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以色列沙漠地区有一种绿色植物叫沙漠地黄,它①在长期干旱的环境中可以长出硕大的叶片,并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为枯燥的沙漠增添了少有的亮色。沙漠地黄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奥妙在于它自身有一套自我收集微弱水汽并进行灌溉的生物系统。它硕大的叶子上面有一层蜡状物质,叶片紧贴根部生长,叶子表面疙疙瘩瘩,而且有许多“沟壑”。②突出的“疙瘩”就是用来收集空气中微量的水汽,这些水汽在“疙瘩”上聚集成小水滴,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顺着“沟壑”直接灌溉根部。
A.文中加点的“亮色”“系统”和“硕大”都是名词。
B.文中加点的“蜡状物质”和“灌溉根部”都是偏正短语。
C.划线句子①里“在长期干旱的环境中”是状语。
D.划线句子②的主干是“疙瘩”就是水汽。
2、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济南是一个泉城,这里有许多源源不断的泉水。
②济南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③除了这三泉,还有69个有名的呢!
④如马中泉、趵突泉、金线泉等都是由泉水形成的名胜。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3、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收到入职通知,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之外。修改:去掉“之外”。
B.为了防止校园暴力的再发生,学校已经加强了安全管理。修改:将“再发生”改为“不再发生”。
C.几个学校的班干部经常在周末到这个养老院来当义工。修改:“几个学校的班干部”改成“学校的几个班干部”。
D.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游客数量将达到约五亿人次左右。修改:去掉“约”。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全国各地陆续发生的多起校车特大交通事故,实在令人饮泣吞声。
B. 在中秋晚会上,大家听了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乡恋》,不由得触目伤怀。
C. 在同桌的循循善诱下,小明渐渐迷上了电脑游戏。
D. 古代诗人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到今天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呐喊》。
B.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黄廷坚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C.《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白杨礼赞》是一篇写于抗日战争时代、充满激情与豪气的短篇小说。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B.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C.且与欲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非常想跟普通的马相等但是办不到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它叫,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恣睢 鲁钝 根深蒂固 箪食壶桨
B.端详 遁词 不省人事 不言而喻
C.糟蹋 嘻闹 走投无路 与日俱增
D.作揖 愕然 如雷贯耳 鸠占雀巢
8、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胡贼攻郡 恰逢
B.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C.未若柳絮因风起 趁
D.贼既至。 既然
【2】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太丘舍去 吾今死矣,子可去
B.岂荀巨伯所行邪? 三人行
C.而敢独止 温故而知新
D.尊君在不 传不习乎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4】第二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旅途中依次游览”的意思。
B.“客路”点明诗人离开故乡,暗含羁旅漂泊之意。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中的“乡书”“归雁”让人产生淡淡的思乡之情。
(2)小金总是将“海日生残夜”中“生”误写成“升”,请你解释用“生”字的妙处,使他产生深刻的印象。
10、九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竞赛素材]学校举行小说知识竞赛,同学们搜集了以下一组故事,准备作为演讲的素材。
①扯诏谤徽宗 ②天仙配 ③大闹五庄观 ④煮酒论英雄 ⑤刘海砍樵
这组故事中不符合这次竞赛要求的两项是(写在横线上)
(2)[作品探讨]在阅读小说《西游记》时,有学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孙悟空大闹天宫前武艺高强,很多妖怪都能被降服,可在与唐僧西天取经时,法力似乎被削弱不少,时不时要去求助于天上的神仙。请结合该书的主题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看法。
11、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地方特色。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1)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延安人待客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上面的文段节选自小说《________》,语段中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文章(有删改),完成小题。
从历史中学什么
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的年轮;历史是一部旧书,久远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历史是一位长者,沧桑中印记着丰富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②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他的《史记》令古今迷惘者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德国总统勃朗特在二战之后向犹太死难者的惊世一跪,不仅没有辱没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国家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祭拜二战要犯,即便他们翻扣了历史这面镜子,但勃朗特这面镜子却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要从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④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会更关心这条历史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砥砺气节。中国历史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恶、明得失。
⑤历史是一把标尺,度量分毫误差;历史又是一眼灵动的清泉,滋养贫瘠的心田。
【1】作者在选文中所要表达的最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
【3】选文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请你说说有什么作用?
14、后生可畏
刘斌立
(1)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
(2)我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天天待着呢。”
(3)“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4)“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5)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 ”男孩,他也是经常应景似地挺朋克(朋克(Punk),又译为庞克,诞生于七十年代中期,一种源于六十年代车库摇滚和前朋克摇滚的简单摇滚乐),一会夹克上带钉,一会头发颜色又变了。
(6)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那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道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7)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8)一年以后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还记得那个玩摇滚乐的男孩吗?他又回来了!这次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
(9)“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 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10)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
(11)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12)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13)我立刻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14)“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15)“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的爸说,常远在那生活的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16)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17)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后生可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1】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请按顺序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被迫备考律师——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帮助穷人打官司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1)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
(2)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3】联系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4】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部分内容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题目:这样的网课,我喜欢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行文流畅,能够表达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