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
B.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排比)
C.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比喻)
D. 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引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懦夫 视查 烟幕弹 如雷贯耳 相得益彰
B.傲慢 盲从 压轴戏 茅塞顿开 与日俱增
C.侥幸 参杂 编者按 不由分说 搏古通今
D.呈能 端详 黄梁梦 置之不理 根深蒂固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讲文明、讲礼貌的新风尚在我们周围蔚然成风。
B. 《老师.好》这部影片可歌可泣,很值得同学们一看。
C. 最近法国发生的黄马夹事件,使得法国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D. 近年来我省小型剧目的创作一直比较活跃,涌现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项是( )
A.城市中心的这座地标性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B.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终于大彻大悟。
C.“停!”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的体操动作戛然而止。
D.舞台上,二人的配合天衣无缝。
5、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娉(píng)婷 瑟(sè)索 摇曳(yì)
B.飘逸(yí ) 赦(shè)免 佝偻 ( lŏu ) 轻觑 (qù)
C.解剖(pōu) 亵(xiè)渎 强聒 ( guō ) 贸(mào)
D.阔绰 ( chuò) 恪(kè)守 箴(zhēn)言 恣睢(zhuī)
6、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
A. 篮球场上个别运动员的急躁情绪,往往会导致全队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B. “成都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家的演讲相得益彰,让听众尽享文学之美。
C. 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可惜我知道得太迟了。
D.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秀颀(qí) 差使(chāi) 踌躇(chú) 殚精竭虑(dàn)
B. 簌簌(sù) 斟酌(zhuó) 濒临(bīng) 法家拂士(bì)
C. 迂腐(yū) 狡黠(xiá) 悄然(qiǎo) 诲人不倦(huì)
D. 锃亮 (zēng) 翘首(qiào) 俯瞰(kàn) 春意盎然(àng)
8、课内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隔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效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舜发于吠亩之中
(2)必先苦其心志
(3)人恒过然后能改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主要论述了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的观点。
B. 选文第2自然段中,就“国”而言,“死于安乐”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C.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个人角度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 选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要战胜苦难,就能取得成功。
9、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①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②,弓如霹雳弦惊。了却③君王天下事④,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沙场:战场。②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快。③了却:了结,完成。④天下事:收复北方失地的的国家大事。
乙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①,匹马戍梁州。关河②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③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④,身老沧洲⑤。
注释:①万里觅封侯:奔赴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②关河: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③胡:此处指金入侵者。④天山: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⑤沧州:指闲居之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词上片描述了词人曾经经历过的军旅生活,极其雄壮,是他热爱的生活。
B.甲词下片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典故和比喻,写出了激烈的战斗场景。
C.乙词上片开头两句再现了词人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英姿,然而“梦断”一句,与前面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D.乙词下片在“未”“先”“空”三字的承接中流露出功业未成,岁月无多的悲痛之情。最后“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先抑后扬,形成一个大转折。
【2】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每首词的关键词句作简要分析。
10、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请判断下列哪个选项体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并简述理由。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②学者先要会疑。
(2)任务二:下列是励志组搜集到的关于“自强不息”的名言警句,请你解释带点的字词。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任务三:语文老师计划围绕“自强不息”开展系列活动,老师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
活动一:讲述“君子自强不息”的故事。
活动二:举行“君子自强不息”诗朗诵活动。
活动三:
11、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5)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________?(纪昀《河中石兽》)
(7)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他二十来岁的人,个子很大很高。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文段中的“他”是谁?“他”刚进城时是个怎样的人?请写一个经典情节来体现。
13、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1)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2)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3)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4)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5)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6)“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7)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8)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9)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10)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15)“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16)“关你什么事!”
(17)“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填入第(5)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因为它与后文 (用原文填空)一句相照应。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2】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 —(_______)— (______) — 父子骑车看病
【3】第(9)段与第(7)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细读第(24)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14、阅读朱成玉《难以逃脱母爱的法眼》(有删改),完成下面小题。
①母亲节的时候,我买了一大捧康乃馨回家看母亲。父亲说,你妈又看不见,买这么多花干嘛?多浪费!我说我妈喜欢了一辈子花儿,她闻得到,就值得。
②母亲在院子里“练功”,一招一式,认真严谨。几年来,她一直风雨不误,不敢有半点马虎,仿佛肩负着某种神秘的使命。
③眼睛看不见已经快8年了,想起来满心愧疚,母亲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就连在辽宁的亲姐姐,她也是好几十年没见过面。每当我游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总忍不住在心底生出一丝悲凉,若母亲还看得见,带她来,该有多好。
④这就是母亲的遗憾,如此境地,想着的还是如何照顾我们。尤其是吃,厨房是母亲一个人的舞台。她做的饼是一绝,吃起来妙不可言,回味无穷,以至于有一次我忍不住和母亲说,真想吃您做的葱花饼啊!
⑤午睡的梦里都是葱花饼的味道,醒来的时候还砸吧砸吧嘴,意犹未尽。
⑥起床后看到饭桌上竟然真的有一盘热气腾腾的葱花饼,这不是梦,真的是它的香味飘进了我的睡眠里。那是失明的母亲为我做的,我仿佛看到了她瘦弱的身子在黑暗中摸索着,抖开面袋子,舀面、加水、和面,又是怎样指挥着父亲生火、抹油、撒葱花,就为了自己儿子一个贪吃的念想,她在黑暗里折腾了两个多小时,靠想象还原着自己的手艺。
⑦母亲在黑暗的世界里,一心向阳;母亲在寒凉的尘世中,一心向暖。
⑧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在网吧被抓了现行。也不知道是谁通风报信,她总是会准确无误地逮个正着,我这只可怜的小耗子,总是逃不出她这只老猫的魔爪。
⑨偶尔想撒个谎出去撒个野,母亲眼睛毒辣,似乎总能读懂你的那点小心思,只要你和她的眼睛对视,就什么都别想瞒过她。
⑩我受到的一点儿伤害和委屈,在她眼里,就像衣服上掉落了扣子,或者破了一个洞,她总是无声地为我缝补,再悄然用她的爱,熨平。
母亲的眼睛,从多年前的视线模糊到隐约可辨,终日挣扎在暗淡的光线里,直到有一天,终于连一丝一毫的事物都无法再看见。
那一刻,母亲的眼睛,死了。即便如此,我依然无法在她那里讨得半点“便宜”。很轻微的一声叹息,刻意隐忍的一个喷嚏,都会引起她的不安,她就会不停地叮嘱我吃药,喝姜汤,她把衰竭的视力转化为敏锐的听觉,依然对我“严加防范”。母爱的法眼恢恢,容不得我有半点差池。
高仓健在一篇文章里回忆母亲时,说妈妈一部不落地看了他所有的电影,却从未赞不绝口。只会说一些类似于“你在雪地里翻滚,真是让我心疼”之类的话,妈妈看到他手拿大刀背上刺青的武侠片海报时,会说:“这孩子,脚上又生冻疮了。”
高仓健深情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一个人,注意到了他脚后跟上贴的那块小小的肉色创可贴。
这就是母亲毒辣的眼睛,细致入微的爱。
“老妈啊,你这是想练成武林高手啊!”我和母亲说。
母亲笑了,却并不受到影响,仍旧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她的认真劲儿看着很好笑,而我却眼含泪水。母亲这么拼命地“练功”,的确是肩负着一种使命,那就是让自己健健康康,不给她的孩子再添半点儿罗乱。
母亲的眼睛死了,可是母亲的爱,永远活着。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她的孩子,哪怕我已人到中年,哪怕她已白发苍苍,我依然还是她不放心的孩子。我是她寄存在人间的,用她全部光阴兑换来的,舍不得花的一张支票。
【1】作者围绕“母爱的法眼”,依次叙写了自己母亲多件事情。请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上补充完整。
母亲“练功”—(1)______________—母亲逮住在网吧的我—(2)___________—母亲发现我的一点儿伤害和委屈—(3)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赏析第⑩节画线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2)说说第节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第两节运用了什么叙事方式?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⑥节画线句子,说说这两处人物描写方法的相同点和用意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秋天的怀念》)
描写手法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
用意的不同点: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与明月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