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B.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D.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散文诗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B.《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称“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下面是对《骆驼祥子》的解读,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祥子出了西直门,刚要抄土路走,就连车带人被十来个乱军捉去了,这是祥子的“第一落”。
B. 孙侦探掏出手枪,抢走了祥子攒下来的买车钱,这是祥子的“第三落”。
C.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有着浓郁的古都风情,市井气息。作品真正深入到底层平民的生活和内心中去,成功塑造了样子、虎妞、小福子、刘四爷、老马祖孙以及夏太太等头系列人物形象。
D. 《骆驼祥子》以军阀混战时的北平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样子三次买车三次希望破灭,最后堕落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各种黑暗势力的压迫把人变成了鬼的罪行,对黑暗的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
B.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国巴西是第一个首次承办奥运会的南美洲国家。
C.我欣喜地发现昔日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鳞次栉比的汽车川流不息。
D.新能源汽车能否在补贴取消后获得长足发展,关键看本土企业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5、最适合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一项是 ( )
季节不同,注定了雨的风格亦各不相同。夏雨热烈,往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果然,不一会儿, _______,地面又恢复了生机。夏之雨来得猛烈,去得快捷,丝毫不拖泥带水。
A. 雷声渐远,风速渐慢,雨声渐缓,乌云渐散
B. 雷声渐近,风速渐快,雨声渐紧,乌云渐聚
C. 渐近的雷声,渐快的风速,渐紧的雨声,渐聚的乌云
D. 渐远的雷声,渐慢的风速,渐缓的雨声,渐散的乌云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拍摄(shè) 震悚(sǔn) 妥帖(tiē) 天涯海角(yá)
B.俯瞰(kàn) 竹篾(miè) 疲惫(bèi) 仙露琼浆(jiāng)
C.矜持(jīn) 咀嚼(jué) 修葺(jí) 姗姗来迟(shān)
D.粗拙(zhuó) 炽热(chì) 譬如(pì) 锲而不舍(qiè)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音乐是一位好老师,它会将你的心灵从冗杂的事务中带出,使你那烦躁的心平静下来。
B.由于司机的快速反应,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悬崖边戛然而止,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C.动物不似人类有太多感情与文化的羁绊,它们拥有的是天堂般纯洁的挚爱。
D.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令仪被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①也,长厚不忤物②,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注:①市井人:生意人。②忤物:这里是得罪人的意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是( )
A.如其欲与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汝素寡悔/素湍绿潭
C.得十千足以衣食/一狼得骨止
D.卒为良民/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谓 曰 尔 贫 甚 夜 负 十 千 以 归 恐 为 人 所 诘。
【3】于令仪的做法,有人称赞,也有人批评。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立场,并结合文段说说理由。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百千”都表示多数。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2】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怎样的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0、某校以“创建美丽校园”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我市实行的垃圾分类行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围绕此次活动主题,校学生会拟写了一份倡议书,请你帮忙补充、修改。
“创建美丽校园”倡议书 同学们: 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文明的习惯靠我们一点一滴地养成。为此,我代表学生会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A】努力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二、不将零食带入教室,远离一次性塑料产品,减少白色污染; 三、 ; 四、【B】保护校园公共设施,禁止在墙壁、课桌椅上乱涂乱画。 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建设美丽的校园吧! 校学生会 5月20日 |
①【A】处画线句标点符号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B】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结合语境,请为横线处补写一条倡议内容。
(3)根据垃圾分类知识,你认为下面四种垃圾应分别投入哪个垃圾箱?
①塑料盒②旧电池③莴笋皮④破渔网
1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名著《西游记》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那怪道:“你这厮甚不晓得哩!我这——
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
里边一条金趁心,外边万道珠丝玠。名称宝杖善降妖,永镇灵霄能伏怪。
只因官拜大将军,五皇赐我随身带。或长或短任吾心,要细要粗凭意态。
也曾护驾宴蟠桃,也曾随朝居上界。值殿曾经众圣参,卷帘曾见诸仙拜。
养成灵性一神兵,不是人间凡器械。自从遭贬下天门,任意纵横游海外。
不当大胆自称夸,天下枪刀难比赛。看你那个锈钉钯,只好锄田与筑菜!
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①“那怪”是_________________(人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是_________________(人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13、回归阅读,拓展生活的光谱
①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的一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近八成,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与2015年相比均有增长。而在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仅1.7%的人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逾四成的人感觉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国民阅读率的与日俱增和个人对阅读量的“不知足”,说明人们对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在乎了。
②事有所成,常常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往往是读有所得。阅读有益于吸收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更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也正因此,古人有“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的感慨,而在忙碌非常的信息时代,“全民阅读”这一关键词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③杨绛小的时候,有一次被父亲询问:“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回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对于热爱读书者,书籍如同亲密的精神伴侣。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邈远;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雷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④读书,意味着熟知世间万物,品悟宇宙之妙。一个人的阅读史,决定着他的精神长相;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自有沟壑,眼里必有远方。茨威格认为,“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的确,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现实的一种社交。融入一本书的具体场景,就不再仅仅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与作者和无数心灵为伴,去奔向生活的广袤原野。“人是知识的这种特定存在和自为存在”,如果说书籍是知识的载体,那么阅读则堪称人类的生存之道。
⑤(A)今日之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交流迅捷、价值多元多变,不少人常感慨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苦闷于庸常的局限。读书,无疑为吮吸生活精华提供了一条捷径。(B)面对现实生活的芜杂丛林,驻足阅读,何尝不是在为人生掬一捧清泉?以书籍为灯塔,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必能找寻到通向美好的林中之路。
⑥“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把书籍当作生活必需品,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个体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自然越来越强。也许,读书日正确的打开方式,恰在于此。
【1】试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3】为文章第②段的画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下列道理论据,放在第⑤段(A)(B)两处的哪个位置更合适?为什么?
热爱自然而独居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动情地写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14、阅读汪曾祺的《炒米和焦屑》,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⑦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⑧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⑨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有删改)
【1】文章开篇引用了《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四川“炒米糖开水”与家乡高邮的炒米进行对比,凸显食物的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写到张仲陶先生,主要是为了刻画出他学识渊博、算卦准、保护弱小的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张先生的崇拜之情。
C.文中作者在讲述生活中吃炒米的故事时,多用口语化,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D.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交代了它们的社会性,增强了文章的年代感。
【3】请赏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修辞手法角度)
(2)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瓢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人物描写角度)
【4】文章标题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用于焦屑的笔墨相对较少,因此有人认为,可以将标题改为“炒米”,你认为呢?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5】请分析本文第⑦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1)相同点: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2)不同点: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那声音,常在我耳畔
提示和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叙述有条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要完整,有真情实感。
(3)注意作文的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