班人员打电话,让他们查询辖区有没有叫“宏福”以及与之谐音相同的居民,一边与街上巡逻的同事联系,让他们赶过来帮忙——他得回家,老娘让他不放心啊。很快,值班人员的信息传了过来,他们查询了辖区所有的“宏福”,遗憾的是都比对不上。幸好,巡逻的同事也赶了过来。保民把小男孩交给同事,往家的方向赶去。
④街边冒出一柄大伞,一个中年汉子瑟缩着膀子,袖着双手,依偎着烤红薯的炉子,茫然地瞅着过往的车辆和匆匆而过的行人。那一刻,保民脑洞大开,小男孩说的是不是“红薯”?他的爸爸是不是烤红薯的?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巧——小男孩的爸爸正是这个烤红薯的中年汉子。小男孩趁妈妈歪在沙发上迷糊的时候,溜出家门找爸爸,不承想迷路了……
⑤进了楼道,保民几乎是奔跑的速度。推开虚掩的门,屋子里黑乎乎的,“妈,妈。”保民连叫了两声,同时他打开了照明灯,客厅里没有人!保民把食品盒从怀里抽出来,风一样地在各个角落寻找,厨房没有,厕所没有,卧室没有……老娘会去哪里呢?往常,老娘偶尔有过单独出去的情况,都是在门口附近转悠,不超过二百米。保民从家里出来,在胡同口那儿焦急地张望,除了飞舞的雪花,哪里有人的影子?“妈,妈。”他一边叫一边往东走。走出一段距离,他再折回来,一边喊着妈一边两眼探照灯似的四下打探。到最后,保民的叫声中都带着哭腔。他真有点儿绝望了!这样的老人迷路,肯定是回不来的。
⑥忽然,“110”微信群里蹦出个信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老太太守候在“小太阳”幼儿园门口,说要接她的儿子。
⑦保民撒腿就往幼儿园门口跑去。好在积雪过后,没有上冻,路不是那么滑溜。
⑧在“小太阳”幼儿园门口徘徊的正是保民的妈妈,老太太顶着一头雪,正在跟幼儿园看门的师傅较真儿:“我要接我儿子,我要接我儿子。”遇到这样一位痴呆老人,看门的师傅哭笑不得,却也没有招数。
⑨“妈,妈,我在这里呢。”保民叫着跑了过去。这一刻,他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汹涌而出——他小时候,就是在“小太阳”幼儿园上的,每一次,都是妈接送。
⑩看到保民,老太太咧开嘴巴,佛一样笑了。
(选文有改动)
【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
【2】梳理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保民下班后都做了哪些事情。(信息提取与概括)
【3】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表达方式及作用)
(链接材料)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4】这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一个下雪的夜晚,作者为什么还要多次写“雪”?(环境描写的作用)
14、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文明也是管出来的
①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如此?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种对比也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②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
③可见,文明是一面镜子,在比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另一方面,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
④文明是管出来的,是因为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者由于主人的疏忽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最近,国内多地出台针对“不文明养犬”的处罚规定,严厉处罚“遛狗不牵绳”等行为,也正是看到了“管理”之于文明养犬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⑤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比比皆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霄壤之别,这就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反过来,只要对违法行为持续“零容忍”,总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正是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⑥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劝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也是一种唤醒,它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9日,有删节)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
【2】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意在告诉我们“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 。
B.文明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约束形成文明意识,文明意识体现出市民的文化素养。
C.在文明养成中自律的作用远大于他律,所以作者不主张过多的约束,而是倡导我们要自觉养成文明行为。
D.第⑥段深化和强调了中心论点,意在告诉我们约束在形成文明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让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文明是管出来的”。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根据材料的一句或几句话,确定中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等。②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③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