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整天心事重重,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B.这个孩子天生胆小,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更不敢说话了。
C.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全体队员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
D.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
B.《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校证》,此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的律诗共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是颔联,第四联是尾联。
D.新闻特写——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的新闻文体。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初三年级组织的语文“二诊”考试中,部分学生答卷书写潦草,错别字连篇, 老师们心急如焚,而学生却对这些问题不以为然。
B.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
C. 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D. 为探明我国天然气的储量,广大地质工作者不畏严寒酷署,走遍千山万壑,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为后期的开采利用奠定了基础。
4、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qí) 憔悴(jiāo) 疲惫不堪(kān)
B.感概(kǎi) 抖擞(sǒu) 恍然大悟(huǎng)
C.鉴赏(jiàn) 祷告(dǎo) 人声鼎沸(dǐng)
D.弹簧(huáng) 荫蔽(yīn) 咄咄逼人(duó)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脆(cuì) 酝酿(liàng) 喉咙(hóu) 卖弄(nòng)
B.黄晕(yùn) 嘹亮(liáo) 宛转(wán) 散步(sǎn)
C.嫩叶(nèn) 应和(hè) 安巢(cháo) 窠巢(kē)
D.迷藏(cáng) 眨眼(zhǎ) 朗润(yùn) 水涨(zhǎng)
6、从主题看,下列诗句与下图古诗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没有书籍的发明、传承、进化,就没有人类两千年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没有所谓的文明史。
B.联合国秘书长指出,全球性经济衰退无法避免,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引发2500万人失业。
C.人固然有丑陋、残忍、黑暗的一面,但是写诗,本身就是一种抵御,一种对抗。
D.“阿木爷爷”通过视频的方式让榫卯技艺走红,使更多人对此有了认识、产生兴趣。
8、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文言文句子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中的“舍”可用组词法解释为“舍弃”。
B.“门外戏”中的“戏”可用组词法解释为“嬉戏”,通俗解释就是“玩耍”。
C.“尊君在不”中的“在”与“不”是指“在”与“不在”两面,可见“不”就是否定副词“不”。
D.“入门不顾”中的“顾”可用“瞻前顾后”来印证,解释为“回头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表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从元方反驳友人的话中,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交友守礼、以信的道理。
C.“怒”与“惭”写出了友人在元方反驳前后的态度变化,这表明他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D.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着力刻画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4】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你读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请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这首诗揭示的人生哲理。
10、专题与语文综合实践
暑假来临,为了响应“对标绍兴,采石攻玉”的号召,学校组织“跟着语文书游绍兴”的研学活动。
(1)小张同学对其中的“采石攻玉”不理解,请你向他解释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九年的语文学习,很多同学记住了鲁迅,知道了绍兴,还认识了手捏钢叉守瓜田的闰土,偷罗汉豆吃的少年,孔乙己,豆腐西施等等。一位同学在语文书后面写下“惜闰土麻木迷信”的上联,请根据所学课文内容拟写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禹精神是“绍兴精神”核心内容,阅读文字材料,探究大禹精神内涵。
(链接材料)大禹的父亲鲧(ɡǔn)治水的方法是用息壤来湮塞洪水,结果洪水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更加泛滥。鲧死后,禹继承父亲的治水大业,他认真汲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禹领导天下百姓劈山开河,历尽千辛万苦,不停地治水,其间三次路过家门,也没有回去看一看天天挂念他的岳母和生病的妻子。这样用了整整十三年,大禹共疏通了九条大河,无数条小河,填平了亿万个很深的大水坑,终于平息了水患。
大禹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词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4)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5)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有一句诗,经常被后人用来描述绝处逢生的处境,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经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保尔一生共有过四次生死经历,请依照示例,简要概括前两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中病倒,被迫离开工作岗位。
④在铁路快修完时,得了严重的伤寒和肺炎。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运用正确方法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读书任务。
旧宅院中的老朋友
臧小平
①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我家一直住在四合院中。在这已有八、九十年历史的老宅院里,父亲接待过多少挚友与宾朋,这儿又发生过多少感人动人的故事,我已无从计算并将其大部分淡然遗忘,但是,随着日月的流逝却愈来愈深刻地感动着我的,是父亲暮年对这群鸟儿的一腔真情。
批注一:总领全文。但是,为何这份感动却会越来越深刻?
②整整四十个寒来暑往,这群麻雀一代代痴心不改地依恋着我家的小小庭院。每天清晨,曙光初照,它们叽叽喳喳的欢闹,便打破了院中的寂静。在这些小生灵的眼中,这朴素的旧宅院无疑是它们美好的天堂:这儿有翠竹摇曳,这儿有鲜花怒放,这儿有可供嬉戏的园地和倚偎歌唱的枝头,这儿更有我的父亲珍爱呵护它们的一片深情。正是这位可敬的老人,怀着那颗善良挚爱的心,与麻雀们结下了一段历经长久的不解之缘。多少年来,不畏风霜雨雪;不论多忙多累,不管身体好坏,年迈体衰的父亲,每天必亲自按时为他的朋友们送食送水:细心地掰碎一日三餐从自己口中省下的馒头米饭,撒在鸟儿们容易发现的地方;再将天天更换的一碗清水,弯腰放在翠竹掩映的黑土地上。天降大雪,老人怕麻雀看不到食物,便小心翼翼地用扫帚一下下扫出一片空地;暴雨倾盆,父亲打着那顶半旧的塑料雨伞,将“饭场”移到南房檐下的青石台阶。这些原先一见到人影便“呼”地四散而飞的麻雀,渐渐地,遇人只是不再惊惶地闪进东屋窗前的竹丛,打个转转,像是害羞的小姑娘暂避片刻,随即便依然故我地落在地上,寻寻觅觅地蹦来蹦去。到后来,一到“开饭”时间,它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一般聚拢来,不等喂食的父亲走开,便迫不及待地从屋檐上、绿树间飞下来,饱餐一顿。“酒足饭饱”之后,它们亲热地围着老人飞翔,无忧无虑地游戏在花丛中,放歌在绿叶间。因为,这儿是它们的乐土与家园。望着这些成为老朋友的小小生灵如此欢乐,父亲饱经沧桑的脸上,便会浮现出由衷的笑容,这群徜徉在旧宅院中的小客人,为父亲忙碌的晚年生活,带来多少生机与情趣。
批注二:
③父亲对麻雀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有人喜欢将小鸟关在笼子里,用精美的食物喂养,以博得它们动听的歌唱。但是,在我听来,这歌是悲歌!是失去自由后悲惨的歌哭!”我至今还记得十多年前,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在院中发现了一只蹒跚试飞的雏雀,缺少玩伴儿的她,欢天喜地地准备了一只大盒子,想把这只小麻雀养在里边。父亲看见了,严厉地制止了悲剧的发生,当下就三令五申,不准家中任何人惊扰这只可怜的小鸟。老人轻手轻脚地在它藏身的花丛边撒了食物,搁置了清水盆,关切地站在卧室里的窗前,向外眺望雏雀的动静。直到下午,连午觉也没睡好的父亲,亲眼见到焦急的老雀将自己的爱子带飞回巢中,才放下心来。父亲的心与鸟儿们的心是相通的呵!
批注三:此句描写了父亲生怕惊扰了雏雀,而远远地关注这只小鸟时的动作。写出了父亲对小麻雀的“一腔真情”。
④1995年以后,父亲多次重病住院。因为旧宅院阴冷潮湿的环境实在不适于老人养病,父亲出院后,搬到了组织上为他借来的楼房中。一别几载。但是,小麻雀已成为父亲心头永远的挂牵。他总是隔三差五地亲自往旧宅院打电话,写便条,询问“麻雀替我按时喂了没有”。即使是在病情危重的时刻,他也忘不了再三嘱托身边的亲人,照顾好他的这些老朋友。今年初,旧宅院终于迎来了拆迁的消息。哪里是麻雀们新的乐园新的家,成了父亲和我们心头的忧虑与牵挂。我想,父亲那颗挚爱老友的拳拳之心,一定在期盼着鸟儿们神州处处可为家的那一天吧!
批注四:“小麻雀”是病重的“老父亲”心头永远的牵挂啊!多么感人。
⑤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这些极其普通的小麻雀,既无华美的外表,又无黄莺、百灵样的婉转歌喉;论身份地位,它们是鸟类家族中最不起眼的平头百姓,父亲何以在人们提出“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号召的数十年前,便开始对它们倾注了如此厚重的关爱与真情?后来,在我目睹和联想起父亲曾经对那么多的人和事,付出过那么多同样的真情与爱心,我懂得了,老人的这些行动,这份情感,是他人生本色的自然流露,来源于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整个世界的胸襟!
批注五:对比手法,目的是写出麻雀极其普通的特点。
⑥这几年,已近百岁的父亲多次对我讲,他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麻雀的文章,他有许多鲜活的素材酝酿已久。就在不久前,母亲整理父亲的床头柜时,发现了老人用已经颤抖的笔迹,写在稿纸上的这篇文章的标题:
《天地为笼交麻雀》——解题:“交”,交友也。
⑦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深情!如果父亲的这个夙愿能够在他笔下实现,它一定会是一篇极其真挚感人的美文。因为,父亲对这群老朋友经久不变的爱,是那样的深。
(有删节)
【注释】作者臧小平是中国文联《文艺报》编辑,著名诗人臧克家长女。
【1】默读中勾画体现时间、地点、心情的词语,可以帮助你明确主要事件,梳理出文章的思路,尝试勾画,直接摘录或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 地点 | 父亲为鸟所做的 | 父亲的心情 |
四十年来 | (1)______ | 每天省下的馒头米饭,必亲自按时送食送水,细心地掰碎,“撒在鸟儿们容易发现的地方” | 快乐、幸福 |
(2)_____ | 我家小庭院 | (3)________ | 由担心到放心 |
1995年以后 | 借来的楼房 | 打电话,写便条等嘱托亲友喂食小鸟 | (4)_______ |
任务二:【精读•品语言】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文章右侧的旁批表述不恰当的是( )
A.批注一
B.批注三
C.批注四
D.批注五
【3】请你任选角度(例如:词语、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完成批注二,为第②段画横线的语句写一个赏析类批注。
任务三:【朗读•传真情】
【4】下面对文章的朗读设计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朗读第①段时,适宜用略缓慢语速,深情的语调,引出后文令人感动的回忆。
B.朗读第③段第二句父亲对我说的话时,适合用高昂、严厉的语气,急促的语速,读出父亲的谴责。
C.朗读第⑤段时,要读出“我”对父亲的钦佩与赞美,尤其最后一句话的三个“热爱”应该读重音,读出内心的感动。
D.朗读第⑥段时,用平和的陈述语气,“‘交’,交友也”时宜重读,读出父亲对麻雀的真挚情感。
任务四:【默读•悟主旨】
【5】文章结尾写“父亲对这群老朋友经久不变的爱,是那样的深。”父亲对这些鸟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的原因是什么?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英雄刘浇
(1)一大早,乡下突然打来电话,急促地告诉我,大伯垂危,他要见我一面。
(2)我匆匆打车赶回铜台沟。
(3)大伯九十岁,在我们刘家属子高寿。他的手像一把钳子,死死地抓着我。而且,往日浑浊的眼眸也放出熠熠光彩。大伯说:“我要告诉你我的一个心愿!”
(4)大伯曾是一名志愿军,1951年初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他是连长。
(5)那天晚上,他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在限定时间内将一批军用物资送到战火正酣的前线去!
(6)在甲屯里附近的铁路桥旁,大伯带人拦截一列火车。
(7)打开车门的瞬间,他怔住了:火车上有三十几名从前线运下来的伤员,他们身上缠着绷带,倚靠在车厢壁上。
(8)但是,他还是咬着牙说:“对不起,请诸位下车,这列火车被征用啦!”
(9)这时,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女军人,她说:“不行,他们都是重伤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尽快把他们送到后方去。”
(10)他说:“可是,不赶快把这批武器弹药、食品药品送到前线,将会有更多的战士失去生命!”
(11)她说:“我不管,我这个排长有责任保护这些重伤员。”
(12)他恳求道:“有点大局观念好不好?”
(13)她却拉着他:“我告诉你,治病救人就是我们医生的大局!”接着,她愤怒地责问:“你执行任务,我也执行任务,你为什么非要中断我的任务?你不怕我换处分吗?”
(14)他不敢瞅她,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他像霜打的秋菠菜,深深埋下头去。他摆摆手,心想算了。
(15)她不理会他,转身要去关闭车厢的门。
(16)可是,一个人却从一副担架上,咕咚滚下车来,那人全身绑满了绷带。他艰难地张开肿胀的双眼说:“都别争了,我叫夏天光,是15师团职参谋,所有人都要听我的。前方战事要紧,它关系到众多战士的生命!”
(17)即刻,那些伤病员有的挪下,有的滚下,有的跳下,纷纷离开车厢。
(18)也有不能动的伤员在担架上呻吟,枉然地往车厢外挣扎着。夏天光喊大伯:“抬呀,愣什么呢!”
(19)很快,车厢被清空了。
(20)大伯急忙带领战士装好物资,向这些伤员和陪伴他们的她与另外两个女兵,敬了一个军礼,叮嘱他们在原地等着列车返回。火车一路鸣笛,驶向战火纷飞的远方。
(21)列车驶出不远,他再回头,月色下看见她和战友,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在给东倒西歪的伤员包扎。
(22)五个小时后,从前线返回,他指挥列车驶向那座桥。
(23)来到桥头,他跳下机车,四下张望,哪里还有她、夏天光和那些伤病员啊!
(24)天渐渐破晓,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他茫然四顾,发现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莱枯枝。
(25)“人呢?”他喊。
(26)他把嗓子喊哑了。
(27)天骤然亮起来,像舞台的幕布倏然地拉开。他有一种不详的预感,眼泪竟然劈里啪啦地一颗一颗掉下来。
(28)“都死啦!炸死啦!美国鬼子的‘黑寡妇’飞机,一颗燃烧弹,就把这些孩子全都炸死啦!多好的中国孩子啊!”一位朝鲜阿妈尼蹒跚着朝他们走来,老人悲怆地呼号着,脸上是血,手上也是血。
(29)大伯说罢,有一刻昏速过去。但随即,他又睁开了眼睛。他问我,你知道那个女的是谁吗,那个排长?
(30)我摇摇头。
(31)他顾自说:“她是我负伤住院时相识的恋人。本来我们说好要在战争结束后结婚的……”
(32)大伯长叹一声继续说:“我有个愿望,就是要把我埋在那座桥头,和她,和那些牺牲的战士在一起。”
(33)我含着眼泪,点了一下头。
(34)他说:“记着,千万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在朝鲜战场牺牲的那么多志愿军战士,很多都是无名英雄!”
(选自《202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文中“那天晚上”到第二天天亮,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 情节概括 |
大伯 | 为执行任务义无反顾征用火车,又心系战友安危,返回寻找战友。 |
女军人 | (1) |
伤员们 | (2) |
朝鲜阿玛尼 | 为志愿军战士的牺牲而痛哭呼号。 |
【2】品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像霜打的秋菠菜,深深埋下头去。(从修辞角度赏析)
(2)天渐渐破晓,凄苦的北风像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他茫然四顾,发现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地弹坑,还有冒着浓烟地金达莱枯枝。(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请结合文本,谈谈“链接材料”中为什么说“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链接材料]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摘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4】大伯不想身后留名,故而临终前嘱咐不要给自己立碑。但他的儿子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应该让英雄得以留名。你赞同谁的想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15、题目:久违的绽放
要求:①以“久违的绽放”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