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巴彦淖尔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趁着天黑前,我们赶到了九江长江大桥,此时陈瑜正在离水面20多米高的桥梁上来回摸索前进,他在对18盏航标灯逐一进行检修, 这星他每天的工作。

    李园霖告诉记者,按九江航运局标志灯管理规定,主航道的18盏标志灯,若有一盏熄灭就得封航。

    暗夜的江上,明亮的航标灯是船舶的眼睛,指引着过往船舶的航程,而这就是陈瑜守候15年的“舞台”。夏天,桥上钢板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维护保养时,手上被烫起血泡是经常的事:冬天,遇上狂风大浪,江水剧烈的晃动让人看着眼花恶心,可他抢修航标灯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我很喜欢这项工作, 每当我处理好应急事件后,心情就特别好!”说这话的时候,陈瑜双眼闪动着快乐的光芒。

    A.陈瑜守护航标灯十五年无悔 B.航标灯,过往船舶的眼睛

    C.暗夜访谈岗位英峰李园霖 D.敬业陈瑜暗夜抢修航标灯

  • 2、下列作家作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 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是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

    B. 《济南的冬天》 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骆驼样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C.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天净沙·秋思》,作者是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马致远,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D. 冰心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五四”爱国运动的元老,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她的代表作品有《繁星》《飞鸟集》,以“满蕴着温柔”的笔墨,清新隽丽的文字,表现了“爱的哲学”。

  •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山的北面、江河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江河的北面叫阳。

    B.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的代表作《春》通过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面来抒写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

    C.《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我国古代的史书有不同的体例。《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

    B.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 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 天津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jìn) 尴)   烦(cào)   销声迹()

    B. 皱(zhě)   歪()   河()   锐不可(dàng)

    C. 晓()   渴() 巍巍(chàn)

    D. 丽()   匀(chèng) 两()   练习簿()

  • 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chén)  (yǔn)   咀(jué)   (jūn)

    B.(bó)   (chán)   追(shuò) (jiān)

    C.(chóu)   驰(chěng) (xiè)   (liáo)

    D.(yì)   (kuàng)(huá)   挂(juàn)

  •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我市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录制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市民的爱国热情。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发扬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C.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校开展了“安全伴我行”知识讲座活动。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④!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释】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ō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____________

    (2)水清冽____________

    (3)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____

    (4)日光下____________

    (5)以其境过____________

    (6)将何而非病____________

    (7)穷耳目之以自适也哉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不 然 连 山 绝 壑 长 林 古 木 振 之 以 清 风 照 之 以 明 月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其心态却完全不同,请具体分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有情趣,试作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语文综合性学习。

    2016年4月,中国当代文坛“一喜一悲”:4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实现华人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29日,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学校文学社准备以此为专题开展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选插图·识相貌】

    材料一:校报《名家档案》栏目内容(节选):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火印》以及“大王书”系列等。他获得的“国际安徒生奖”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并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书目。陈忠实是一位拥有民族精神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图一 曹文轩)       ,(图二 陈忠实)

    (1)校报主编小明从众多图片中选择了上面两幅肖像画,作为校报《名家档案》栏目的插图。请说说两图是怎样体现人物身份特征的。

    图一:

    图二:

    【析题词·导人生】

    材料二:曹文轩与学校文学社记者团的访谈(节录):读书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读书其实培养的是一种眼力,不读书的人其实是没有前方的,也是没有未来的,也是没有过去的,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现在和前方——风景无边的前方。什么叫读书人?我这里简单下一个定义:拥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人,叫读书人。

    (2)曹文轩接受记者团的访谈后,欣然为学校文学社题词(见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幸福在远处”的含义。

    【赏对联·寄深情】

    (3)为表达对陈忠实离世的缅怀之情,学校文学社撰写了一副挽联。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这一副挽联。

    忠于人民,忠于生活,忠诚觅得原上鹿;

    实为楷模,实为经典,实绩赢得举世名。

    内容:

    形式: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亲山亲水有亲人。(贺敬之《回延安》)

    (2)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3)凄神寒骨,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和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衿》中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请按照林冲的人生历程,选择恰当的序号填入“林冲大事记”。

    ①水寨大并火   ②刺配沧州道   ③大闹飞云浦   ④雪夜上梁山

    ⑤智取生辰纲   ⑥拳打镇关西   ⑦征讨方腊       ⑧大闹五庄观

    林冲大事记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感念梧桐在梦里

    陆波

    18岁之前我住在苏州,一个名叫梧村的类似上海石库门那样的新村里。

    这个梧村是苏州西山的一个乡绅在上海做丝绸生意发了财,然后在苏州按照石库门的样式建造的。我出生在那里,一直到18岁去上海读大学之前,我一直住在那里。我对苏州的记忆其实就是对梧村的记忆。之后父母搬过两次家,但对于我而言,只是探亲的居住地,并无刻骨铭心的乡情滋味。

    现在常常从同乡的群里读到有关苏州的回忆,自然也撩拨起我对儿时的记忆。可惜,我小时候并不善于观察周围环境,也记不住细微的场景,现在能回忆起的,常常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总是我家窗外的那条安静的马路,它叫公园路,还有路旁茂盛的梧桐树,我猜想梧村的得名应该和这些梧桐树有关。

    秋色中的梧桐树叶是最美的,泛着金光,这也是我脑海中最常出现的画面。年复一年,在北方的第一次寒流来袭后就见街两旁的人行道上堆积起梧桐黄叶。秋雨霏霏,道路湿滑,行人自然会放慢脚步,骑车人也会不时地打一下车铃。

    妈妈的生日就是在那个季节。总是在过完妈妈的生日之后,我就等着看窗外落叶纷飞。然后,穿上厚厚的花棉袄,踩着落叶,和父母和姐姐去苏州最文艺的地方——小公园,去“新艺”看一场电影。那时常放映朝鲜影片,比如《看不见的战线》,和《摘苹果的时候》。看完后,一家四口一起步行回家。公园路是不通公交车的,也没有太多的住家,我们从宫巷拐弯再走入公园路时,已无路人。一路上就我们四人的脚步在深秋的夜色里发出响声,而路灯在梧桐残叶中透出昏暗的光亮,把四人的影子投在地上。我很爱看这地上的影子,也总想追上这影子。那种跑来跑去的兴奋,恐怕现在常常坐车的孩子是没有体验过的。

    对家乡的回忆就是对那些场景的回忆。

    小的时候,我还喜欢在冬天看屋檐上的冰凌,晶莹剔透,渐渐融化;夏天常常到晒台上数星星,听人讲故事,还记得那个《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初中之后开始认真学习,在窗前的台灯下读书,偶然抬头,窗外梧桐落叶,月明清辉,寂静的街道偶然会有窃窃私语。远处大运河的轮船汽笛长鸣会穿透寂静的夜空,带来夜半客船的姑苏诗韵。

    但在当时,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我并没有什么感觉。正因为没有感觉到,我才那么努力地要离开这座城市,义无反顾。而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家乡如此之美是在我去了英国之后。有了与完全不同的文化比较,我才意识到苏州庭院深深的古典风韵,小桥流水的自然惬意和内敛低调的建筑风格是如此富有东方魅力。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江南水乡的恬淡风雅在苏州就变成了一座城市的风貌,让你阅读,让你享受,让你浸润。而从这座城市走出来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姑苏的气质:聪颖、勤奋且带着一丝骨子里的清高。

    只是,经济浪潮席卷,苏州也开始搞建设。不幸,我的老家梧村被选中拆除。还未等我缓过神来去拍几张照片作纪念,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对此一无所知。某天我想去看看我的老家,走到公园路与十梓路的路口,街边已是小店林立,商业味道很重,已无我记忆中的那份幽静,我有点不习惯,还有点怅惘。绕了一圈,除了梧村边上的丝绸研究所还在,对面的图书馆也已搬走,环望四周,已物非人非,我的老家没有了……

    当时仿佛自己就在梦里,觉得我保有的所有的儿时记忆都被一起拆除了,在那一刻我甚至怀疑我的记忆是否曾真实地存在过。对故乡的怀念从此带着忧伤。

    所谓的乡愁,就是那回不了家的哀愁,说不出的痛。

    然而,不管身在异乡的游子如何缠绵家乡的昔日山水,苏州已停不下来它前进的步伐。园区和新区的建设,灯红酒绿,人声鼎沸,车声喧闹。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许已不会让我们的后代有我们同样的相思。我深深叹息,说道,“这了不断的乡愁,回不去的家乡呀。”

    现实的困惑给多少思乡的游子带来深深的遗憾。年轻时总希望游走世界,年老时却想落叶归根。或许,只有将那故乡的塔、那起伏的桥和心中的梧桐金叶嵌入心底,使其成为我这一生永远不变的思乡之情。

    长相思兮长相忆,乡音未改游子意。归去来兮无所求,感念梧桐在梦里。乡愁属于岁月,属于游子,属于所有那些深爱家乡的人。

    (选自《苏州杂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对于作者在梧村的生活,有同学认为可以用文中“静”字概括,有同学认为可以用文中“美”字概括。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2】文中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父母搬过两次家,自己都“并无刻骨铭心的乡情滋味”,是为了与梧村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对梧村生活的难忘。

    B.作者说“对家乡的回忆就是对那些场景的回忆”,片段化的回忆不仅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梧村的思念,也产生一种真实感。

    C.作者在公园路与十梓路的路口看到“小店林立,商业味道很重”,感到怅惘、痛苦,也隐隐产生了对经济建设浪潮的反思。

    D.作者说“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许已不会让我们的后代有我们同样的相思”,是因为苏州建设太快,已与其他城市没太大区别。

    【4】文章的最后一小节提到“感念梧桐在梦里”,联系全文说说有什么作用?

    【5】作者选取梧桐作为这篇文章的主要意象,因为梧桐是作者旧居最常见的景色。秋日梧桐,落叶纷飞,还隐含着丝丝哀愁,与本文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如果由你来写一篇有关你的居所的散文,你会选取什么景物作为主要意象?为什么?(不可以选梧桐)

  •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尘世小暖

    ①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背,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②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快了。”随意聊了几句后,才知道她做清洁工已有些年了。爱人早年因病去世,她一个人辛苦养活儿子。如今儿子娶妻生子,90岁的老母亲又瘫痪在床,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总其大半生,可谓命运多舛,令我感叹。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③过了几天,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她感激得连声道谢。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她见到我会主动微笑打招呼。后来又有几次,我整理出女儿穿不着的衣服,拿去给她的小孙女,老人每回都是既欢喜又过意不去,连声道:“谢谢,真是谢谢你了。”

    ④有一天临时加班,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手里提着半袋玉米面……

    ⑤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做一种感恩。这让我感到羞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我抱着那半袋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⑥后来,这样的场景不时的出现。她不时从老家为我带来新鲜的蔬菜或甜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有时她在清扫地面,看到我走过,会停下手里的活,朝着我温和地笑笑。如果看我不是太忙,还会上前搭几句话。

    ⑦一天,她在路上等我,递上一卷透着香气的烙馍。我谢过她正要离去,老人关切地说:“姑娘,写文章很费脑子的,你看上去瘦了,记得多吃点饭啊!”我点点头,认真地说:“好,我记得了。”

    ⑧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绪如同起伏的波涛,万千奔涌。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老公和孩子以外,我没有别的亲人。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只有她仍称呼我姑娘,留意我的胖瘦,我知道她是真的心疼我。那一刹那,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

    1本文写了“我”和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这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内心感受。

    阅读作品,填写下表。

    “我”与老人的交往

    带给“我”的内心感受

    偶然相逢,初识老人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羞赧

    老人给我送来烙馍

    (3)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强调“我”工作生活的单调是为了与下文作者受到老人关心时的温暖形成强烈的对比。

    B.第②段老人一生命运坎坷,一个人抚养儿子,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然而说起这些时却“一脸的平静”, 可见老人对苦难的生活已经近乎麻木了。

    C.第③段当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给老人,后来又整理出女儿穿不着的衣服,拿去给她的小孙女,这些都让老人感受到了真心相待的温暖,因而也给我送玉米面、烙饼之类的,可见老人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D.第⑧段“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老公和孩子以外,我没有别的亲人。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只有她仍称呼我姑娘,留意我的胖瘦,我知道她是真的心疼我。”老人对“我”嘘寒问暖的关心,使“我”产生了一种家人般的久违的亲切感。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温度”是当下一个热词,甚至谈“温”色变,其实生活中需要温度。一句有温度的话语能让人温暖,一组有温度的镜头能让人感动,一行有温度的文字能让人开怀,一首有温度的歌曲能让人振作,一段有温度的经历能让人奋进……

    请以“有点温度,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1)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2)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